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19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废墟里,挖掘出了十二块写于公元前17到前16世纪的泥板。20世纪20年代,泥板基本复原,翻译和注释也相继完成。人们惊讶地发现,泥板上是世界上第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每块泥板大约载有三百行,总共约三千六百行,记载着大约四千年前国王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事迹。
图片1 刻写着吉尔伽美什英雄事迹的泥板(局部)
最初,吉尔伽美什是个无恶不作的暴君,在遭遇神制造的对手恩奇都之后,他洗心革面成为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和恩奇都联手,制服了祸害一方的雄狮,战胜了山林怪兽洪巴巴;他的神勇赢得了爱之女神伊什塔尔的青睐,但他拒绝了;他在神的启示下躲过了洪水大劫难;他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还曾下到冥界与亡灵对话……
这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反映了上古人民与自然搏斗、探求自然规律的过程。后世的希腊神话故事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民间传说均可见到它的影子。
基督教圣典《圣经》与《吉尔伽美什》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学者S.N.克莱默考证,《圣经》并非百分之百的原创,而《吉尔伽美什》就是其主要原型。伊甸园、夏娃的诞生、偷吃善恶果、大洪水、在神的启示下躲过洪水劫难等故事都源自于《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矗立在历史的源头,为世界尤其是西方文学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科幻小说也是其中之一。《吉尔伽美什》除提供了无数故事素材之外,还为西方营造出富于幻想的传统,这对于后世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了源头活水,剩下的事情就是开掘。
第一个科幻雏形由古罗马时期的无神论者卢奇安[1]所写。大约在公元120年,卢奇安出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萨莫萨塔城,年轻时学过雕刻,后来致力于研究演说术,在小亚细亚、希腊和意大利等地游学。在演说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之后,他对这种职业感到失望,转而研究哲学。约公元165年,他在雅典居住过,晚年移居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曾任亚历山大城的法官,于公元180年去世。
卢奇安的作品很多,《真实的故事》(A True Story)是其中之一。这个用第一人称写成的长篇故事颇具科幻小说的特征。在故事中,卢奇安去大西洋旅游,并经历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其中月球之旅使卢奇安成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同时也是故事里最科幻的部分:
主人公和他的帆船被一阵大风卷上半空,飞了七天七夜,抵达了月球。那是一个圆形的大陆,悬浮在天上。那里有人居住,有国王,有士兵,生活着大量的“地球移民”。国王安迪密恩就是从地球上来的,他正忙着和太阳人争夺“启明星殖民地”。
除了自身的十万兵马,他还从北极星座搬来盟军:蚤载弓箭手三万名,御风兵五万名。蚤载弓箭手因为骑在巨蚤背上得名——每只跳蚤有二十头大象那么大。御风兵是地面部队,虽然没有翅膀,却能在空中滑翔,作战时主要充当机动部队。
备战完毕,安迪密恩命令当地的蜘蛛——它们数量众多,个头庞大,每只都有爱琴海上的岛屿那么大——用蛛丝在月球和启明星之间架起空中通道,然后大部队通过蛛丝桥,浩浩荡荡开到启明星。
敌军方面,太阳人的统帅叫法厄同,麾下有蚂蚁骑兵、飞蚋骑兵、空中跳虫兵以及芦秆蘑菇兵,总数在二十万以上。
第一次交战,月球人大胜,修建了两座纪念碑来庆祝。不料,太阳人的盟友,来自黄道带的云天半人半马骑兵突然出击,月球人惨败。双方签订和平协议,结束了这一场宇宙大战。
在卢奇安生活的年代,人们普遍相信的是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众星不过是镶在透明轮盘上的光点。能够幻想出一个个生活着人类的星球,能够翔实而具体地描写月球人的日常生活,能够从容不迫地刻画惨烈而多变的宇宙战争,卢奇安简直是个天才。
周作人对卢奇安颇有研究,曾花了后半生精心翻译了《卢奇安对话集》。他认为,卢奇安最大的特征是“疾虚妄”,可与其同时代的王充“一东一西遥遥相对”。“疾”是排斥、反对的意思,“虚妄”是指当时那些迷信学说。对神的迷信无论是罗马还是东汉都无比盛行,和王充一样,卢奇安对此发起挑战。他说,如果有神存在,人间为什么如此混乱?神如果值得崇敬,以宙斯为首的希腊众神何以如此滑稽可笑?于是,在《真实的故事》中,无神论者卢奇安以游记的形式,记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嬉笑怒骂,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给神留一点儿位置,“疾虚妄”到极致。
显然,《真实的故事》并非科幻,它只是带有科幻色彩的讽刺性作品。卢奇安在书中这样写道:“既然人家写这么些谎话,都不怕别人识破,于是乎,我也产生了虚荣心,也想留点东西给后人,讲故事的自由总不能单单没我的份儿吧?我没有值得一提的经历,那么,我就只好理直气壮地编谎话。”但《真实的故事》无意之中在科幻星空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影子。奇异旅行、假借幻想讽刺现实、“疾虚妄”,是卢奇安留给后世科幻的重大遗产。
《真实的故事》在基督教一统欧洲大陆期间一直都是禁书。文艺复兴以后,很多人的创作都受到卢安奇的影响:托马斯·莫尔、拉伯雷、伏尔泰、斯威夫特,甚至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以及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卢奇安之后,科幻小说整整沉寂了一千四百年,直到17世纪,才有一批带科幻色彩的作品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长时间的中断呢?英国人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中的回答是:宗教文学统治了一切,科幻小说所需要的想象空间被严厉地禁止了。罗伯茨认为,“科幻小说再生于1600年,在这一年宗教裁判所将宣称宇宙无限并包括无数世界的布鲁诺作为异端活活烧死”。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8—1535)的杰作《乌托邦》(Utopia)问世。乌托邦的英文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引申为“不存在的寄托了美好想象的地方”。《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乌托邦》一书的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作者写《乌托邦》的目的是将美好的乌托邦与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以便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事实上,这是乌托邦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与游记式小说对虚构世界的片段描写相比,《乌托邦》对于科幻的一大贡献就是展示了全面地虚构一个世界的可能。
经过数百年的演化,现如今“乌托邦”分化为生态乌托邦、经济乌托邦、技术乌托邦、文化乌托邦、宗教乌托邦等多种形式。同时,也滋生出与乌托邦相对的概念,叫反乌托邦[2]。如果说乌托邦是人类对自己美好前景的全面憧憬的话,那么反乌托邦便是人类所做的关于未来的全方面的噩梦。后世里,反乌托邦作品的影响力远大于乌托邦作品,即使不读科幻的人,也可能知道《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
图片2 托马斯·莫尔小说《乌托邦》里的乌托邦岛地图
1726年,英国政治家与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出版。这是一部饱含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乔治·奥威尔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全书由四卷组成。第一卷记叙格列佛到小人国“利立浦特”的故事,第二卷讲格列佛在巨人国“布罗卜丁奈格”的历险。在前两卷中,作者娴熟地使用科学术语,对一大一小两个奇异王国进行技术性描写,在为读者呈现出超现实的第二世界的同时,展现出作者丰厚的科学底蕴。对科幻而言,《格列佛游记》的精华在第三卷的“勒皮他岛”[3]和第四卷的“慧骃国”[4],这两卷对后世科幻有着直接的启迪作用。
第三卷写道,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遇上海盗,一座会飞的岛屿将他救起。这个飞岛一出场就展现出它惊人的庞大:在半空飞行的过程中,它把太阳遮住了六七分钟。为什么叫“勒皮他”呢?格列佛是这样解释的:“Laputa其实是quasi lap outed(拉丁文),其中lap的意思是‘阳光在海面上跳舞’,quasi则是‘翅膀’,不过我并不想将自己的理解强加附会,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图片3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创意就来自于《格列佛游记》的飞岛
格列佛被救上飞岛后,慢慢了解到飞岛的构造:
飞岛,或者说浮岛,直径达七千八百三十七码,或者说四英里半,所以面积有十万英亩。岛的厚度是三百码。底盘是一整块碟形金刚石,上面覆盖着一层层矿物,最上面是土壤。飞岛中央有一个直径五十码的“天文学家之洞”,里面安置着决定该岛命运的东西。那是一块形状像梭子的巨大磁石,长六码,最厚的地方至少有三码。磁石中间穿着一根极其坚硬的金刚石轴,依靠这轴,磁石即可转动。因为磁石在轴上绝对平衡,所以就算力气很小的人也可以转动它。
关于勒皮他的飞行原理,作者这样写道:
飞岛就是借助于这块磁石,或升或降,或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在这位君王统治的这部分土地上,那磁石的一端具有吸力,另一端具有推力。如果把磁石竖直,让有吸力的一端指向地球岛,就下降;如果让有推力的一端指向地球,岛就径直往上升。假如磁石的位置是倾斜的,岛的动向也是倾斜的,因为这磁石所具有的力量总是在与其方向相平行的线上发生作用。
在17世纪那种农业和手工业环境下,能够悬浮在半空、靠磁力驱动的勒皮他岛无比的科幻,体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飞岛构思之奇特,景象之壮观,不仅在当时堪称神奇,而且对后世读者也多有震撼。宫崎骏的《天空之城》是众多受《格列佛游记》影响、向斯威夫特致敬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第四卷,斯威夫特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马建立的文明——慧骃国。这个马族国家位于南纬四十五度,在距马达加斯加不远的印度洋里,与周围隔绝。慧骃们吃熟食,能够建立房屋,按马的不同毛色分贵贱优劣。但它们都很友爱,“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两种美德。慧骃们拥有天使般理想的品质: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
与慧骃相对的,是丑陋肮脏的野兽耶胡[5]。耶胡与人外貌相同,然而全无智慧和理性。慧骃从来没有发现耶胡有任何智慧的表现,即便是训练作牲畜也非常不合格。所以,刚上岛的时候,格列佛不得不绞尽脑汁,反复向慧骃证明自己有智慧。在目睹了耶胡的丑陋与慧骃的高贵之后,格列佛被慧骃的诚信友爱所征服。后来他回到英国,仍然视同类为野兽,而把马当做智慧的朋友。
在神话和传说中,会说话的聪明动物数不胜数,然而,像慧骃这样建立了国家和文明的,却是有史以来第一回。在《格列佛游记》中,非人类智慧文明第一次登上人类文学的舞台,而非人类智慧文明是科幻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1752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在《米克罗梅加斯》(Micromégas)中,描写了天狼星人米克罗梅加斯的旅行。他身高四千米,才华横溢,风度绰约,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被天狼星法官流放。他有时凭阳光指路,有时靠彗星定向,从一颗星球飘到另一颗星球,宛若鸟儿从一条树枝跃向另一条树枝。后来他来到土星,尽管土星人比他矮许多,他还是和一个土星人交上了朋友。两个人结伴而行,跳上一颗彗星,来到了地球。最初因为他们太过庞大——地中海在他们眼里就像是个小池塘——没能发现地球上的生命。后来借助钻石做的显微镜,终于发现了人类的存在,这引起了双方在哲学上的辩论。
弗朗西斯·培根(英)的《新亚特兰蒂斯》、约翰内斯·开普勒(德)的《梦,或者月球天文学》、西拉诺·德·贝热拉克(法)的《月球之行》等小说,也是讲述早期科幻史必须提到的作品。
但上述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们只是科幻雏形,只是蕴含科幻色彩的作品。比如,有学者将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写于1610年的《梦,或者月球天文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因为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喷气推进、极低温、轨道惯性、宇航服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然而主人公前往月球是在精灵的帮助下进行的,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梦。
在文学史上,《吉尔伽美什》是英雄史诗,《真实的故事》和《格列佛游记》是讽刺性游记小说,《乌托邦》和《米克罗梅加斯》是哲学小说。然而,正如一个功夫高手,不会只师从一派,而是转益多师一样,科幻也从不同的前辈那里学到了绝技。从上述作品中,科幻至少学到了:
1.借助奇异的旅行展开故事;
2.建构一个超现实的第二世界;
3.假借幻想之物讽喻现实。
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还要等到下一个世纪,等到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火山爆发与一个奇女子的灵感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