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出路,是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境
01
前段时间,朋友小琳打来电话向我报喜,说她马上要出国做外教,心里非常激动,因为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上高中时,我和小琳是同桌,我非常清楚她的学习程度,英语并不是她的强项,总是拉低她的总成绩,别说和外国人用英文交流了,即便是上课用英语回答问题,她也是磕磕绊绊的。那时候,任何人都想象不到,小琳会出国当外教。
聊起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我对小琳有了新的认识。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中国文化传扬出去,让更多人学会说汉语。只是上高中期间,她的英语成绩并不算突出,害怕说出自己的梦想会被人嘲笑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她一直将这个梦想深埋于心。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专业,根本装不下第二个,那就是对外汉语。幸运的是,她刚刚过大学录取分数线。在接下来的几年学习过程中,小琳不断突破自己,坚持早起练习口语,平时周末在外兼职积累教学经验,专业课也从不落下。
很难想象,一个英语成绩并不算突出的女孩,是凭借什么力量,在大学四年里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毕业那一年,又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
小琳说,她也怀疑过,自己天生就没有学习英语的细胞,这也因此成为她内心多年走不出的困境。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出国,不用请翻译陪同,她在大学期间下足了功夫学习英语。
平时在餐厅排队打饭时,她都是拿着英语小册子背单词句子,晚上夜深人静时,她便插上耳机,听英语录音,不断尝试与外教老师英语对话,这才有了如今的她。
其实,每一个觉得自己不行,或者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人,无不是渴望只躲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生活,因为可控意味着安全。但是凡事追求可控,注定没有什么突破,也许多年后,我们仍然只能在原地打转。
只有当我们敢于跳出内心的舒适区,冲破给自己设定的限制时,才能真正突破自我,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缺少了一点和自己死磕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02
写作这段时间以来,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文友,每当感到力不从心时,大家就相互鼓励,争取以最高效的方式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境。
前段时间,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又一次进入“瓶颈期”,几天想不出一个主题,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再激起我的兴趣,更不会在第一时间找到切入点,快速成文,我的大脑常常一片空白。
严重时,我甚至不愿意打开文档,一看到空荡荡的文档就会心里发慌,不知道如何下笔,抑或有一种抗拒感,那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对写作的抗拒。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我每天晚上用刷短视频的方式麻醉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的停滞状态。我以为,这样放纵下去自己就会好受点,可一周不到,我就发觉内心空虚,只想拼命从那个状态里挣脱出来。
我找到我的写作老师,向她倾诉了我的困惑,老师很耐心地开导我:“尽量不要重复那些无用功,要去寻求突破,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才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实,我明白老师所说的“突破”,不仅仅是文章内容和语言上的突破,更多的是自我内心的突破,既突破自己的惯性思维,也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境。
那一天,老师和我聊了很多,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地走出了那个“泥潭”。虽然我知道,这是一条难走的心路,但我似乎有预感,自己能够走出去。
或许,大多数时候,我们走惯了一条路时会害怕变换另一条路。我们不敢打破一直以来的稳定,即使这样的“稳定”,我们并不喜欢,也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其实,真正的出路并不是一条路走到尽头,不回头,不反思。而是在行走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一定不要故步自封。
只有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受、去改变、去突破,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更长远的目标。
03
之前有一位同事,她从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但当我与她合作时,她总是会说:“我们前些年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效果也挺好的。”
她的工作理念一直都是沿用几年前的旧理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都用习惯了,再改变的话,还得重新适应。”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思维方式时,就会限制自己的成长,他不会主动改变,也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安于现状,害怕突破自己内心现有的格局,追求平稳,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但是尝试寻找突破,打破固有思维,才是一个发展型人才该有的能力。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提到的:“打赢你内在的比赛。”什么是内在的比赛呢?我的理解是,与我们的内心深处阻碍自己成长的情绪和觉知进行对抗。
任何人、任何事物,最怕停止成长、停止发展,一旦安于现状,停止下来,那就意味着在走下坡路。为什么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跟不上前面人的脚步了呢?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停止了对自我的反思,停止了突破自我的行动力。
真正走得远、走得稳的人,不是局限于眼前、停滞不前的人,而是敢于突破自己、不害怕改变的人。真正的出路,是敢于突破自我,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