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渐悟与顿悟
约十年前,我开始思考“渐悟”与“顿悟”的问题。六祖惠能言下顿悟之慧,恐非常人能及,大多数人通过渐悟提高自己。路途虽殊,归处无异。人的一生中,有顿悟的惊喜,更有渐悟的稳健。我们不妨一起来看几个古今中外的例子。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广为人知,文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皮骨相离声,进刀刷刷声,无不像美妙的音律,符合商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贴合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这游刃有余的神技是如何练就的呢?庖丁解释道:“我喜好探索,追求比一般技巧高一层的事物规律。我分解牛体,起初眼里看到的是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似乎停住了但思维在不停地运转。我按照牛的生理结构,砍入筋骨之间的缝隙,顺着空处进刀、分解。”
在庖丁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其渐修渐悟的痕迹。
铁杵成针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李白写诗的灵感来自酒醉后的“顿悟”,而我觉得,他更得益于“渐悟”。
据说李白小时候很贪玩,读书不上心。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大铁棒,觉得好奇,便问她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我在磨绣花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当下有悟,自此发奋学习。常年的学识积累,成为其天赋性情最坚实的扶翼,顽童终成“诗仙”。
于李白而言,一次次顿悟可能是一个个重要转折,而渐悟则是其成就的保障。
诺奖之路
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最初就读于化学系,很快,他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到了物理系。1942年,他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1944年,在王竹溪先生指导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1945年,被公派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二人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说,他对该领域的兴趣,源于西南联大时期在两位先生指导下写的毕业论文:“这两篇论文对我后来的兴趣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吴先生指导的论文引导我对于对称性原理的兴趣以及从群论到对称性原理上所得到的物理学跟数学的结论,这个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王先生的指导虽然使我对相变(理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好久没有什么成果可以报告。1951年夏天,我才做出了我离开中国后所写的第一篇这方面的文章。……一个人喜欢考虑什么问题,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考虑问题,这都是通过训练得出的思想方法,这一点我想与早期训练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美〕杨振宁著,张奠宙编选,《杨振宁文集:传记 演讲 随笔(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6页)
高楼万丈平地起。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的成功不仅包括石破天惊的顿悟,也包括水到渠成的渐悟。
数学怪杰
冈洁是日本著名数学家,被称为日本的阿基米德,因对数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学士院赏、文化勋章等荣誉。
他曾在著作《春夜十话:数学与情绪》(〔日〕冈洁著,林明月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中分享过几次“突破”的经历:
1935年3月,冈洁开始研究多变量解析函数的难题,“但总是毫无进展,始终停留在未解的阶段……日复一日,日日一无所成……实在很沮丧。三个月后,我已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却依然束手无策。我强迫自己继续研究,但每次都只能勉强撑住十来分钟,之后便昏昏欲睡”(〔日〕冈洁著,《春夜十语:数学与情绪》,第22页)。到了9月,有一天,“我坐在客厅里发呆。突然思绪趋向一个方向,研究的内容变得清晰可见。两个半小时后,处理问题的方法已了然于胸。虽说花了两个半小时,但其实解决方法的浮现不过须臾之间……最初完全摸不清方向的探索状态,以及之后昏昏欲睡的停滞状态,都是发现历程中十分重要的过程。就像种子被撒进泥土后,需静待一段时间才会发芽;亦如结晶作用的发生,也需物体被置于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万事俱备,仍需静待东风。所以,即便感到研究一筹莫展,也不可轻言放弃,必须耐心等待潜意识里的种子慢慢成熟发芽”(〔日〕冈洁著,《春夜十话:数学与情绪》,第23—24页)。
观其经历,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有《管子·心术下》中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的神妙。细细体味,可以发现,所谓顿悟,不过是渐悟之量变引起质变。
年轻学子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你们人生和事业的宏图正慢慢铺展,途中将经历不同程度的渐悟或顿悟,愿大家时常播撒良种,终获累累硕果。
201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