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胁痛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等因素导致肝气郁滞、胁络不畅时,皆可导致胁痛。西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等,凡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
(胁痛不同的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都可以出现胁痛症状。因此临床上必须中西医合参,详加鉴别。
1.两胁疼痛,且伴有全身乏力、厌油腻、恶心、腹胀、失眠、低热。体征:颜面灰暗,巩膜黄染,蜘蛛痣及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可有脾大,严重者可有腹水、下肢浮肿,肝功能异常。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2.右胁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呃逆等,尤其是进食之后,疼痛呈绞痛,向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墨菲征阳性。多见于胆囊结石、胆囊炎。
3.突发性右胁或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且向右肩背放射;疼痛发作使患者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一如常人。多见于胆道蛔虫病。
4.因用力不当,或暴力扭转、闪挫,或外力击打等引起的胁肋疼痛。多属于肋间软组织损伤。
应该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做鉴别。另外,一些生化检查对上述疾病亦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如乙肝系列检查等。
【治疗】
1.辨治要点
胁痛首辨虚实,还需注意病程长短,辨气滞、血瘀、湿热。胁痛之治疗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证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2.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嗳气,纳少口苦,病情随情绪变化增减。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成药:金佛止痛丸、舒肝丸。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肋胀痛,口苦口黏,厌油腻,恶心,纳呆,身目发黄,困重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3)瘀血阻络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为甚,可有外伤史,或久病不愈转瘀的过程。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祛瘀通络。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三七片、云南白药。
(4)肝络失养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主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3.其他疗法
(1)验方
①金钱草6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所致胁痛。
②瓜蒌1个,没药或红花3g,甘草6g,水煎服。
③香附根60g,白酒250mL,以酒水各半浸4天去渣,频饮之。
(2)针灸
①体针:取穴内关、阳陵泉。针刺内关以针感向上臂掌内侧传导为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2寸毫针刺入阳陵泉,针感向下肢放射。
②皮肤针:用皮肤针轻轻叩刺胁肋部痛点及胸7~10夹脊穴,并加拔火罐。适用于瘀血疼痛。
③耳针:取肝、胆、胸、神门。毫针浅刺;也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3)刮痧
背部取膀胱经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胆经患侧京门;胸部取肝经患侧期门;胆经患侧日月;阿是穴(胁肋部疼痛处)。采取由内向外、由上向下的次序轻刮。
(4)穴位注射
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或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在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行常规穴位封闭。
【转诊原则】
1.诊断不明,需进一步到上级医院行CT等检查者。
2.若疼痛剧烈无休止,出现胆绞痛等重症表现者应及时转诊。
3.胁痛并发黄疸、积聚、鼓胀者,需专科诊治并采取特殊措施(如隔离)时。
4.常规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
【养生与康复】
1.百合30g,莲子肉15g,煮汤;或熬粥时加入食用。
2.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宜低脂、低蛋白饮食,忌食油炸食品。
【健康教育】
1.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
2.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
3.注意起居有常,防止劳逸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