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爱情青睐谁
真正面对选择时,人们都想得到最好的。没有人会说“我想让孩子上一所‘差不多’的学校”,或者“我想要一个‘差不多’的医生来治疗我的癌症”。我们都想要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医生。说到亲密关系,更没有人愿意将就,我们想和最佳伴侣携手共度余生。然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累得不想再爱了,或者对一成不变的约会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许多人找了一个看起来还算合适的人结婚。比如,一个年轻的姑娘嫁给了一个“不来电”的老男人,只因为他脾气好、性格好。虽然我们知道满足者做决策的背后逻辑,但我们也会对这位姑娘产生怀疑:她之所以一开始就把自己推向失望,也许是想要日后再次被其他男人吸引,最终用离婚的方式彻底离开“不来电”的老男人。在爱情面前,我们毫无疑问,都想成为最大化者。
我们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能确定我们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呢?比如,如果想找到最好的冰箱,我们就可以多看几家网站,找到最优惠的价格。毕竟,比较价格很容易。
我们可能还会考虑冰箱的能效。这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进行比较的指标,但我们要考虑如何权衡价格与能效。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参数,比如内部空间、制冷时间、外观设计,等等。可以用于比较的参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买到自己中意的冰箱。那么,如何选择最好的学校呢?我们可以参考学校排名,但还要考虑上学距离、课后俱乐部、孩子的个性发展、校园硬件设施是否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同学圈子如何……太多因素需要考量,并且每个因素都很难搜集到全面信息。如果要挑选最好的医生,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
同样,我们能不能找到最佳伴侣呢?尤其是在网上搜索或速配时,我们如何对心仪的对象进行排名呢?最大化者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倾向于根据外在因素做出判断,比如长相、身高、身材和赚钱能力,而不是根据内在的品质,比如善良、诚信和宽容。这些内在品质才是决定一段感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最大化者的思维鼓励我们去比较,否则我们如何能做出最优选择?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约会对象与朋友的伴侣做比较。这样的想法会给确立关系增加困难,因为选择与某人步入婚姻殿堂,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人。满足者与最大化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的目标是“差不多”。因此,满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做比较,也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伴侣十分满意,因此更容易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
此外,最大化者更渴望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约会。如果能与最漂亮的女人或最英俊的男人永沐爱河,人生就圆满了。然而,被拒绝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喜剧作家兼演员哈维·弗斯特恩用风趣的语言诠释了这个现象。在他的代表作《火炬三部曲》中,主角有这样一段台词:长相丑陋的人去追求漂亮的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如果漂亮的人去追求丑陋的人,对方最起码不会让他难堪。
满足者和最大化者在爱情上最终都会留下遗憾。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纯粹的最大化者认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纯粹的满足者认为,“好吧,为了平静的生活,一切随缘”。本章末尾的练习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更接近最大化者还是满足者。你还可以根据练习中的建议,调整认知和想法。
一段关系刚刚开始时,尤其是你想要向对方发出约会邀请乃至前几次约会时,你都可以将自己调整得像一个满足者。这样做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避免一时冲动做出判断,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在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像个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觉都良好的情况下,才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