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屈指一算,我入行也有多年了。从一开始啥也不懂的“小白”,到如今摸索出来点“名堂”,这中间见过的人、遇到的事也不少。不能说多有经验吧,但总归是有点心得体会。从前久居“象牙塔”,将法典奉为圭臬,总觉得法律是鸿儒所学、所谈,法律从业者也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老师们在解释法律制度、阐明法学原理时,中外古今的案件都能信手拈来,讲得头头是道,仿佛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之下,虽然明白法律是来源于且服务于社会的,但对于法律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知总是欠了点火候,还需要亲身实践来加上这把柴。
实践出真知嘛,毕业之后想要大干一番,我便怀着高涨的热情投入法律事业中去。刚进入这一行,我便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受,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之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我也收获颇多,每天在精进专业技能的同时,处理生活琐事、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婚姻家事、合同纠纷……各种类型的案件,纷繁复杂的案情,匪夷所思的细节,让我经常打趣自己是个小说鉴赏家。例如,律师整理离婚材料时偶然发现孩子不是当事人的、妻子因为丈夫不会修灯泡跟他离婚的、酒驾司机把车直接开到警局的……跟狗血电视剧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一些案情本身比较离谱外,更是有一些法盲频繁游走在法律边缘,触碰法律边界。随着接触的案件不断增多,我发现,虽然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比起以往已在不断提高,但即使是接受过教育的寻常百姓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仍经常失之偏颇。比如“拿”和“偷”的区别,比如吹牛、抱怨、贪小便宜是否也算违法犯罪?见过的越多,感受越深:很多人经常“无意”触犯法律。所以,普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让人们知晓法律界限,降低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避免留下案底,甚至可以挽救一些本不可逆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我国的司法资源,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法治的良性发展。要知道法治可不是只有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说干就干,怀着对法律的热忱,我在工作之余开始寻思整些普法的事情。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来传播呢?我最先想到的是自媒体。当下,互联网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网络红人大多靠自媒体起家,其中的流量自不待言。我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当起了业余的法律博主。我凭借幽默的语言风格,随着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也初尝自媒体博主的甜头,渐渐成为一位在全网拥有几百万粉丝的法律博主,也算在法律自媒体领域有一席之地。就在我沾沾自喜时,一位突然来找我帮忙的老人让我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一位生活富足的退休阿姨被按摩店骗了几百万元,“哎呀,我一个老花眼,平常不爱看电视看手机的呀!就喜欢出去转转,没事看看书啥的,可没想到按摩也能被人骗”。阿姨的一番话不禁让我反问自己:仅靠自媒体真的能达到理想的普法效果吗?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等地铁、公交的小学生们大多捧着一本漫画书打发时间,这给了我一些灵感。“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最简单的烹饪方式”,纸质媒介作为传统媒介也是可以发挥光和热的。而在从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也让我更加体会到素质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孩童时期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岁看老”,普法也要从娃娃抓起。因为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有限,所以以书作为普法的媒介,加上自媒体的作用,覆盖面就会更广。以上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本意还是希望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对法律有所了解,满足生活中的需要,少走弯路,把风险控制在事前。本书所载案例看似离奇、奇葩,其实都是我们周围的热门事件。律师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其实我们都是在跟生活打交道。如果说这人间百态本就是一场大戏,当事人是戏中的主角,那么我们律师就是坐在前排的资深票友、常驻观众。看得多,感受得多,便想成为一个传播者,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获益,再去服务生活,便是我最想达到的境界。引用容易激发读者兴趣的案例,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解惑,最后从专业角度给读者提出建议,一气呵成。但凡读者能有些许收获,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慰藉,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普法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情理与道德也是本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德准则和标杆,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标准便成了整个社会所崇尚的道德标准,比如父慈子孝,再如宽容待人等。而现实中那些真实发生的,违背人伦道德的、人神共愤的案件,可能在带给我们强道德冲击的同时,还会引发我们的思考。
本书按照不同的侧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小陷阱,厘清法律边界,避免“无意”犯法;第二部分主要给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小伙伴提供法律建议、维权渠道等;第三部分涉及法与情的关系,意在树立理性思维,培养法律意识,引人思考。每篇文章都以热点事件作为引子,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释明法律问题。本书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而又不失专业素养,是一本很好的案头书和枕边书。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抑或“闲云野鹤”的老年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一些感受。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经过多次校稿,相关法律术语和措辞也都经过反复校对,但适用的法律法规在不断更新,恐难免会有疏漏,万望包涵,也欢迎大家指正。
本书从立意、选题、编撰到修改校对,我所在的律所团队成员们及团队助理张彦、宁畅、杜桂玲、李生婷、原振浩、曲国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