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桂枝类方医案
一、桂枝汤
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疲劳等,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以自汗出、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
经典方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二十)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二十一)
注: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全书同。
外感自汗案(陈伯坛)
两广总督谭仲麟患外感,缠绵一月不愈。南海知事裴景福荐陈伯坛医治,并告知伯坛谭曾服三分桂枝便流鼻血。时值初夏,谭着棉衣,汗出涔涔而不自觉。陈切脉浮弱,断为桂枝汤证,脉案洋洋千言,处桂枝汤原方,桂枝重用一两二钱。裴极力阻止,但谭说:“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卓见。”此剂一饮而尽,次日痊愈。(《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
按:陈伯坛先生并没有被患者曾服桂枝流鼻血的病史印定眼目,而用重剂桂枝汤,其底气源于桂枝汤方证十分明显,“自汗出、脉浮弱”是桂枝汤的核心方证,有是证则用是方!本案是方证思维的极好例证。自汗出,不仅仅是一个即时性的症状,更是一种体质状态,如平时容易出汗者、曾经大汗或过汗者、皮肤湿润白皙者等,应用桂枝汤的机会也比较多。
发热脉缓案(岳美中)
14岁女孩,恶风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发狂谵语,欲往户外奔跑。但渴不多饮,胃纳减少,二便自调。舌苔淡黄而腻,脉象浮缓。观其舌苔淡黄,渴不多饮,二便自调,知其不是真热;发热恶风,脉见浮缓,系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拟桂枝汤原方服之,3剂而愈。(《岳美中医话集》)
按:“脉浮缓”是桂枝汤方证的客观指征,即轻取即得,重按无力中空,状如葱管。一般心律不快,但也有数者,必定无力。多见于血压低,或心功能不全者。
发热汗出脉缓案(刘渡舟)
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1年余,每天发作2~3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按:“发热”是桂枝汤方证的核心症状,但不能理解为发热等同于体温增高,患者自觉的热感也属于桂枝汤证,或烘热阵阵,或上热下寒,或皮肤发热,或手足心发热,或燥热不眠,往往伴有自汗、怕风、心率缓慢等。本案记录了一位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烘热出汗,刘渡舟先生根据舌象和脉象,认定是桂枝汤证。关于桂枝汤方证的舌证,《伤寒论》没有明确,从后世医家的经验来看,舌淡是比较多见的,或淡红或暗淡,舌体柔软,舌面湿润,同时口唇也是暗淡的。
呕吐腹痛奔豚气案(岳美中)
某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病状,是所谓中医之奔豚气者。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每日1剂。
4月30日二诊: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1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g,茯苓9g,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
5月13日三诊:有时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发。(《岳美中医案集》)
按:桂枝汤加重桂的用量,或者桂枝翻倍,或加肉桂,就是桂枝加桂汤,《伤寒论》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这种情况多见于老人体弱者在受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时,或伴有严重的腹痛,或有胸闷心悸,或焦虑不安,古称之为“奔豚气”。从本案的描述来推断,患者很可能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除桂枝加桂汤外,还可以考虑大建中汤、厚朴七物汤等。
阴斑热陷案(余听鸿)
常熟大河镇道士王少堂,六月初,偕妻回里,十四日起寒热,遍体红疹满布。周姓医进以辛凉解肌之方,服后病增,至十七日,病更剧,其岳母邀余诊之。脉极细而微,重按至骨,微见数象。神识颇清,遍体干燥,身无点汗,舌绛无津,而又不渴。言语轻微,躁不能寐,红斑密布,无空隙之处。余思此乃正虚邪陷之阴斑也。余曰:初十晚到家,逐日所作何事?试一一述之。曰:十一至十三做法事,十四日忏事毕,结账后当夜即热。余曰:再去问之,初十有房事否?答言有之。初十日酷暑,坐船数十里,外风袭表,暑热逼蒸,至夜欲后,气脉皆虚,热邪即乘虚内伏。加之十一至十三,身为法官,终日厚衣,汗出不止。汗多则外阳已虚,津液亦涸,腠理空豁;又高叫敕令,中气亦虚,热邪易入,故见寒热。又被寒凉之药遏其阳气,故内热虽甚,无阳气蒸动,无津液化汗出表。若再服寒凉,表阳愈虚,热陷更深,阴斑无疑矣。用仲景桂枝汤,加干姜、人参,重用甘草,服后再饮以米汤。
余思汗多则阳弱阴伤,以桂枝汤和其表,以干姜合桂枝护其中阳,假甘草之多甘,合米饮之谷气,甘淡以助其胃津,得干姜之热,蒸动其胃津以上升,又赖桂枝之力推之出表。若得汗出,则中阳动而表阳和,内伏之邪亦可由外表而发,待其烦躁狂叫,或奔走越垣,方为佳兆,切不可与以凉药,恐火郁不能外达也。如服此药后仍然不变,则难治矣。
服药后,明午果然神识渐狂,声高而起坐不安,渴已能饮,病家惊惶,饮以蔗浆一碗,依旧静卧,声微脉细。至二鼓,余至其家,问之,曰:今午渐狂,声高渴饮,不料服蔗汁后,依然如故。余曰:正欲其阴症转阳,由里出表,阳回而烦,方为佳兆。又为寒凉所遏,事属周折,仍从原方,加台参须服之。
明午又见烦躁能饮,以温水饮之,汗出脉起矣。再进以甘凉之品,生胃阴而泄热助汗,托之外出,汗透而神静安寐,脉亦转和缓,能思饮食。余曰:汗后肌润,脉和思食,正能胜邪,病有转机矣。阳回以养阴为要,进以生脉法,加甘凉咸寒之品,数剂而痊。然症似少阴,究非伤寒可比。此是外邪内伏,无阳气阴液化汗以达表。所以读《伤寒》者,知有是病,即有是方,两言尽之矣。(《诊余集》)
按:根据本案的描述,患者很可能患有过敏性紫癜。这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食物、虫咬等有关。中医如何治疗?本案主治者余听鸿先生并没有简单地用凉血止血的方药,而把眼光对准了患者的整体状况。首先,看脉象,脉极细而微,重按至骨,这是一种虚脉。《伤寒论》中有“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再看神色,神识颇清,言语轻微,躁不能寐,也是阳虚阴证的表现。再看舌象,舌绛无津而又不渴,这是气液不足的舌象。以上临床证据均支持桂枝汤加人参的选择。余听鸿先生在询问发病诱因后认定,患者是大汗房事后受凉,阳虚阴斑无疑,用桂枝汤加人参而汗出脉起、病情好转。此案提示桂枝汤证如果进一步虚弱化,患者出现脉沉微或沉迟、汗不出时,或者出现身体疼痛、体重明显下降、食欲不振等时,需要加人参。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助阳托邪法。
冻疮溃疡案(夏仲方)
某女,42岁。足踝上方患有冻疮,历时5个月不愈。溃疡面大逾手掌,创面突出,四周边缘皮肉僵硬成口,此致患处麻木,不痛不痒。给服桂枝汤加当归,仅18剂而愈。(《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按:本案是桂枝汤加当归治冻疮溃疡案。桂枝汤对外科皮肤病也有疗效,其机理是调和阴阳营卫,激发内在的自愈力。清代医家郑钦安说:“仲景以此方冠一百一十三方之首,而曰调和阴阳。试问人身阴阳调和,尚可得病也否?尚可得生疮也否?”(《医理真传》)桂枝汤对疮疡初期可发可消,疮疡后期则可托可补。阳证,桂枝汤倍白芍;阴证,桂枝汤倍桂。
老人术后调理案(黄煌)
案一:励男,71岁。肾癌术后20天,食欲不振,稍微吃多即呕吐,易出汗怕风。其人身高161cm,体重55kg,黄瘦,舌淡嫩,脉弱。但神情淡定,微笑而诊。处方: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炙甘草5g,干姜10g,红枣20g,党参20g。7剂,每日1剂。嘱咐药后喝热粥一碗,避风忌生冷。一周后复诊,服上方后食欲、精神均好转,每顿能吃一小碗稀饭,出汗减少。
案二:何男,66岁。有高血压、心血管病史。7个月前做肾癌手术,但体力恢复缓慢。特别容易出汗,整天虚汗淋漓,动则更多,经常衣被均湿。诉说全身乏力,并有心慌,易饥,饭过顿(过了吃饭的时间)即有低血糖现象。其人黄胖体型,尤其两眼袋如卧蚕,舌紫暗,舌底脉络瘀紫,脉沉无力。处方:桂枝20g,肉桂10g,白芍15g,赤芍15g,甘草10g,干姜10g,红枣20g,生黄芪30g,炙黄芪30g,7剂。一周后复诊,大汗已收,虚弱感消失,饥饿感减少。
按:老人手术后或大病后的调理,常用到桂枝汤。这种思路是古法。《外台秘要》引范汪云:“黄帝问于岐伯曰: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对曰: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汗才出,连日如此,自当解也。”老人手术后,气阴两伤,桂枝汤常用。如果其人消瘦食、欲不振者,或其人身体疼痛、脉沉迟或沉弱者,加人参。人参能补气阴,能提振食欲,增加体重。党参力薄,需加大用量。如其人食欲旺盛,常有低血糖现象,或其人疲乏无力、汗多湿衣,或其人虚胖浮肿,加黄芪。黄芪能补气固表,能止汗,能消肿,能调节血糖平衡,能改善心脑供血,但用量也要大。
糖尿病全身疼痛消瘦案(黄煌)
某男,57岁,175cm,67kg。2018年4月16日初诊。
病史:患糖尿病7年。近2个月体重下降5kg。全身疼痛麻木,汗出受风则浑身发抖,易感冒。
住院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体征:消瘦,面色黄暗,皮肤湿润,舌淡胖有齿痕,苔腻,脉虚弦大。
处方:桂枝15g,肉桂10g,白芍20g,炙甘草5g,生晒参15g,干姜10g,红枣15g。7剂。
2018年5月7日复诊:汗出怕风明显好转,体重增加1kg,面色改善。
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桂枝汤证的案例较多。如患者体重下降明显、怕风怕冷、极度乏力等,常加人参,方如新加汤。如果患者肤色黄暗、四肢麻木、自汗、皮肤溃疡等,常加黄芪,方如桂枝加黄芪汤;如患者肢体疼痛、遇寒加重等,常加附子,方如桂枝加附子汤等。可参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