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关瑾华

李芳来邀我为她的《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写序,这本书是在李芳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作为她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确定以子弟书为研究对象开始,摸查文献,撰写论文这一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亲密同伴,我想,就来说说当年同行的那一路上冷暖相知的点滴代序吧。

李芳与我于2002年、2003年前后脚进入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读“古典文献学”方向的研究生,当时“古典文献学”方向是个大冷门,整个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加起来只有6个人,我们这6人有些“相依为命”的意味,培养出了很深厚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2004年秋,经过与博士导师黄仕忠老师的认真讨论,李芳确定了以子弟书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子弟书是清代八旗子弟的一种说唱文学,可谓一个非常冷门小众的研究对象,但李芳选择这个题目,是有底气的,因为母校中山大学虽然身处岭南,各种因缘巧合之下却是大陆地区子弟书唱本主要藏处之一,正是古文献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有多位先生对这批文献做过调查,黄仕忠老师也以“子弟书全集”为项目正在开展更广泛深入的研究。黄老师对于某一种俗文学文献的研究,有清晰的路径,首先就是要着眼全球,全面系统调查存藏情况。观之子弟书,北京是大陆地区公私收藏最集中的,所以黄老师在李芳确定题目之初就建议她去北京访曲,一家一家、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地访。我当时刚刚通过硕博连读考核,也是选了黄仕忠老师来做博士导师,成了李芳的嫡系师妹。黄老师建议我俩结伴一起赴京,之前连广东都甚少离开的我自是被首都北京深深吸引,欣然同意。临行前,为了收拾衣物,我曾问黄老师:“我们这次去北京,大概待多久?”黄老师略有保留地说:“时间可能需要比较长,大约1个月吧!”那时是10月,初秋时节,如此算来,零下温度在北京出现前我们总该回到温暖的广州了吧!

不承想,从秋到冬,三个月过去了,北京飘雪了,我们两个南方小女生还裹着款式强于保暖的薄棉衣在各家图书馆穿行——因为馆藏还没看完,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没完成——实际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查阅核对得很翔实,发现了不少之前公开披露的馆藏信息之误漏。

第一次去北京的我,竟然待了三个月都不曾去故宫这个大名鼎鼎的景点,因为当时的故宫开放时间还只是周一到周五,就跟图书馆善本室开放时间完全重合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早上在阅览室开门前赶到,下午在管理员三催四请下才依依不舍离开,把在馆时间“榨”到最多,不仅看得更多更仔细,而且能感动管理员们。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图书室的吴秀慧老师,是一位经验很丰富的图书管理员,一直打理戏曲图书室的各类珍贵戏曲俗曲文献。看着我们每天风雨不动提书看书,中午闭馆休息那一个小时也用来翻查走廊里的书目卡片柜,某日主动提出让我们进入库房检视一些还没来得及仔细整理的小唱本。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地图App一键检索路线,从南城的住处如何往返京中各处图书馆,靠的都是在一张约2米×1米大小的北京城市地图上“开盲盒”般查找堪比毛细血管交错繁复的公交线路,某一次我在候车时惊喜发现某一条线路竟然不需要像看地图时得出的路径那样倒两次车就能去到同一个目的地“西四”,兴奋不已地上了车,不料,同名的“西四”,其实在3公里开外……

没有美团、饿了么之类的外卖App,那时的北京连小吃店都很罕见,记得国图北海分馆方圆1公里之内都是高耸的围墙,为了争取阅览时长,我很多个中午都只是啃一个馒头完事,待4:30闭馆了才以最快的速度去最近的一家面馆——也需步行约15分钟——点一碗“烩面”吃下,然后再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到住处。

也没有××快递,我们结束此次访曲,收拾行李时,校对资料装了满满两个纸箱,非常重,朋友建议拿去邮局寄回广州,我和李芳为此事还专门商议了一个晚上,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校对资料一定得随身跟着我们坐火车回去!为了减轻负担,只能把自己带来的衣物拿去邮局寄,当时想的是“如果邮局把包裹寄丢了,或被雨淋湿了,我们这三个月就白干了!”为了带着这两箱宝贝坐火车,还特地去购置了一架小拖车。

2006年夏,我和李芳第二次结伴赴京访曲,为期一个月。

2007年初,我和李芳一起在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访曲,为期三个月。

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毯式访曲,我和李芳每一个工作日的日程都是相似的,白天在图书馆看书,夜晚回到住处就交流当天的所见所得所思。起初,我们只是听话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借阅著录核对,当我们亲见的子弟书越来越多,就渐有披沙拣金的惊喜出现,譬如“┗”这个符号到底何意何用,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为“子弟书全集”团队决定要在自己编辑刊行的排印本里有讲究地印上“┗”提供有力支撑。何为文献?文献学何为?这些我初入古典文献学专业时存下的疑问,也是在这种与研究对象不间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烟消云散。在北京的某个小饭馆里,黄老师曾向我和李芳说过这样的“金句”:聚光灯不可能总是打在你身上,无论身处聚光灯内外,我们都要坚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像子弟书、木鱼书等俗文学文献这么些鲜有人问津的冷煎堆,因为有了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访查著录整理,渐成熠熠发光的金子,吸引着学界聚光灯聚焦。

2022年初,欣闻《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即将正式出版,距离2005年我和李芳第一次做伴进京查阅子弟书,已十八个年头过去,仿佛懵懂女孩经十八载成长,芳华正茂,期许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李芳的学术之涯,子弟书及更多俗文学文献的探索发现之涯,日渐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