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结果
春日的暖阳透过文华殿的雕花窗棂,洒落一地金黄,宛如织就了一席绚丽地毯。
玉石雕琢的龙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丝描绘的墙裙图案摇曳生姿。
崇祯端坐于案几前,十指紧扣太师椅扶手,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案上摊开的奏折。
内侍王承恩恭敬伫立一旁,双手捧着厚厚一摞奏疏,神情肃穆。
这是朝中百官对于大明与后金新签和约的态度登记。按照崇祯的旨意,所有大臣必须于今日之前明确表态,无一例外。
崇祯拾起首份奏折,细细品读。这出自内阁首辅韩爌之手,言辞恳切,竭力为前些日子的质疑辩护。
韩爌直言绝无僭越之意,只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对和约条款提出几分疑虑,唯恐疏漏之处,酿成难以预料的祸患。
奏折放下,崇祯神色黯然。虽说韩爌已经诚恳道歉,但那日朝堂之上的质疑之言,已令其对这位首辅的忠心产生怀疑。区区一疏,竟让君臣关系跌至冰点。
“启禀陛下,”王承恩斟酌着开口,生怕触怒了沉思的君主,“除韩首辅外,内阁诸公对此次和约,态度一致。”
崇祯颔首,示意他继续。
“只是…”王承恩迟疑片刻,似在组织语言,“内阁之外,其他朝臣的看法,却是莫衷一是。”
崇祯挑眉,等待下文。
“比如监察院右佥都御史王林,他在奏疏中直言,'北狄生性狡诈',即便达成约定,也难以笃信。”王承恩复述着王林的观点,语气谨慎。
崇祯神色凛然,眉头深锁。身为御史,掌朝野官员考察大权,王林此番质疑和约,无异于向自己投下了一张不信任票。
“还有何人?”崇祯沉声问。
“翰林院编修何瑞徵等人,亦在奏疏中提出疑虑,担心后金逆天悖理,食言而肥,侵我大明疆土。”王承恩如实相告,声音微颤。
崇祯转向王承恩,吩咐道:“将朝中对于与后金和约的意见,尽数呈上来。”
王承恩躬身回禀:“陛下,此次登记在册的共有二百六十九位官员。其中,赞同履行和约者二百零九人,反对和约者六十人。”
闻言,崇祯陷入沉思。为维护皇权威严,是否要杀一儆百?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
“杀掉他们?不,太过浪费。”崇祯暗自盘算。
他在书案前提笔疾书,起草了一道密旨,装入信封,以蜡印封口,递予王承恩。
“王承恩,”崇祯吩咐道,“我有两事交给你:一,以八百里加急,将此密旨送至袁崇焕;二,速召魏忠贤觐见文华殿。”
王承恩接过密旨,恭敬应诺:“诺,主子,奴才这就去办。”
崇祯靠坐椅上,揉按着太阳穴,倦意袭来。京城天气渐热,即便身为九五之尊,有奴婢轮番扇凉,也不能似寻常百姓那般单薄衣衫。
他唤来身边小太监,吩咐取来一盆凉水,以湿巾拭面。
这时,他心中忽念:“不知翠儿此刻在做什么?”
恰在此时,殿外小太监来报,魏忠贤奉召至殿外,请求觐见。
魏忠贤躬身入殿,正欲向崇祯跪拜请安,却被崇祯挥手阻止。
“魏公公,免礼。你年事已高,实在难为。”崇祯宽慰道。
魏忠贤恭敬回禀:“陛下明鉴,体恤臣子。但您乃九五至尊,行礼乃奴才本分。”
崇祯示意身旁小太监,将王承恩整理的百官对和约态度奏折呈予魏忠贤。
魏忠贤接过奏本,细细阅览其中内容。
“魏忠贤,对此奏折所述,你有何见解?”崇祯问道。
魏忠贤沉吟片刻,斟酌着答复之辞。
“陛下,奴才不曾料到,竟有如此之多官员反对此次与后金和约。”魏忠贤谨慎言道。
崇祯直视魏忠贤双眼,问道:“魏忠贤,你知朕问的是何意。朕欲知晓,这些反对之声,是受党派挑唆,还是出于本心?”
魏忠贤诚惶诚恐地回答:“陛下,奴才实在不知。”
崇祯续道:“观此奏折,你们阉党这次倒是一致站在朕这边。但朕要问,朝堂之上,你们缘何不出面支持?”
魏忠贤急忙跪下,辩解道:“陛下明鉴,奴才并无党派!”
“无党派?”崇祯反问。
魏忠贤答道:“陛下,奴才们不过是陛下的一群狗。陛下让咬谁,奴才们就咬谁;陛下让何时咬,奴才们就何时咬。”
“那朝堂之上,你们在做什么?”崇祯追问。
“陛下,事发仓猝,奴才们不知陛下心意,一时不敢妄动。”魏忠贤解释道。
崇祯说:“魏忠贤,百官态度你也看到了。你觉得下一步该如何?”
魏忠贤回道:“陛下,奴才早有准备。诏狱牢房空空如也,正好关押这些反对之人。只需给奴才十天时间,定能查明他们身后是否有党派撑腰,给陛下一个交代!”
崇祯淡然道:“魏忠贤,你的准备朕心中有数。但朕召你前来,是要告诉你,即便此奏折内容公之于众,你也不得对那些反对之人有任何动作。后续如何,朕自有章程。”
魏忠贤忙道:“陛下,这些反对者所犯乃是欺君之罪,即便陛下宽宏大量,也断不能轻饶他们。”
崇祯眉头微蹙:“魏忠贤,你这是在教朕做事?”
魏忠贤慌忙解释:“陛下恕罪!奴才万万不敢。奴才只是担心,这帮不忠不义之徒,会辜负了主子的一片仁心啊。”
崇祯冷声道:“朕是天子,朕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可曾听明白了?”
魏忠贤连连点头,恭敬应道:“陛下教诲,奴才铭记于心。”
崇祯一挥衣袖,示意魏忠贤退下。魏忠贤躬身行礼,缓步退出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