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下面我们谈谈在数字化进程中,在适老化这一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2.4.1 认知误区的体现

快速的老龄化进程使整个社会对与老龄化相关的很多问题在认知上有较大的偏差,对适老化的认识也不例外。目前,关于适老化的认知误区很普遍:从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数字产品的设计人员、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到老年人的子女,甚至老年人自己,都对适老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认知误区。这些认知误区的普遍存在直接体现在两种现象上:①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老年智能产品和老年科技产品,但老年人真正愿意用并能够被老年人用起来的屈指可数;②近几年来,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尝试各种各样的智慧养老项目,包括种类繁多的智慧养老产品,但效果乏善可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没有兴趣用,也不愿意花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这些产品。这两种现象说明老年科技产品的厂家和销售商、老年人的子女、很多智慧养老项目的管理人员都对适老化有较明显的认知误区。

这些认知误区主要来自相关人员在数字产品普及过程中对用户使用能力的要求不太了解,对老年人的能力特点保持惯性思维,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使用习惯缺乏认识。其实,在我们自己进入老年之前,对于老年人愿意了解哪些数字产品、喜欢使用哪些数字产品、能够使用哪些数字产品、需要一些什么帮助等问题并没有一个系统和科学的认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也缺乏机会来了解这类知识,这导致很多人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适老化等同于界面上用大字这种过度简单化的认知偏差。

2.4.2 常见的认知误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关于适老化的认知误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几点主要的认知误区。我们可以将常见的认知误区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没有认识到适老化问题的长期性,认为在智能手机用户进入老年时,适老化问题将不复存在;第二类是将适老化问题过度简单化,尤其是将适老化等同于针对常见的老年人感知能力衰退的补偿;第三类是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第四类是重能力、轻素养,表现为很多老年人能够使用智能手机,但无法判断网上信息的真伪,容易信谣、传谣;第五类是将适老化问题的解决过于狭窄化,缺乏系统思维,如把适老化等同于在数字产品界面上针对老年人的设计。

我们现在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五类认知误区。

1.适老化问题的临时性

很多人,包括一些业内人士,都认为随着熟悉智能手机的一代人进入晚年,在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上网之后,适老化将不再是一个大问题了。而实际上,未来将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出现,并且在进入市场的早期仍会忽视适老化。但未来的适老化重心将不再是使用能力,而是数字素养和背景知识这些随时代变化的因素。

区块链、元宇宙等将是未来新的技术和应用模式,其在医疗健康、金融和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再次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使用与交互体验,而这些交互能顺利进行往往建立在用户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这将再次带来新的适老化挑战。

因此,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里,适老化将一直是一个对我们影响重大的社会问题。

2.过度简单化

这类认知误区通常将老年人的操作特点简化为感知能力的衰退,因此将一些针对老年人感知能力衰退的补偿等同于适老化。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大文字=适老化。老年人的视力衰退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视力衰退不仅包括老花眼,还包括对色差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对字形与轮廓的辨识能力降低等现象。

(2)语音界面=适老化。虽然语音是人类的一种很自然的信息传递和交互方式,但这种交互方式是“顺序性的”,需要参与者在几个方面具备基本的能力:听力、短期记忆力、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恰恰在这几个方面,人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衰退。因此,语音界面对老年人的挑战不亚于图形界面。

(3)使用电视遥控器=适老化。这是基于一个假定,即老年人愿意使用熟悉的工具。但是,这个假定还有不言自明的另一半,就是用这些工具是“做熟悉的事情”。如果期望老年人使用貌似熟悉的工具,去做不同的事情,其挑战性甚至会比学习使用一个新工具更高,因为需要克服以前使用这些工具时形成的惯性。因此,仅使用电视遥控器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用起来会更容易,而很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把新应用的交互方式映射到传统电视遥控器的模型上。

(4)老年人免操作=适老化。如果一款数字产品不需要老年人参与操作,是否就达到充分适老化了呢?对一款部署在老年人生活环境中的数字产品来说,操作界面只是适老化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可能影响老年人使用意愿的因素。比如,是否会产生干扰老年人的“噪声”,包括灯光、声音、电磁辐射等。甚至外观是否顺眼、是否费电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使用意愿。

(5)补偿老年人肢体操控能力的衰退=适老化。很多数字产品的使用界面都采用触摸屏,需要用户用手指做多种操作来告知系统用户的选择、确认、关联等。但很多数字产品界面的屏幕较小,对操作的精细度要求较高,这对很多肢体操控能力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挑战很大,但这只是挑战之一。肢体操控能力衰退实际上反映的是大脑的功能衰退,因此常常伴随着一些其他需要大脑协调指挥的功能逐步丧失。

实际上,感知能力衰退只是影响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的因素之一,而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知识的掌握则是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方面。

3.低估了老年人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影响

这类认知误区忽视了一个事实:老年人的某些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对使用新产品的影响,甚至大于其老年生理变化导致的能力衰退。下面是几种常见的现象。

(1)面向老年人的数字产品的第一个挑战是,老年人缺乏动力去尝试新产品。没有尝试的动力,其他所有使用上的适老化都是空谈。这反映的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老年心理现象:随着感觉自己离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老年人不再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力去了解、尝试新产品。

(2)即使老年人决定去尝试了,通常也不是抱着必定要学会使用的决心,而是仅试试看,如果感觉难学、难用,就放弃了。时间在这里再次起着一定的作用,老年人常常不愿意再下功夫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上了。

(3)在尝试的时候,老年人常常倾向于套用自己熟悉的某种思维模式或套路。当这种习惯不适用时,则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挫败感,容易导致他们放弃。

(4)很多老年人对教他们使用新产品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很敏感,似乎一直在寻找某种别人嫌自己笨的迹象,作为自己学不会而放弃的借口。因此,教学人员无意间表露出的不耐烦等态度,会对老年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之,老年人尝试新事物的动力是很脆弱的。如果他们在第一次接触时留下了负面的印象,验证了其心目中的障碍预期,那他们未来再次尝试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4.重能力、轻素养

由于中国老年网民数字素养不足导致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比如,很多老年人具备了操作智能手机上网的能力,但缺乏有效过滤、使用网上信息的能力,容易轻信甚至积极地传播一些貌似权威的谣言。同时,他们也更容易陷入很多针对老年人的欺诈陷阱。很多子女给父母购买了智能手机,也教会了他们使用,但并没有认真地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辨别网上各种信息的真假。而老年人自己则容易轻信那些标榜着“红头文件”“行业权威”的言论,以及在一些知名平台上的第三方“软诈骗”行为。

相比目前十分稀少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社会支持体系更是十分薄弱,甚至空白。

5.迷信单点突破,缺乏系统思维

鉴于老年群体自身的多样性及其特点的复杂性,期望通过解决一个关键问题而使整个适老化问题迎刃而解是不现实的。只有利用一套系统化的适老化支持体系,在多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跨越老年人的使用障碍,才能真正地吸引老年人,最终帮助他们融入数字社会。具体地说,适老化设计不是仅局限于在产品层面针对老年人进行界面设计,而是要考虑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老年人跨越在了解、接触、学习、使用等各个环节所面临的障碍。

(1)通过适合的渠道和方式帮助老年人了解新产品。

(2)通过产品展示,使老年人感受到新产品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吸引其尝试。

(3)在产品层面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使用界面,降低其使用的负担,提高使用的成功率。

(4)在使用说明和使用培训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提高产品的可学习性。

(5)提供适当的使用支持,及时协助老年人解决在使用中碰到的问题。

(6)在老年人关注的安全与隐私方面,不仅要有严谨的设计,还要能清晰、明了地进行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