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瘀血
(一)概述
1. 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或血行泣滞而呈现的一组特殊症状和体征。疼痛是瘀血的一个主要症状,因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其疼痛特点多为痛处不移,刺痛或闷痛,夜剧。冠心病因瘀血阻痹心脉者则胸痛,与此吻合。其他如癥瘕、闭经,或阻于经脉血溢脉外而出血;少腹急结硬满,其人如狂发狂,健忘,漱水不欲咽,小便自利,肌肤甲错,口唇干燥,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暗瘀斑等。典型瘀血之脉当沉涩,或弦涩,但有些瘀血证并不具涩脉,滑脉亦主蓄血,伤寒即有脉滑而血结胞门者。
2. 瘀血的分类
血瘀,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如气滞、寒凝,热烁、痰阻、气虚、阴虚、阳虚、外伤等,因而瘀血又分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结、瘀热互结、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等。除有瘀血见症以外,尚有不同兼邪的临床表现,治法各不相同。
3. 瘀血的病机
瘀血可阻滞气机,使气血不通而疼痛,阻于何处则何处痛。阻于经脉,除引起疼痛之外,尚可引起麻木、痿蹇、肢体不遂。
瘀血阻塞,津液停蓄,可化为水湿痰饮。
瘀血阻塞,不能濡养脏腑经脉,可引起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及筋脉拘挛。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可致虚劳,如血枯经闭,血不荣而面暗、肌肤枯涩,发不华,唇干口燥等。
瘀血着而不去,可成癥瘕痞块。
总之,瘀血可引发广泛病变。冠心病因瘀血者颇多,因而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则,但并非冠心病皆因瘀所致,动辄活血化瘀是以偏概全。
4. 诊断要点
凡具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又有舌暗脉涩者,即可诊为血瘀。中医俗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说,重在祛除致瘀之因,但毕竟血已瘀,故治本之时,恒加活血化瘀之品,标本兼顾。
(二)医案举隅
例1:寒凝血瘀
叶某,男,50岁,广西人。
2004年5月19日初诊:胸背疼而憋闷,稍动即痛,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已三年余。素有高血压,170/100mmHg左右,药物控制在130/90mmHg左右。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远段呈弥漫性狭窄,回旋支中段弥漫性狭窄,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可见少量血流。心电图示,下壁心梗。建议手术搭桥,本人未同意,来石家庄租屋诊治。
脉沉弦拘滞,舌暗红齿痕。
证属:寒凝血瘀。
法宜:温阳活血。
方宗: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炙川乌12g 桂枝10g 川芎8g 炮附子18g
细辛5g 乳香10g 没药10g 干姜6g
生蒲黄12g 水蛭10g 川椒5g 桃仁12g
延胡索15g
6月25日二诊:上方附子加至30g,川乌加至15g,共服54剂,胸背痛仍每日发作,但较前减轻。西药已全停,心电图恢复正常,血压正常。
8月20日三诊:已服药3个月,共90剂,可步行10~20里,偶有胸痛,血压130/90mmHg,心电图正常,脉弦数略拘,带药回家。
按:冠状动脉广泛狭窄闭塞,伴高血压,病情较重。因脉沉弦拘滞,诊为寒凝血瘀,始终以温阳活血为治。在停用全部西药后仍可取得显著缓解,因未再做心血管造影,难以判断冠状动脉状况,但从症、脉、血压、心电图来看,有显著好转。因寒凝解,脉得舒缓,血脉得以畅达,故诸症得以改善。
此例虽值盛夏,仍用大量辛热之品,未见不良反应。因很长时间都呈现阴寒之脉,所以一直采用温阳法治之。是否附子用量再大一些会更好?是否乌、附量一直加到出现瞑眩状为最佳剂量?我把握不好,尚须探讨,敬俟明者。
例2:阴虚血瘀
贺某,女,70岁,保定市人。
2004年4月23日初诊:胸闷痛,心动悸,脘腹满,出虚汗,左手麻,小指及无名指著,骶及双下肢痛,膝著。诊为高血压、冠心病。血压160/100mmHg。
脉弦且硬,尺不足。舌绛苔少。
证属:肝风内动,血行瘀泣。
法宜:平肝息风,活血化瘀。
方宗:三甲复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生白芍15g 牡丹皮10g
蜈蚣15条 生石决明18g 山茱萸15g 桃仁12g
全蝎10g 炙鳖甲18g 干地黄15g 生蒲黄10g
夏枯草15g 龟甲18g 怀牛膝10g
嘱:停服西药。
7月1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56剂,已无任何不适。血压:135/70mmHg。 心电图(-)。停药。
按:脉弦而硬,乃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亢化风,兼瘀血停滞。肝风走窜而胸痛肢麻;阴虚阳动而多汗。予滋肝肾,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历3月而愈。
例3:阳虚血瘀
张某,男,58岁。
1990年4月20日初诊: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下壁缺血。胸痛闷、胃脘痛频作,心悸、短气,不能仰卧及左侧卧,走路及食后均痛著,痛则气从下上,攻冲至胸脘、后头。始缘努伤。
脉弦细缓尺沉。舌淡暗苔白,面色暗滞。
证属:阳虚血瘀。
法宜:温阳活血通经。
方宗:桂枝附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桂枝15g 桔梗9g 川芎8g 炒五灵脂12g
炮附子15g 柴胡8g 桃仁12g 生蒲黄10g
炙甘草8g 当归12g 赤芍10g 延胡索10g
10月14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90剂,心电图已恢复正常,胸痛著减未已,已可骑自行车转悠。上方继服。
按:阳虚,血行凝泣,阻痹心脉而胸痛、心悸。气上冲者,乃下焦阴寒,厥气上逆,重用桂枝伐肾气,取桂枝加桂汤之意。因阳虚寒逆,去芍药之酸敛阴柔,加附子温振阳气,合血府逐瘀汤以活血通经。
《金匮要略》“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即血瘀所致,方用旋覆花汤和血通阳。《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与肝着同,亦活血化瘀为治。此例用血府逐瘀汤,即本此意。
例4:痰瘀互结
陈某,男,56岁,邢台市人。
2004年6月14日初诊:胸闷痛,气短,阵心慌,饮食下咽不畅。胃镜:食道、胃(-)。诊为冠心病心绞痛。ECG:T、Ⅰ、Ⅱ、aVL低平,V3~V5倒置。
脉沉缓,独右寸弦。舌红暗苔白。
证属:寒饮蔽塞胸阳,血行不畅。
法宜:温阳化饮,佐以活血。
方宗: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6g 细辛5g 白芍12g 白芥子10g
桂枝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7g 葶苈子12g
干姜6g 半夏12g 苏子10g 生蒲黄12g
7剂,水煎服。
6月21日二诊:药后胸痛已不著,咽亦畅利,尚短气,太息,阵心慌。
脉弦滑,舌暗红。
证属:痰瘀互阻。
方宗:瓜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瓜蒌15g 桔梗9g 当归12g 薤白10g
柴胡8g 赤芍12g 枳实9g 桃仁12g
红花12g 姜黄9g 桂枝10g 川芎8g
7月26日三诊:上方共服42剂,症已不著,心电图大致正常。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脉缓,主脾虚痰饮;右寸独弦者乃寒客于肺,肺失宣降,气机不利故胸闷痛。予小青龙汤散寒化饮宣肺,寒去弦除。脉转弦滑,乃阳气见复,然痰瘀未已,故涤痰活血为法,而获显效。
例5:阳虚血瘀
赵某,女,67岁。
2004年7月30日初诊:患冠心病心绞痛,干燥综合征。两月前因急性心梗入院抢救转安。现心中空悬,气短,口干,无泪,下身无汗,不欲食,强食则吐。畏寒,虽已暑天,犹着秋裤,在家穿拖鞋则足如冒风。
脉弦细滑无力,舌干绛无苔。
证属:阳虚,血运不畅。
法宜:温阳活血。
桂枝9g 干姜5g 炙百合15g 炮附子12g
炙甘草8g 党参12g 白芍10g 生蒲黄10g
9月7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42剂。心悬、气短、畏寒、食欲均较前好转,口干亦减。尚感头晕,腿软无力,寐差,每夜均睡4小时。脉转数而显涌,按之虚,左尺涌著且覆。舌干绛,中有少许黄苔。
依脉所见,阳已升动,药不宜过刚,当刚柔相济。
桂枝9g 干地黄12g 生蒲黄10g 炮附子9g
炙百合15g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白芍15g
麦冬9g 炒枣仁40g 山茱萸15g 沙参18g
鸡内金15g
11月26日三诊:上方共服42剂,症著减未已。ECG:T、aVL倒置。ST、V2~V3抬高,V3~V5呈QS型。又取7剂,未再来诊。
按:始心悬、畏寒、脉弦细无力,乃少阴证,扶阳当为正途。然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9月6日脉转数而涌,左尺呈覆脉,乃阴虚阳浮之象,故增养阴敛潜之品,使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山茱萸酸敛补肝,《名医别录》云:“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雷公炮炙论》曰:“壮元气,秘精。”《本草备要》谓:“补肝肾,健精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张锡纯称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少阴寒证,本当用姜附扶阳,何时配用山茱萸?当寸或尺,或三部脉皆有升浮之势时,此时用干姜、附子,当配以山茱萸,敛其浮动之阳,或加龙、牡以潜镇,防其阳越。若脉沉微细欲绝,此时用药宜刚以回阳为务,不宜再加酸敛以碍阳复。
舌干绛无苔,肝肾阴虚之象。然脉按之无力,此等脉象,乃阳虚之脉,吾以脉解舌。既为阳虚之证,则舌亦非阴虚之舌,乃因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敷,致舌光绛无苔,当温阳化气,阳气布,阴方敷,故见此舌,亦以姜、附温阳。
此案合并干燥综合征,口干咽干,甚至肌肤诸窍皆干,颇似阴虚之象,然吾以脉解症。脉沉取无力,乃阳虚之象,则此诸干,乃阳虚气化不利所致,亦当予扶阳。因脉可定性,故吾辨证以脉为重。这种以脉为重心的辨证方法,乃受大学恩师影响,及学习经典、古籍,经几十年思辨及临床反复验证而形成的,我曾多次反复检讨,像我这种以脉为中心的辨证方法,是否方向对头,是否走偏了,形成系统性误差?但看看名家医案,鲜有不重脉者,我几十年反复临床摸索总结,愈益肯定自己的思路,老而弥坚,于是形成了我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这也是我算不上特色的特色吧。
例6:阳虚血瘀
杨某,女,72岁,伊春市人。
2004年5月3日初诊:心慌,胸痛,胸闷,气短,吸气不能下达,背冷痛沉,如冒风,胃脘痛,泛酸,嗳气,食少,寐少,夜尿三四次,便干。ECG:T、V4~V6倒置。
脉沉迟无力,舌暗红少苔。
证属:阳虚阴盛,血行凝泣。
法宜:温阳活血。
炮附子15g 茯苓12g 当归12g 生黄芪12g
桂枝10g 炙甘草7g 桃仁12g 肉苁蓉12g
红参12g 白术10g 生蒲黄9g 巴戟天12g
干姜6g 川芎7g 丹参15g
6月25日二诊:上方共服52剂,症状消失,ECG大致正常,停药回伊春。
按:脉沉迟无力,显系阳虚之证。舌暗红,不可以舌红而误为热盛,乃阳虚血行凝泣,致舌暗红。法当温阳活血,服药52剂,阳回血畅,诸症如失,心电图亦得恢复。
方中加肉苁蓉、巴戟天等温润、益精血之品,缘于肾不仅阳虚,精血亦虚。虚衰之象较著余常加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或鹿茸、紫河草等,补其元气,与回阳之品并用,相得益彰,此与李可老中医用肾四味,意义相同。
例7:痰瘀互结
高某,女,53岁。
2002年6月24日初诊: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
ECG:T、V3~V6倒置。血压:160/100mmHg。胸痛,脘满,憋气,心悸,短气,无力,常于夜间憋醒,寐不实,头昏,便较干。
脉沉滑偏大,按之有力。舌尖瘀点。
证属:痰瘀互结,痹阻气机。
法宜:活血涤痰。
方宗: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瓜蒌30g 薤白12g 枳实9g 菖蒲10g
郁金10g 竹茹7g 丹参18g 赤芍12g
桃仁12g 当归12g 绛香12g 延胡索12g
9月14日二诊:上方共服30剂,症状缓解,自行停药。近又复作,症如前,胸痛夜剧,痛则不得卧。脉仍沉滑有力,舌有瘀点。上方加黄连10g继服。
10月25日三诊:上方又服30剂,症已不著。血压140/90mmHg。心电图大致正常。脉沉滑数寸旺,舌暗红,苔薄腻。上方加僵蚕15g、地龙15g,15剂,未再来诊。
按:脉滑实而舌暗,故诊为痰瘀互结、痹阻气机而胸痛、憋气。予活血涤痰,虽症状缓解,但脉仍滑数,知痰瘀未除,病虽减未已,自行停药,两个月后复作。再诊时,症已不著,脉仍未正常,料日后还将复作。由此例可见,中医判断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征在于脉之和缓。脉未和缓,虽症状消除,亦未彻底康复。借助西医的相关检查,亦可判断病情。即使西医检测指标已正常,若脉未恢复,中医仍认为邪未尽或正未复,仍须坚持调治。中西医对病情、病势的判断,各有所长,又应相互借鉴。将来不断累积,可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判断标准。
例8:寒凝血瘀
马某,男,51岁,山东东营人。
2004年5月2日初诊:肠癌术后1年,心梗2次,高血压170/11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10.8mmol/L。ECG:广泛ST-T改变,Ⅰ、Ⅱ、V5病理性Q波。胸痛,憋闷,不能平卧,气短,肩背痛,以左肩痛为著,行走10米则胸痛,头晕,便干。
脉沉滞尺弦。舌暗苔白,唇暗紫。
证属:寒凝血瘀。
法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方宗:小青龙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麻黄7g 桂枝12g 细辛6g 半夏10g
干姜10g 炮附子15g 白芍12g 五味子6g
炙甘草7g 桃仁12g 红花12g 生蒲黄12g
五灵脂12g 炮山甲15g 丹参18g
停服西药。
8月2日二诊:上方共服90剂,症状明显减轻,可行走半小时以上。
心电图:T、Ⅰ、aVL、V5低平,Q波仍在,其他已大致正常。血压150/ 95mmHg。
脉弦滑数,舌可,唇稍暗。
证属:痰热生风。
法宜:清热化痰息风。
方宗:黄连温胆汤加息风之品。
瓜蒌18g 薤白12g 黄芩9g 黄连9g
枳实9g 半夏9g 胆南星9g 菖蒲9g
郁金9g 丹参18g 生蒲黄10g 地龙12g
蜈蚣10条 全蝎10g
11月8日三诊:上方共服90剂。症除,心电图已正常,Q波仍在,血压130~140/80~90mmHg之间。脉滑,弦劲之象已除,舌唇色已正。上方继服30剂,未再诊。
按:前后共服药210剂,终获显效。
首诊因脉沉滞而尺弦,乃阴寒凝泣之脉,且胸痛,唇舌暗,故诊为寒凝血瘀。因服药尚好,且路远不便,即自行服药90剂。
二诊脉见弦滑数,乃寒已去,转痰热生风,故转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涤痰息风,又自行连服90剂。血压、心绞痛基本平稳。又予30剂以固疗效,未再来诊。
由寒饮转为痰热,一可因寒郁久化热,亦可因自行连续服药而热盛。脉变证变,转而清热化痰息风。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疾病是不停运动变化的,治疗亦应相应而变,方能谨守病机。
例9:阳虚血瘀
郑某,男,56岁,徐州人。
2004年5月17日初诊:于2003年开始胸闷胸痛,频繁发作,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于2004年4月20日剧痛一次。不痛时活动不受限,有时轻微活动亦发作。饮食可,二便正常。
ECG正常,ECT:心肌小灶性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脉弦按之不足,两寸沉涩,舌偏暗红。
证属:心阳不振,血行瘀泣。
法宜:温振心阳,活血化瘀。
方宗:桂枝附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炮附子15g 桔梗10g 当归12g 炙川乌10g
柴胡8g 生蒲黄12g 桂枝10g 桃仁12g
川芎8g 炙甘草7g
7月9日二诊:上方共服35剂。服至20剂期间,只轻微胸痛一次,约二三秒,再未发作,其他可。
脉转弦细数而涩,舌偏暗红。
证属:阴虚血瘀。
法宜:养阴活血。
方宗:百合地黄汤加减。
炙百合18g 太子参15g 桂枝9g 麦冬12g
干地黄15g 丹参15g 生蒲黄10g 炙甘草7g
白芍12g 泽兰15g
30剂,养阴扶正以善后。
按:何以诊为阳虚血瘀?脉弦按之不足,乃阳虚之征;寸沉涩,且胸痛,乃血瘀之象,故诊为阳虚血瘀。法取温阳活血,切合病机,故服药后症状逐减,胸痛基本未再发作。但服药35剂后,脉转弦细而数,已然转为阴虚之象;然脉尚涩,乃瘀血未除,故治则改为养阴活血,后未再诊。
该例是否痊愈?未也,虽临床症状已消,心电图基本正常,即使再做ECT小灶缺血消失,亦很难说此证已愈,因脉舌均未恢复正常,料其以后将再发。
百余年来,尤其近两三年对中医的论争,都指出中医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这点,中医确不如西医,也是中医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但别忘了,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有着独特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最佳药效标准,及吉凶顺逆转归的标准。如桂枝汤将息法中就提出明确的外感病疗效标准。曰“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就是以正汗作为疗效、痊愈的标准。很多标准须我们去发掘整理,并结合、吸纳现代医学的有益检测指标,形成现代中医的特色标准。在诸多标准中,脉学无疑是一项重要指标。
例10:痰热夹瘀
罗某,男,75岁。
2004年12月17日初诊:1994年脑梗,1995年心梗、高血压Ⅲ期、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服养心丸、丹参滴丸、丽珠欣乐、异山梨酯、尼群地平、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药。血压155/98mmHg。胸骨左侧憋闷、疼痛,口干,夜尿频。
脉沉滑数有力。舌暗红,苔根白干。
证属:痰热夹瘀。
法宜:清热化痰活血。
方宗:升降散合小陷胸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僵蚕12g 蝉蜕6g 姜黄10g 连翘15g
黄连10g 半夏12g 瓜蒌18g 枳实9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2g 菖蒲9g 丹参18g
生蒲黄10g 赤芍12g 桃仁12g
嘱停西药,降糖药继服。
2005年1月7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脉症如前,出现阵发眩晕,半分钟后缓解,此痰热化风,肝风内旋,故予上方加生石决明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钩藤18g、夏枯草18g。
2月26日三诊:上方共服45剂,血压140/90mmHg,诸症皆已不著,唯夜尿每夜三四次。
按:痰郁而为冠心病者,可有许多不同的变化。痰可寒化,亦可热化;痰热又可生风,风动痰升、火升;痰可阻遏气机,造成气滞、血瘀;痰可伤正,造成虚实相兼证。总之,痰病非常复杂,故云百病皆生于痰。本案脉沉滑数有力,沉主气,乃痰热阻遏,气机不宣而为沉;滑主痰,数主热,沉而有力为实,且舌暗,故诊为痰热夹瘀。升降散宣透郁热,小陷胸汤清化痰热,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三方相合,共奏清热、化痰、活血、透邪之功。后增阵晕眩,乃痰热化风,肝风上扰所致,故加平肝息风之品。若肝风重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龙等,因价昂故未用。总之,痰多变,临证亦当灵活化裁,方能切合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