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

1.2.1 水资源

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发展早期认为地球的水资源通过循环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早期人口数量的局限使得对淡水的需要能得到满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其他资源都可以再生产或找到替代品,唯独水资源在生活中无法寻找到替代品且为人类所必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黄河流域的东南部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量最多,黄河流域的西北部处于青藏高原和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最少,一般地讲,黄河流域降水量的总趋势和全国一样,由东向西或由南向北递减。由于黄河流域主要包含干旱、半干旱区,所以水资源的降水补给偏少,在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空间上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水资源转化为资产已具备了三个条件,即稀缺、产生效益、具有明确的所有者,因而它是一种自然资源资产。《21世纪议程》指出水资源的社会性和商品性,说明水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社会有价物品。在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变化,而其长久性的根本性的用途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为了保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保护,这样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开发水资源时,当使用超过基本需求时,就应该向用户适当收取水费。如此,既保证了水资源成为人类生存之必需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又确定了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之必要的战略性的储备资源的地位。当前世界水资源呈现短缺状态,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我国水资源也明显不足。水资源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文循环得到再生,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已经超过了水资源的可再生速度,导致水资源越来越稀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具有系统性和流动性两项重要特征,开发利用时需要注意。黄河流域水资源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认识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并合理利用,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再生性,对保证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黄河承载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担,是复杂难治的河流。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超负荷开发利用水资源会导致黄河水资源产生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下游断流、下游河道淤积、下游洪水、水质污染等。随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一些污染型工业企业违法生产,排向黄河及支流的污水数量和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再加上黄河枯水期增长,洪水泥沙泛滥,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短缺,甚至会形成断流无水用、不断流有水也不能用的局面,使得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流域中部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叠加黄河流域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缺水断流的恶劣影响,使得沿黄河流域的很多城镇的供水受到影响,导致区域发展受到制约。黄河沿线九省区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都来自黄河,黄河1972年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断流,1987年后几乎年年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面积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时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断流达226天。黄河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缺水也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黄河缺水造成中下游河道淤积,两岸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水威胁。黄河流域特别是工业较为发达的中原流域、山东流域几乎凝聚了中国所有的与水有关的矛盾,是我国水问题高度集聚的缩影,黄河的治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堪称世界级难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财力。国家对黄河实行统一调度,遏制用水混乱行为,并保证基础环境用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黄河水的抽取。2000年,济源小浪底枢纽工程竣工后,发挥调蓄作用,缓解了日益严重的黄河水资源短缺危机,断流现象停止。针对黄河流域的管理体制考察其水资源配置可知,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完全克服体制失效,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制转型的统一管理问题。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必然依靠复杂的、混合的制度安排,既需要计划,也需要市场。黄河流域既需要中央权威的集权统一管理,又需要基层地方的民主参与和分权自治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黄河水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现在需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将黄河上、中、下游整合为一个整体,将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按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黄河流域管理的原则:首先,要把人类社会与经济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其次,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机构,要有公众参与决策,用水单位和公众参与到项目规划、执行和评定工作中,提高公众对水的重要性认识。最后,要承认水是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开展有效而公平的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目前还不够成熟,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确定哪些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消除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实际工作中,在规划设计阶段确定不可持续利用的所有因素,并采取措施。要完全消除不利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尽管如此,考虑负外部性问题、短期性和长期性的利用问题将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私人效益与社会效益不相等时会出现负外部性问题,人们往往会做对私人有利而对社会不利的行为。如上游引水过多加之天气干旱导致水源枯竭、水流缺失,下游无水可用;上游持续排入大量污水或导致下游无法用水,即便能使用,成本也会不断增加。经济学家倡导通过强化税收补贴等相关法律法规来遏制此类问题的反复发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类的价值观去改造、利用自然,使人类始终处于与自然相对立的状态,现代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终结果是人类不断地、持续地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成为环境指导思想,现代环境伦理学有三大主张:①自然的生存权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环境,与环境和睦共处,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生态系统等具有同等权利。②世代交替理论。提倡代际公平,对待人类的未来发展,要求资源和环境在代际进行公平分配;代内平等则要求资源和环境在代内进行公平分配。③地球有限主义。认清自然资源的限度,反对掠夺性地开发资源,倡导可持续性生产和消费,节俭使用资源。人类的优越性表现在具有道德意识,这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主要区别,环境伦理学家认为人类应该运用独特而优越的理性思维和道德约束,这样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延续发展,且有效维护整个生态大系统的自然平衡与和谐,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身稳定,同时有助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繁衍与繁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文化追求和人类生存价值取向问题,不单单是技术经济问题,我们除了要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外,更要认识到自然的非经济价值,特别是审美、教育、心理和人格等精神价值。人类的道德进步目前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我们的朋友负有义务,也对与我们生存于同一时代或下一代的其他陌生人负有义务。我们需要提高对环境伦理的认知,以便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环境经济学中的优化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决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的最基本特征:①产权、效率和政府干预。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资源在合理的空间内实施有效配置。现代经济学表明,明确清晰并且可实施的私有产权、竞争的市场价格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如何有效实施干预政策应该成为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②资源利用决策的时间尺度。要长期利用环境资源且达到最优有效,需要考虑经济学中的资本回报率与环境资产的回报率。自然资源环境的存量可以为人类获得环境服务提供长期保证,为有效配置资源环境,还需要考虑长期和短期、动态和静态等尺度。③可替代性及不可逆性。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在环境经济学中,大自然中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生物性动植物群体,是存量资源中的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不具有生长能力的非生物性的矿产储量是不可再生资源,若长期利用必将耗尽。如果对水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水资源也将被耗竭,其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环境与资源在被利用过程中遭到破坏后不可恢复的性质。为限制机会主义行为,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助人们缓解冲突,必须制订规则与制度,规范人际交往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框架中进行的,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新配置的产权结构降低和消除经济社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从而增加经济社会福利。

1.2.2 湿地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首先需要从资源的保护着手,在此基础上再谈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包括珍稀动植物以及必需的湿地资源。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孕育着各类动植物,包括鸟类、兽类、昆虫、鱼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植物。提到黄河流域的珍稀物种,不得不提到候鸟。候鸟在秋季和冬季进行迁徙,在更适宜的环境生存。候鸟种类多、数量大,有近150个种类,候鸟的迁徙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珍稀动物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保护好,湿地资源也是如此。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环境,水资源的浪费、土地的过度开发、水利工程的兴建都会影响湿地资源,湿地资源的大幅度减少也促使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有所增强。一个生态群落中的每一种动物、植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也许只是一段生物链中一个小小的环节,但一个小环节的缺失也会导致整个群落的破坏,而且植物能够起到防风固沙、净化水源、美化环境等作用。自古河流两岸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类靠近水源集聚才能够生存,而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遗存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不仅有函谷关遗址以及龙山晚期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还有后人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环境改造中修建的水利工程、建筑景观等。黄河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保护区内外所有旅游资源(包括已开发和未开发的)进行长期规范合理有效保护,决不能让旅游业的开发建立在对生态资源的破坏上。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还需要考虑在旅游专项方面的诸多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指导人们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生态资源、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更具风格的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将淳朴的民风民俗、特色民族文化、独特的地域风光都纳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如此,既能展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将特色的人文情怀进行传播,满足游客欣赏美景、了解文化等多种需求。此外,要提高管理监督的水平,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从根源上保护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项需要依靠自然环境的产业,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无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行业发展,就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也可能因为人类的过度介入对这些地区原本和谐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情况下将导致部分物种的消亡。发展旅游业应在开发自然环境、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不仅要对开发地区的环境进行合理评估、开发和保护,还要提高自然环境保护意识。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主要分布着牧草地,中下游主要分布着林地,黑山峡至河口镇有万亩黄河滩地,黄河三角洲、中下游滩地都极具开发价值。滩地的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特殊的土地资源,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滩地生态建设工程运用高科技,把科研、生产、科普、生态观光旅游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湿地牧草、芦笋、生态林,保护湿地的同时净化了空气。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黄河滩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已经转化为生态经济和旅游产业优势。

1.2.3 生态资源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载放牧、盲目垦荒等均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为发展经济而过载放牧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中上游的部分畜牧区,很多地区出现超负荷放牧现象,使优质牧草被连续超量采食,草地繁殖更新受到抑制,地面裸露增加导致生态调控功能减弱,最终荒漠化严重。盲目垦荒主要发生在西部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带,盲目垦荒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耕作破坏草地植被,没有作物覆盖的大部分季节里,裸露松散的沙质土地在干旱的风沙中极易受风蚀,同时开荒缩小草地面积,增加了引黄耗水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黄河下游断流现象的发生,黄河实际上成为一条间歇性河流,这又加剧了土地沙化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矿山、城镇、公路及铁路等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的绿色空间,用地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新修的公路铁路所到之处都要开挖土地取石取土。绿化的面积和绿化质量都不如从前,最终导致荒漠化的面积增加。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虽经多年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流失面积和严重程度仍居全国之首。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等土建工程急剧增加,大量耕地林地成为建设用地,破坏地表植被,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改变原有自然地貌,城建过程中深挖高填产生废土废渣造成土壤的剧烈侵蚀,对流域内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黄河治理开发难度加大,进一步影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人类的这种社会经济活动对水土流失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加上自然因素的作用,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流域内主要环境问题。当然,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水土流失量也在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