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环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物质层面。经济发展为健康提供物质条件,健康是最大的生产力,健康业是庞大的民生产业,有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通过促进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保险投入,提高健康水平。
1999—2020年中国GDP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1-1),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的冲击给国内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中国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了防病毒措施,率先在当年第二季度控制了国内疫情,并逐步实现经济活动正常化。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01.60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速显著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态势向好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复产复工、复商复市稳步深化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图1-1 1999—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0年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7.7%、37.8%、54.5%,1999—2020年三大产业占比情况显示,服务业成为经济主要拉动力量,第三产业同比增速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见图1-2),中国经济结构在加速调整。
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与寿命延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例如心理疾病、环境恶化。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的健康调查显示:只有5%的被调查者身体状况真正符合健康的标准,被医院确诊患各类病症的人群比例高达20%,而剩余的75%则处于亚健康状态。富起来的人们更愿意在健康领域进行消费与投资,维持自己的健康水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健康产业也顺势攀上了发展的高峰。仅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健康产业相关的消费数额就实现了5倍增长,由2 000亿美元增至1万亿美元。而对应的收益更是节节攀升。目前全球健康产业收益已达数千亿美元级别。健康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就世界贸易来看,在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大产业之一。不难看出,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近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2021—2030年这十年是大健康产业的黄金十年,占据上风口。目前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布局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图1-2 1999—2020年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与1999—2020年中国GDP持续增长相匹配,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也逐年增长,2020年原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分别为4.5万亿元、1.4万亿元(见图1-3)。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国商业健康险迅猛发展,2020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分别为0.82万亿元、0.29万亿元,在保险业整体中的占比分别为18%、21%(见图1-4)。商业健康保险日益成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3 1999—2020年中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1-4 1999—2020年中国健康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及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1999—2020年中国保险密度和深度大体上呈增长趋势(见图1-5)。与全球相比,中国GDP已处于全球第二,但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均处于初级水平,这表明,中国的保险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保险市场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速,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处于领先水平,保险业属于第三产业,随着中国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保险业未来前景广阔。
图1-5 1999—2020年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