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山、玛丽与科幻
1815年4月5日,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件: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了。
在这次大爆发之前,坦博拉火山已经沉睡了整整五千年。这次爆发,将它积蓄了五千年的力量一股脑地全部释放了出来,所产生的巨响在两千五百千米之外都能听到。在爆发中,坦博拉火山上部失去了七百亿吨山体,其高度从四千一百米减为两千八百五十米,形成了一个直径达六千多米、深七百米的巨大火山口。
直到三个月之后的7月15日,坦博拉火山才停止喷射气体和火山灰。据估计,此次坦博拉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总共有六百亿吨之多,其连续爆发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末期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的八千万倍,是人类目前所观察到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也是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直接遇难人数超过十一万七千。
坦博拉火山停止了喷发,然而它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坦博拉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在同温层中形成一个“幕帘”,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住了,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低温。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流动需要时间,所以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到1816年才真正显现出来。
1816年史称“无夏之年”。那一年夏天,温度比往年低好几度,严重的霜冻甚至雨雪普遍地袭击了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量的农作物被冻死在田地里。农作物歉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面积饥荒,饥荒又引发暴乱。据估计,欧洲约有二十万人死于这次天气反常,而在中国云南爆发了连续三年的大饥荒,有学者认为,这场大饥荒是清王朝急速衰落的外因。
大气层中大量存在的火山灰也改变了天象。在1815年秋季,英国人常常能够看到持续时间很长的暗红色黄昏和黎明。到了1816年,情况更加严重,以往很容易看到的星星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看到,月亮不如以前明亮了,甚至太阳也黯淡了许多,大白天感觉就像是黄昏。
看到反常的天气、灰暗的夜空和饥荒蔓延的大地,怎不令人心生世界末日之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写于1816年的《黑暗》一诗如此描写当时的情景:
明亮的太阳熄灭,而星星在暗淡的永恒虚空中失所流离,
无光,无路,那冰封的地球球体盲目转动,
在无月的天空下笼罩幽冥。
能让诗人敏感的心得到慰藉的大概是另一个诗人。拜伦听说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正在日内瓦游历,于是盛情邀请他到自己的别墅做客。雪莱欣然应允。有一个冰雪聪明的姑娘与他同行,叫玛丽·戈德温(Mary Godwin),本节的主人公。
1797年8月30日,玛丽生于伦敦。出生十天后,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就因产后感染而去世。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产后感染是常见的产妇死亡原因,却也使得玛丽一直有“自己害死了母亲”的怨念。不久,父亲威廉·戈德温另觅新欢。继母带来了两个不同父亲的孩子,婚后又生了一个孩子。玛丽本来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于是在这个大杂烩似的家庭里,五个孩子没有共同的父母。唯一幸运的是,父亲是作家、哲学家、政论家兼新闻记者,很看重子女的教育,所以,虽然从未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玛丽却有极高的文艺修养。
1812年,雪莱与结发妻子哈丽雅特频频拜访玛丽的父亲戈德温。玛丽很快便爱上这位激进的自由派诗人,雪莱也为玛丽非凡的容貌、举止和才智所折服。两人相恋了。1814年5月,他们不顾众人反对,离开了英国,到欧洲各国游历——其实就是私奔。这一年,玛丽十七岁,雪莱二十二岁。
1816年5月,应英国诗人拜伦之邀,雪莱与玛丽等人到瑞士日内瓦湖拜伦的别墅做客。当时,拜伦正在创作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雪莱也在别墅创作出《精神美的赞美诗》和《白山》。因此,在英国文学史上,1816年这个夏天被描述为“多产的夏天”。说来也是神奇,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诞生在这个夏天,这座别墅。
七月原本是日内瓦湖最美丽的时候,然而今年却不知为什么——他们不可能知道这是亚洲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结果——连日降雨,而且气温低得吓人,众人只能待在屋里,无法外出。为了打发时间,拜伦决定举行一场比赛,让大家写最恐怖的故事,来度过这段百无聊赖的日子。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事情。
四个人都动了笔,包括两位诗人、玛丽和拜伦的私人医生巴利多里。三位男士都无法终篇,只有玛丽灵感迸发之后,越写越顺手,也越写越认真。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玛丽是在拜伦别墅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写作,其实不是。拜伦别墅只是玛丽灵感的发源地。1816年9月,玛丽和雪莱回到伦敦,玛丽继续埋首写作,第二年春天才真正完成小说。又隔了一年,1818年,小说在伦敦出版,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轰动。玛丽的名气一时之间竟然超过了雪莱。这部小说就是大名鼎鼎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The Modern Prometheus)。
小说出版那年,玛丽年仅二十一岁。
这部小说书信体与记叙体相交织,讲述了一个北极探险者遇到了一个怪人,怪人向他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怪人自称是瑞士贵族,叫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他曾留学德国,研究电化学和生命,发现了死亡的秘密,于是决定着手制造生命。他先从尸体中寻找材料,然后进行组装,最后借助电化学方法予以激活。一道闪电之后,高达八英尺的怪物被赋予了生命,却面目狰狞、奇丑无比。恐惧中,弗兰肯斯坦下意识地逃离了实验室,等他回来时发现怪物已经失踪。
怪物躲进山里,并学会了使用火,还遇到隐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爷爷和一对青年男女。怪物心地很善良,偷偷帮助盲爷爷打柴,并偷出书来自学阿拉伯语和法语。在阅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大量文学和哲学名著之后,它开始渴望艺术和爱情。一次,怪物发现只有盲爷爷在家,便与他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这时青年男女突然归来,姑娘吓得晕了过去,小伙子气愤地将它赶出了家门。
这严重地伤害了怪物的自尊心。它决定去找制造它的人。谁知道它刚出现在大街上,就因为丑陋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打骂,甚至有人朝它开枪。愤怒的怪物认定自己的不幸来自于它的制造者,于是向弗兰肯斯坦发起报复。
怪物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又嫁祸给女仆。弗兰肯斯坦察觉这些都是怪物所为,就开始追逐怪物,一直追到阿尔卑斯山上。在山上,怪物要求弗兰肯斯坦再为它造一个女人,作为自己避世隐居的条件,因为它认为自己长得丑陋,得不到异性的爱,而这是弗兰肯斯坦的错。
弗兰肯斯坦同意了。但在用同样的方法,造好女怪物,准备通电激活的那一瞬间,他突然犹豫了:如果它们真的恋爱繁衍,成为怪物族群,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因此他马上毁掉了女怪物。
怪物看到这一切,暴跳如雷,对人类社会和自己的前途彻底绝望。它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好友,又在婚礼那天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新娘。愤怒的弗兰肯斯坦发誓要杀死这个自己一手缔造出的怪物。他们一追一逃,一直追到北极……
从玛丽本身的创作意图来讲,她是想写一部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流行于18世纪,因其情节多发生在荒凉阴暗的哥特式古堡[6]里而得名。一般而言,哥特式小说充满悬念,内容多为恐怖、暴力、神怪以及对中世纪生活的向往,通常以毁灭为结局,而《弗兰肯斯坦》显然符合这样的要求。
然而,玛丽所处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期,是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崛起并改变整个世界的年代。在此之前,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在伯明翰投入使用;1807年,富尔顿的蒸汽船“克莱蒙特号”在哈得逊河试航取得成功;1814年,史蒂芬孙开动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科学技术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目眩神迷,同时也让人困惑:科学技术到底带来了什么?它还将带来什么?
身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就像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雪莱对科学和超自然现象很着迷。他觉得现实的万事万物下面都藏有奥秘,通过某种方式,他能发现它们。一些秘密的社团,比如共济会和光明会,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回忆说他曾细读“一些关于化学和魔法的古书……劲头十足,满是好奇,而且几乎深信不疑”。雪莱的另一大爱好是天文学,他经常思索人类哪一天移居别的行星的可能性。他的堂兄弟托马斯·梅德温写道,雪莱希望,就像学生跳级一样,人类“应该从一个星球跳上另一个星球,不断进步,直至我们都成为上帝”。雪莱在科学上的造诣有多深不得而知,但他对科学的热爱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痴爱他的玛丽。
《弗兰肯斯坦》的问世很可能与下面这个故事有关。1786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发现,在雷电暴雨天,用剪刀触碰死亡的青蛙,会产生肌肉收缩反应。伽伐尼据此提出“生物电”假说,认为生物电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原因。伽伐尼的侄子乔万尼·阿迪尼是“生物电”假说的捍卫者和推广者,他经常用电刺激各种尸体,进行“生物电”的公开表演。1803年1月,阿迪尼得到了一具死刑犯的“新鲜”尸体,自信满满地当众做起了“起死回生”的实验。阿迪尼很擅长舆论炒作,而且“新鲜”尸体在电流刺激下确实会出现肌肉抽搐等反应,所以,这个实验没有像阿迪尼所宣称的那样完全成功,但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却是极高的。
至于玛丽是否知道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弗兰肯斯坦》的创作中是否扮演了灵感女神的角色,目前还缺乏证据。然而,正是有了这种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玛丽才会把赋予怪物生命的方法设定为科学上的电力,而不是哥特式小说常用的魔法。这就是《弗兰肯斯坦》源自于哥特式小说,又有别于哥特式小说的地方之一。
1973年,英国科幻作家兼学者布莱恩·奥尔迪斯在科幻史著作《狂欢亿万年》中,最先把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追溯到《弗兰肯斯坦》的出版。这一见解得到了世界诸多科幻理论研究者以及科幻迷的认可。玛丽·雪莱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成为科幻星空之上亮起的第一颗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玛丽在创作《弗兰肯斯坦》时,科学还没有露出狰狞的一面,而在小说中,玛丽已经在探讨科学的双刃剑问题。人用科学技术创造了怪物,怪物倒过来要反抗人的统治。同时,这本身又是宗教研讨的范畴: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能创造怪物、充当怪物的上帝吗?人类能觊觎上帝的能力去创造生命吗?人类僭越了上帝的王座又会有怎样的遭遇?种种思考,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上前面提到的哥特式风格,《弗兰肯斯坦》其实为后世科幻奠定了三个基调:其一,对科学的反思;其二,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其三,恐怖。
玛丽本身文学素养极高,行文舒缓从容,有着维多利亚时期特有的感伤,笔下的人物也富于变化。在小说中,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后却变成一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而弗兰肯斯坦本人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后来在与怪物的交往中逐渐变得内疚,最后终于勇于承担责任,与怪物进行决斗。这种合情合理的逆转,后世的很多科幻小说都不能企及。
《弗兰肯斯坦》(也翻译为《科学怪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但绝不限于科幻。它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全世界读者和观众面前。它曾经二十多次登上大银幕,许多导演都讲述了自己理解的“弗兰肯斯坦”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过去发生过,现在发生着,未来还会继续发生。它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一个创造出毁灭自己的怪物的科学家。顺便说一句,当玛丽因为《弗兰肯斯坦》的出版而声名鹊起时,当初一起在拜伦的别墅比赛写鬼怪故事的医生巴利多里受了点刺激,奋笔疾书,写成了一部名为《吸血鬼》的小说。这部小说在文学史并没有什么地位,但它直接启发了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写作的《德库拉》,而《德库拉》被认为是现代吸血鬼文化的鼻祖。
图片4 某个版本的《弗兰肯斯坦》封面
1816年12月,雪莱的第一任妻子哈丽雅特自杀去世后,雪莱和玛丽正式结婚。玛丽·戈德温更名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通常称为雪莱夫人。但这段婚姻依然得不到世俗的认可。两人在英国短暂居住后不得不离开,去往意大利。不稳定的生活使玛丽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1822年,年仅三十岁的雪莱死于海上风暴,这一沉重的打击给玛丽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失去了雪莱,玛丽不得不带着三岁的儿子伯西回到英国。雪莱的父亲对她很刻薄,只供她微薄的津贴,而且禁止她张扬雪莱的“劣迹”,否则就断绝接济。玛丽毅然辛苦笔耕,成为自食其力的专业作家。
文学史上,玛丽的一大贡献就是为亡夫整理编印遗作。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1826年,玛丽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科幻小说《最后一个人》,描写了21世纪发生灭世大瘟疫后,唯一的幸存者在伦敦的挣扎求存。后来还有一个名叫《永生者》的短篇科幻问世。除此之外,玛丽还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二十五篇短篇小说。1851年,玛丽去世,安坐于科幻星空之上。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的作品,名为《故事集》。
坦博拉火山喷发到大气层中的火山灰,至少在大气层中飘浮了两年多,这才随着雨雪沉降到陆地和海洋。火山灰引发的种种异常现象也逐渐消失。然而,世界已经改变。对于科幻来说,《弗兰肯斯坦》已经写出来了,日后风靡全球的一个艺术门类——科幻,已经在火山的灰烬中诞生了。
从那以后,科幻接过了坦博拉火山改变世界的接力棒,开始了梦想与现实的双重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