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为贫困成因在于过度依靠援助或过度依靠自由市场的问题
在班纳吉和迪弗洛看来,当今世界真正贫穷的国家都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26]等自然原因,而这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如果没有长期、持久且有效的投资,就很难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并进而改善当地贫困的面貌。对因为极度贫穷而无法支付任何投资回报的国家进行投资被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为“贫穷陷阱”。班纳吉和迪弗洛列举了对于“贫穷陷阱”的两种不同声音,并认为依靠过度援助或自由市场都可能成为贫困越发严重的原因。
一种观点以纽约大学的萨克斯为代表,认为应积极开展对穷国的援助并辅助其在关键的产业领域投资来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杰弗里·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每年拿出1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便可以完全得到解决,但是如果不对穷国进行援助那么他们就将因恶劣的自然原因以及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陷入越来越穷的陷阱。所谓的“贫困陷阱”也是两位学者展开论述的起点。在事关解决穷国贫困问题是应该依靠外部援助还是内生动力的抉择中,两位学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种抉择的泛泛比较,而在于继续延伸两种抉择即在具体的事例中给予解决贫困问题具体的措施。他们认为,这些措施“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27]。他们还认为,对于“贫困陷阱”存在与否的判断是制定正确扶贫政策的关键,而且错误政策的制定“并非来自动机不良或腐败,而仅仅是因为某些政策制定者头脑中的世界模式是错误的”[28]。针对萨克斯所提出的“贫困陷阱”以及各种必要的援助措施,班纳吉和迪弗洛通过列举一些随机性的实验对其进行了质疑与反证。比如,他们通过杰茜卡·科恩和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所进行的实验得出,贫困人口对于蚊帐的价格非常敏感而且也习惯于免费领取蚊帐或是以接近于零的超低价格来购买。这就造成了贫困人口容易陷入即便自己的收入价格有所增长也几乎不会为下一代购买蚊帐的恶性循环。这一恶性循环与班纳吉和迪弗洛所期望的“S形曲线的右半部分”[29]即通过收入增长来改善健康状态的良性循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另一种观点以曼哈顿的威廉·伊斯特利为代表,认为对穷国的援助因为无法解决内生的发展动力因而是弊大于利的。除了伊斯特利在《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白人的负担》中阐明了上述观点之外,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丹比萨·莫约也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支持了这种观点。后一种观点认为,对穷国的援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内生发展问题,反而会削弱穷国按照自身特点来解决贫穷问题的能力,最好的准则就是“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30]。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贫困陷阱”根本就不存在,而且这是“一个残酷地诱骗穷国的伪概念”[31],其原因在于贫穷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伊斯特利还强调,“自由意味着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而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之中,自由市场的能量被大大低估”[32]。而在班纳吉和迪弗洛看来,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萨克斯和伊斯特利认为,无论是依靠援助,还是自由市场都没有深刻地理解贫困的本质,而本质就在于迄今为止没有通过具体的实验方法来具体解决每一个地区或民族具体贫困问题的案例。此外,对于治理贫困问题之所以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两位经济学家所持有的世界观不同。其中,萨克斯在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过程中重视为贫困人口提供生活、学习等用品并激励孩子们上学接受教育;而伊斯特利和莫约等代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者反对援助,并认为援助会使对方政府变得腐败,特别是如果对方不想接受援助或孩子们不想上学而强迫对方接受,就是不尊重人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