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平圣人
清人孙星衍辑《孔子集语》,友人严可均撰《序》,有云:“孔子修百王之道,以诏来者。六经而外,传记百家所载微言大义,足以羽仪经业、导扬儒风者,往往而有。其纂辑成书者,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见存杨简《先圣大训》十卷、薛据《孔子集语》二卷、潘士达《论语外篇》二十卷,而薛书最显,不免罣漏。近人曹廷栋又为《孔子逸语》十卷,援稽失实,不足论。”此书“增多薛书六七倍,而仍名之为《孔子集语》者,识所缘起也。其纂辑大例:《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举世诵习,不载;《家语》《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孔子世家、弟子传》,易检,亦不载。其余群经传注、秘纬、诸史、诸子,以及唐、宋人类书,巨篇只句毕登,无所去取”。[1]今有郭沂《孔子集语校补》,补苴了孙氏所“不载”,后经增订、注释,改题《孔子集语校注》,收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2]两书相继收录了一些简帛文献。对了解孔子的言论、事迹,这种资料汇编等于划了最大范围的一个圈儿。
俞樾以孙书收“遗谶、寓言,未免榛楛勿翦”,[3]意谓有失杂滥。实则载孔子言行,《论语》流传而有阙略,《史记》集成而有增饰,大纲大目在是,其他材料更不可信。《韩诗外传》称:“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4]《说苑》称:
孔子生于乱世,莫之能容也。故言行于君,泽加于民,然后仕;言不行于君,泽不加于民,则处。孔子怀天覆之心,挟仁圣之德,悯时俗之污泥,伤纲纪之废坏,服重历远,周流应聘,乃俟幸施道,以子百姓,而当世诸侯莫能任用。是以德积而不肆,大道屈而不伸,海内不蒙其化,群生不彼〔被〕其恩。故喟然叹曰:“而有用我者,则吾其为东周乎!”故孔子说行,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5]
孔子意义被不断放大的过程,即假孔子之名的言行不断层积的过程。这种“儒教”化倾向招致了严复的绝妙讽喻:“至于孔子,则生知将圣,尤当无所不窥。于是武断支离,牵合虚造,诬古人而厚自欺,大为学问之蔀障。且忧海水之涸,而以泪益之,于孔子亦何所益耶!往尝谓历家以太阳行度盈缩不均,于是于真日之外,更设平日,以定平晷,畴人便之。儒者亦然。故今人意中之孔子,乃假设之平圣人,而非当时之真孔子。世有好学深思之士,于吾言当相视而笑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