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人际交往:让你的话语直达对方心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共情担忧:给对方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经指出,在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共情状态被称为“共情担忧”。这也是共情的最高层次,进入这种层次的人会时刻准备着向他人提供帮助与支持。

不过,这种帮助、支持与“助人为乐”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种友善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善良和热心,而且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并能够从认知层面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自然而然地做出这样的举动。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善于共情的若楠就为一位沮丧的朋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楠的朋友刘敏最近在一家新公司工作,在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她遇到了不少问题。

这天,刘敏哭着给若楠打电话,说领导对自己很不满意,担心这份工作可能做不长。若楠关心地询问她细节,她说自己才入职一个月,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不熟悉,加上工作流程也比较烦琐,所以出了几个小纰漏。虽然没有给公司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领导和同事责怪的眼神还是让她觉得十分难过、羞愧。

若楠没有立刻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耐心地倾听着刘敏的诉说,等她将心中的烦恼全部倾吐出来后,若楠才这样问道:“适应新环境确实很难,我很理解你的心情,那么,你还愿意留在这家公司吗?”

刘敏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愿意!为了获得这份工作,我之前付出过不少努力,何况公司提供的待遇我也很满意。”

若楠继续启发道:“那你觉得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敏想了想说:“我想要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若楠赞同道:“我也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刚才我听你说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还不太熟悉,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吗?”

若楠的话让刘敏从沮丧的情绪中清醒过来,她不再自怨自艾,开始想办法改变现状——她打算尽快熟悉规章制度,还准备把一些工作细则做成便利贴贴在电脑上提醒自己。

当朋友在工作上遭遇挫折时,若楠没有想当然地给出建议,而是用心感受朋友的情绪,理解她承受的压力,再思考她遇到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若楠向朋友提供了她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她直面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若楠的做法是一种真正的“共情担忧”,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关心和理解,而不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指出:“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与他人共情,就不能仅满足于从外部、从远处进行有距离的观察,而是要进入他的内心进行深入观察,以便真正了解他的需求(包括明显的需求和比较隐秘的、可能连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并尽力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这才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的被懂得、被爱着的共情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共情担忧”呢?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一些建议,可供我们参考:

1.进行情绪共情,表达对对方情绪感受的理解

我们可以主动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并可以这样问对方:“你现在的感受是……”“你是不是感觉……”“你现在一定有……感觉,对吗?”

而在对方描述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一定要表现出接纳的态度,而不要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我们急于探究原因,只会给对方带来心理压力。相反,在成功共情之后,对方往往会主动开口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

2.进行认知共情,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还可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并可以这样问对方:“你想说的是……”“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你的目标是……”

在对方阐明意图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可以告诉对方:“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3.进行共情担忧,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在完成情绪和认知共情后,我们已经可以稳定地和对方建立“联结”,接下来就是“共情担忧”的环节了——我们可以向对方传递理解、关爱,并可以对对方进行引导和帮助。

比如,我们可以对对方说:“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如果此时对方不需要具体的建议,只是需要陪伴和抚慰,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动人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一次有力的握手让对方重获力量。

当然,在进行共情沟通时我们虽然有一定的句式可以参考,但最好不要生搬硬套。为了取得良好的共情效果,我们应当用心去体验对方的世界,找到最适合当下情境的共情沟通办法,才能触碰乃至打动对方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