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群发展壮大的主要模式
(一)在关键节点以政策驱动产业迭代升级
深圳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把握每次科技和产业变革,不失时机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迭代升级。特区成立之初,深圳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集聚,为了改变无序发展的状态,深圳特区政府逐渐介入产业发展,组建工业投资平台——赛格集团,将政府资本市场化,着力招引国际资本。1984年开始,深圳特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在深圳建设科技工业园,并在1985年3月,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提出着重发展电子、通信、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项目,引导产业有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瞄准产业转型方向,集中精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出台《中共深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举措,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从“三来一补”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进入21世纪,深圳为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攻方向,2006年颁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在5G通信领域,推动出台《深圳市关于率先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及促进5G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集成电路领域,编制了《深圳市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和《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域,推动出台《深圳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深圳市推动超高清视频应用和产业发展若干措施(2019—2021年)》《深圳市8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加速集群企业集聚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法治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勇于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善于利用特区先行先试政策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放管服”改革比较到位,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管理效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例如,1987年《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技术入股、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催生了一批高技术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的有效改善、营商成本的降低,赢得了企业的青睐,有效促进了企业的集聚和成长,诸如大疆一类的企业选址深圳,就是看中了深圳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
(三)多元产业空间助力集群大中企业融通发展
集群既有华为、中兴、大疆等整机龙头企业,又有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代工企业,还有服务大企业研发设计和零部件配套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微企业大量集聚、快速发展的产业生态。深圳脱胎于以农业为主的宝安区,虽然目前已是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但由于城市建设历史短,在市场力量主导下,深圳的产业空间参差不齐。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级产业园及村集体所属工业园,高成本高品质、低成本低品质和中间成本中间品质等产业空间相互邻近、交错融合,形成了多元产业空间并存的格局。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可同时满足不同成本偏好企业的需求,便于集群企业的网络化协作和自主创新,促进了集群企业的融通发展。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集群发展持续输出原动力
集群充分尊重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起“全国发明—深圳开发—全球应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截至2023年上半年,集群内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4100家,其中年产值千亿元以上企业5家、百亿元以上企业27家、五亿元以上企业近400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1家。集群实现了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等“6个90%”,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突出,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使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