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窗外的事情》很复杂
《芙蓉》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大家新春好!我是晓苏,教书之余写点小说,可谓一个标准的业余作者。在今年第一期的《芙蓉》杂志上,我有幸又发了一篇小说,题为《窗外的事情》。这里,我想借此机会专门谈谈有关这篇小说的一些人生感悟。
都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些说法当然没错。问题在于,大家在谈论这类话题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尤其是许多中小学老师和学生家长。据我所知,大部分家长在自己的孩子上学之前就让他们背过《三字经》之类的所谓文化经典。我本人就背过,三岁那年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当时,因为年幼无知,不管家长和老师怎么说,我都点头称是。直到后来上了大学,接触到外国学者的一些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学,我才知道,人之初,性并非都善,其中也有恶的成分,更多的时候是善恶纠结、相互缠绕、难舍难分的。单从正面育人的角度来讲,老师和家长们打小劝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从更科学、更严谨、更务实的教育学角度来说,对少年儿童选择性地传授知识这一做法或许值得商榷。我觉得,只有让孩子客观地、全面地、真实地认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的心理才会更加健全,人格才会更加正常,行为才会更加理智。否则,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将对自己过去所学的知识感到犹疑,感到茫然,甚至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全盘继承,更不能敝帚自珍,一味弘扬。而应该像鲁迅先生对待外来文化那样,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老实说,许多传统文化对我们都是有害无益的,至少可以说害多益少,除了前面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值得我们存疑和反思。正是因为这些零碎的思考与感悟,我创作了《窗外的事情》这篇小说。
作品中的王圣贤老师,就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形象。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同情弱者,鼓励忍耐,提倡包容,即便是面对周铁甲这样一个心肠歹毒的恶人,也能原谅他,宽恕他。后来,周铁甲落难了,风光不再,几乎沦为乞丐。恰在这个时候,周铁甲偷了曾经被他欺负和侮辱过的潘桃的麻糖片。当潘桃正准备借此报他一箭之仇时,王圣贤老师却阻止了她,不仅劝她放了周铁甲,还保住了他的尊严。坦率地说,王圣贤老师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在我老家,就有类似周铁甲的这么一个人,唯利是图,心狠手辣。有年暑假,我回老家修缮老宅,施工队不小心把他家的水管压破了一条口。为了这截水管,他竟然敲诈了我一千多元。不久他家遇到了不幸,我却未计前嫌,仍然施以了援手。哪曾料到,没过多长时间,我一位开三轮车的亲人压死了他的一条老狗。他一下子翻了脸,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大捞一把,结果不仅强迫我那位亲人为他的狗砌了坟墓,还索赔了两千多块钱。要说起来,我那位亲人家庭非常困难,妻子长年害病,欠账累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周铁甲这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没有爱心,没有良心,欺人太甚,作恶多端。正是因为这种人,我对中国文化有了存疑与反思。
说到这里,我有必要提一下这个小说的结尾部分。在小说的结尾,王圣贤老师再次从窗内走向窗外。这次走到窗外,从表面上看来,他是想向再次受到恶人周铁甲欺负和侮辱的潘桃表达歉意,实际上是出于对长期以来束缚他的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悔恨。
于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