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的修炼之道:笔杆子的写作精品课(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例文剖析——修改稿】

经过修改后的定稿如下。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的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协定》勾勒出了全球环境和发展的新秩序,把人类发展装进了“环境的笼子”。这不仅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纪元,也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塑。

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人类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承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特别是近代工业化以来,这种矛盾日益突出。从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呐喊,到布伦特夫人牵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一直到《巴黎协定》的签订,人类对待环境和气候,经历了从漠视到关心、从掠夺到保护、从各自为战到携手共治的过程。

《巴黎协定》规定了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容量,确定了控温的具体目标。它体现了世界各国对气候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它是人类真正第一次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概念变成现实。这也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气候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人类永远有能力去破解共同的难题,前提在于我们拥有对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足够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动。

虽然《巴黎协定》的实施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我认为,从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凝聚了当前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基本共识,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人类找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缓能源消耗对环境负外部性的可行路径,因此它不是终点,而是走向新的光明大道的起点。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2016年,G20杭州峰会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为未来全球长效治理体系与机制奠定了可持续与包容发展的基调。在中国的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民胞物与”的情怀,这些思想,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树立善用能源、呵护环境的重要理念。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对于《巴黎协定》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充分展现了大国风范,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担当。

能源与环境关系如此密切,所以从本质上说,《巴黎协定》是一项能源协定。当前,全球能源正在经历“六个化”的深刻变革,即能源供需宽松化、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格局多极化、能源治理复杂化、能源安全多元化和能源系统智能化。在《巴黎协定》生效的推动下,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会是更加多元化的,各种能源形态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巴黎协定》实施和能源结构转型,不是化石能源的末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仍将为人类发展贡献光和热。

当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将以化石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稳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减排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现有能源结构,决定了化石能源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油气在中长期内仍将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作为一家以油气生产为主业的能源公司,我们关注能源的生产,也同样关注环境的保护。我们认识到,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中国率先发展液化天然气产业,至今累计引进LNG资源超1亿吨,成为全球第二大主力LNG采购商,在沿海多个省市建成LNG接收站和输气管网。

作为一家一直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清洁高效能源供给的企业,《巴黎协定》的生效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我们愿与国内外的企业携手,共同发展和进步,共同为绿色低碳发展做贡献。

山羊胡把小毕叫来,拿着改后的稿子,做了一番剖析。

修改后的演讲稿,虽然仅有短短的1500多字,但在立意上较有特点,既准确地表达了对气候问题的深刻洞察,又恰当地表明了企业的理念和立场,传递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念和诚意,是一份质量很高的演讲稿。

在几分钟时间里,阐述了对《巴黎协定》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发出了有意义的倡议,展示了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表达了对未来的良好愿望和真诚期待。它的成功,在于做到了准确立意,并通过恰当的内容和语言表述将其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从定位上说,讲话的场合是一场高规格的论坛,演讲者是企业的高管,这就要求定位要准确,不能局限于一家企业的视野,而是要从企业界如何认识、把握和适应《巴黎协定》带来的新趋势,如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如何共同构建全球能源治理良性机制的角度来谈,这样才符合演讲者的身份和当时的场合,这个演讲稿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从理论的高度说,一个以能源业内人士为主要受众的论坛,决定了演讲稿中对所谈问题要有深入的研究,要有极为专业的见解,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认识高度。演讲开篇就说:“《巴黎协定》勾勒出了全球环境和发展的新秩序,把人类发展装进了‘环境的笼子’。这不仅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纪元,也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塑。”这里对《巴黎协定》有非常准确的认识,是从全球气候治理和世界能源格局重塑的角度谈,站位很高。

在谈到《巴黎协定》与能源的关系时说:“当前,全球能源正在经历‘六个化’的深刻变革,即能源供需宽松化、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格局多极化、能源治理复杂化、能源安全多元化和能源系统智能化。在《巴黎协定》生效的推动下,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会是更加多元化的,各种能源形态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巴黎协定》实施和能源结构转型,不是化石能源的末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仍将为人类发展贡献光和热。”这里对全球能源变革总结了“六个化”的特点,而且对未来能源结构和化石能源的前景都做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表现了深厚的专业功底。

在谈到中国能源发展时说:“当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将以化石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规模化为发展方向,稳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减排目标。”这里概括得准确到位,理论性强。

第三,从思想深度说,时间很短的演讲也能容量很大,内涵很深,思想很独到,这就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而要挖掘出事物背后的思想内涵,触及问题的内在本质。在谈到《巴黎协定》的意义时说:“它体现了世界各国对气候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它是人类真正第一次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概念变成现实。”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认识《巴黎协定》,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深刻本质,发人深省。

在谈到中国文化与低碳理念的关系时说:“在我国的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民胞物与’的情怀,这些思想,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树立善用能源、呵护环境的重要理念。”这里既有独特的视角,也有历史文化的底蕴,拓展了受众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第四,从气势上来说,这篇演讲气势旺盛,感染力强,有势如破竹之感。

体现在气魄上,从G20杭州峰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到中国政府作为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充分展现大国的风范,在中国的主场,依托强大的中国,演讲者作为中国企业家,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魄。

体现在信心上,演讲者对《巴黎协定》的前景表现出强烈的乐观预期,但这种乐观又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与环境气候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人类永远有能力去破解共同的难题,前提在于我们拥有对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足够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动。”“从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势不可逆转。”“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人类找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缓能源消耗对环境负外部性的可行路径,因此它不是终点,而是走向新的光明大道的起点。”这里一咏三叹,充满说服力和感染力。

体现在节奏上,全文不用小标题分割,顺流而下,一气呵成。

体现在语言上,简练明快,干净利落,句式错落有致,用词锤炼到位。

体现在感情上,气势充沛,感情真挚,能够打动人。

第五,全文逻辑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尺度得体,剪裁得当。开篇第二段提出观点,“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人类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承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对事的论断极为精准,观点非常鲜明。并随之论述:“从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呐喊,到布伦特夫人牵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一直到《巴黎协定》的签订,人类对待环境和气候,经历了从漠视到关心、从掠夺到保护、从各自为战到携手共治的过程。”这里回顾历史,文短意长,内涵丰富,信息量大,论点与论据有机结合。

在不长的篇幅里,演讲层层推进,夹叙夹议,由远及近,从历史到当今、到未来,从全球到中国、到企业,逻辑严谨,脉络清晰,鲜活的事例与显眼的观点不断出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短短几分钟,兼顾到世界眼光、中国立场与企业贡献,展望行业前景充满信心,讲述企业的作为不卑不亢,尺度把握得好,素材剪裁得好,达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最后收尾时说:“《巴黎协定》的生效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我们愿与国内外的企业携手,共同发展和进步,共同为绿色低碳发展做贡献。”斩钉截铁,意犹未尽。

这样的一篇演讲稿,就有了神采,就能立得住,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与初稿相比,几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差别,这就是文章立意所带来的高度、深度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