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魏晋名士的风度与精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热如汤”与“冷如浆”

争斗是悄然进行的,不到最后摊牌的对决时刻,看不见刀光剑影。这是因为争斗的双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中一方是隐忍,有如当时两句韵语所说: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

“汤”是开水,它滚烫、沸扬,正可比拟曹爽一伙急急切切、炙手可热的情景。

曹爽是宗室,他与皇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曹操也趁势起兵,他的祖父募众响应,成为曹操的亲信,并为保护曹操而被杀害。曹操收养了他的儿子,即曹爽的父亲曹真,让他与曹丕等人同起同坐,行若兄弟。曹丕即位后,他屡立战功,官至大将军。

这样,曹爽与曹叡便属同辈人,在曹叡尚为太子时,两人就很亲密。所以尽管司马懿与曹爽同受顾命,尽管曹爽以大将军、司马懿以太尉同录尚书事,尽管司马懿是劳苦功高的元老重臣,但在历来的官场上,“功”总是拼不过“亲”,因而曹爽在朝廷上的位次排在司马懿前面,大权也主要掌握在他手里。曹芳刚一即位,他就安排了二弟曹羲为中领军,三弟曹训为武卫将军,把机要军权进一步抓在手中。其他三个弟弟也都位居要津。

对此,司马懿保持沉默。

更有甚者,曹叡是在正月去世的,二月,曹爽就迫不及待起用了一批亲信,如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夏侯玄、李丰、毌丘俭等。这些人曾经受到曹叡的贬抑,说他们“浮华”,搞“浮华交会”,常常凑在一起夸夸其谈,互相标榜。

这里有深刻的政治思想背景。原来,曹叡觉得随着时势推移,祖父曹操实行的偏重法家的政治路线应当有所改变,需要吸取儒家的东西。他在太和四年(230年)二月的一篇反“浮华”的诏书中说,战乱以来,“经学废绝”,现在应予振兴和鼓励,那些“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被罢退者就是上面一些人。这里所谓“道本”,显然指儒家思想。曹爽起用的何晏那批人,都是本章要写的正始清谈名士,那么他们的所谓“浮华交会”,很可能就是早期的清谈玄学。他们的政治思想既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法家,而是主张用老庄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何晏则是他们的组织者和领袖。曹爽本就与这些人气味相投,喜好玄学,在后来的正始清谈中,他与弟弟曹羲也常附庸风雅。现在一旦权在手,便立刻把他们安排在重要职位,掌管朝廷的要害部门。这样一来,这些名士一开始就绑在了权力斗争的战车上。

司马懿还是隐忍不发。他有心机,“性深阻有如城府”,像猜不破的谜,测不透的海。他却把对手看得很透:哼,一帮书生而已!

司马懿年高德劭,曹爽表面上对他很尊重,极尽晚辈之礼,暗地里却想削弱他的权力。根据曹叡的遗嘱,他俩共同录尚书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因为朝廷的大政方针和文件诏令多从尚书台出。曹爽采纳了尚书丁谧的计策,上书说自己资历短浅,却“位冠朝首”,排在朝廷百官的最前头,实在非常愧怍,也难免使朝廷蒙受用人唯亲之嫌。这个位次应当归于司马懿,才算名正言顺。

小皇帝曹芳原就控制在曹爽等人手中,自然言听计从,下诏表彰司马懿的丰功伟业,将他的职位由太尉升为太傅,不再过问尚书台的事情。太傅是国师,名义上位居朝端,却没有实权,其实是明升暗降,名崇实贬。

司马懿当然明白,但他还是隐忍了,于是就有了“太傅父子冷如浆”之说。“浆”,据说是淡酒,这里比喻司马懿的淡定、冷静。他深知,决定最后胜负的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以及与皇家关系的远近,而在于实力。这实力包括个人的决策能力、手段和经验,更包括真正拥有的人脉,如门生故吏人数的多寡,朝廷重臣心思的向背,以及社会上大族巨室态度的好恶。在这些方面,他是完全自信的。

但他也并不大意,而是“密为之备”。既“密”,当然不会透露给我们。我们只知道他的长子司马师暗中养活着三千“死士”,即敢死队员,散布民间,一旦急需,召之即来。我们还知道,当时许多人都看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说司马懿不过是“兽睡”罢了。“兽睡”,说得真形象!其实何曾睡呢?你在电视上看过《动物世界》里的猎豹吗?它隐在灌木丛里,眯着眼睛,屏息窥伺,等到最佳时机,便会朝斑马或羚羊箭一般猛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