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
德勒兹1925年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二战”期间读高中时,他先后着迷于文学与哲学,并于1948年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在高中(lycée)从教数年后,德勒兹执教于索邦大学,1960至1964年间供职于CNRS(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其后又重返教学工作,在里昂大学任教直至1968年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之后在颇具实验性的巴黎文森大学获得教职,并执教至1987年退休(一同在此执教的还有米歇尔·福柯、加塔利和拉康等人)。
早在1960年代,德勒兹和雅克·德里达就已经是最重要的后结构主义“差异哲学家”——坚持主张差异(difference)与生成(becoming)应该优先于同一(identity)与存在(being),个中缘由,我将在下文中陆续考察。但是,更年轻的德里达的出发点其实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埃德蒙德·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2]),而德勒兹则避开它们,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都太自我中心。德勒兹的出发点,其实是他对一些当时并非主流的哲学家的潜心研读,尤其是巴鲁赫·斯宾诺莎、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亨利·柏格森[3]。或许可以公允地说,是德勒兹在法国哲学中恢复了这些非同寻常的哲学家的重要性。就尼采而言,尤其如是,德勒兹通过其1962年的《尼采与哲学》将尼采引介到法国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是德勒兹试图剑走偏锋地从最重要的欧洲启蒙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那里攫取哲学资源:德勒兹不仅写专著论康德,而且纵观其整个哲学治业,康德一直处在德勒兹哲学视域的中心。在德勒兹看来,他的哲学事业不过是要完善康德的批判蓝图,其方法是用作为生命创造形态的现实经验的实在的发生(real genesis)来取代所有可能经验所指向的那个先验主体(transcendental subject)——关于这个发生(genesis),第2章会作简要介绍。卡尔·马克思是另一位对德勒兹具有重要意义的主流西方哲学家,当大多数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摒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德勒兹和加塔利仍然坚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在去世前不久,德勒兹似乎就在写一本有关“马克思的伟大之处”(Grandeur de Marx)的书。关于德勒兹,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了解,尽管他自认为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然而,他的一些重要的关于“思”的研究却是在哲学领域之外完成的——尤其是在文学、绘画和电影领域——在后文中,我们将会看到,他从哲学之外异常宽广的领域为他的哲学攫取资源,包括人类学、数学和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