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
揭开神秘面纱
中医的核心思想教会我们整体地看待身体与健康
生活中,我们似乎热衷于神秘事物。比如喜欢阅读侦探悬疑小说,一口气看完数十集悬疑网剧;见到变魔术、玩戏法的,刷到抖音搞怪视频,或者看见用蛋糕做的马克杯或树干竟能以假乱真,都不禁会揣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未解之谜总能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刺激我们的感官,撩动我们不断求索的天性,给予我们精神的满足。
不过当说到健康这个话题,无论我们多喜欢神秘事物,也无法忍受视频播放到一半碰到缓冲那种吊胃口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不知道身体到底怎么了,无论是得了重病还是身体有一点小的响动(“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像小船引擎一样的声音”),都会坐立不安。我们会惧怕(或选择忽视)这些医学和健康谜团——充满未知的世界着实可怕。
或许这就是西方对于中医总体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人仍旧认为中医是神秘的。在健康问题上走另外一条医学道路,未必令人振奋,人们也未必感兴趣,反而容易担忧畏惧、心神不宁。毕竟,如果生了皮疹奇痒难耐,或疼痛不止、伤势严重,或身体出现反常的症状,没人想要接受不了解的疗法。不如遵循我们对健康、医药和诊治已有的认知,这样做更容易,更叫人放心。这条道路从各方面来讲对我们都大有裨益,我们已受益于西医超越想象的突破性发展及不断创新的治疗方法。
因此,《阴阳游》的任务是揭开中医世界神秘的面纱,帮助大家摸索出中西合璧、相辅相成的道路,就像阴阳需要调和那样,而不是以之取代西医的思想和方法。
正如引言所述,中医已传承千年之久,诸多防治疾病的技术方法,如中药方剂、针推手法,以及太极等运动方式都久经考验,它从整体出发关注全身的康健和长寿。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医概念,比如中医所说的“气”,天地万物对身体的辅助作用。我们首先会探索中医的核心理念及实践,借助中医的思想智慧和治疗方法更好地倾听身体的感受,拥抱健康生活,焕发青春活力。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能给予我们哪些指引吧。
原则一:学会平衡
体操运动、马戏团表演,甚至小松鼠在树上跳跃,都需要很强的平衡感,但平衡感不应该只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本领。如今“平衡”已经成为一大热词,代表了健康轻松的生活方式。所谓“饮食均衡”“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开支”都是有道理的。饮食、睡眠、工作,任何事物过量或不足时都会带来问题。就像是跷跷板,它会天然地倾向于中间位置——过高过低都不行。
西医与中医在理念上不尽相同,但不是说西医摈弃平衡观念,西医只是没有对其深究而已。西医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精准打击。比如高血压的治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降血压。而中医把高血压看作肝肾阴虚所导致的阳亢,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是滋补肝肾,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的主要理论之一阐述了阴阳作为对立互补的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平衡。阴平阳秘才是真正和谐的状态。这种观念也存在于现代科学,比如物理学讲的正负电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常说的“异性相吸”也是这个道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阴阳代表了各种对立——男与女、正与负、强与弱、精神与物质、喜与忧、日出与日落。放在医学上也说得通,中医把万事万物分为两类——内与外、腹部与腰部、外感与内伤。而恢复平衡则是治疗的基石。
人体的运行好似阴阳二者翩翩起舞。尽管表演时这两位舞者朝着不同方向运动,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但他们的动作仍然是整体协调一致的。若配合得好,他们能相辅相成,表演流畅,舞姿优美。若配合不好,就会显得笨拙混乱,不堪入目。身体也是如此,当两个相对的力量跟着节奏协调共舞时,身体就会更加从容。
当我们认为人体所有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就能明白其中含义。这意味着疾病的影响会遍及全身。对一个系统有利的也有益于另一个系统,反之亦然。故而中医的关键是疗愈全身,而不单单针对一个器官或病症进行治疗。
那中医学有怎样的阴阳观呢?中医学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全身状况和阴阳这两种生命力量,而非孤立地看待问题。人体不是各种器官、组织和系统的拼凑集合,而是一个整体。中医学的治疗手段始终追求让全身的内在生命力量去推动身体的平衡。
阴阳这一概念在中医学体系中堪称基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之分。与现代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是,它包罗万象,形成了对身体机理的整体理论。中医认为人体不仅是由孤立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而且还是一个阴阳动态协调的整体。其实,回顾古老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他其实也像中医一样描述生命。所不同的是,他用“水”和“火”代替“阴”和“阳”,但思想的本质是基本一致的。
与西医使用的术语有所不同,中医通常会将某种疾病命名为“证”。在中医看来,身体上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在全身多个部位综合地表现出来。“证”就是人体正常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身体生命活力现象的综合表现或状态。
中医治疗患者的方式正是基于这一独特的整体原则。例如,在手腕附近的穴位(即内关穴)揉捏几分钟,有助于缓解头痛、性欲低下、腹泻和痔疮等一些看似无关的症状,而这往往会让那些试图一探究竟的西医摸不着头脑。
原则二:生命的动力
随堂小测试:你认为身体的核心是什么?有些人会说是大脑,而青春萌动的男孩可能会有不同答案,还有一些人可能会脱口而出:“是心脏!”如果你是在上西医解剖课,这个回答当然无懈可击。毕竟,是心脏的跳动和泵血维持了我们的生命。从许多角度来看,心脏都是身体的重要器官。
这里并不是要弱化或贬低我们这位“跳动的肌肉大师”的杰出成就,但中医确实对这一问题持不同意见,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气”。
在中医里,“气”(可视为能量的一种形式)是人体活动和具有生命特征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有人称之为“生命能量”。我们将在后面深入探讨“气”,不过由于它是中医学思想的核心,有必要在本书开篇提及。中医认为我们身上的“气”有一部分是从父母继承而来,但我们自己也可以补充和增强“气”,从而改善长期的健康状态。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暗想:“呵呵,‘气’或许是一个在拼字游戏里很好用的字,但它对我的身体有什么真正的作用呢?”事实上,“气”并不是某种形式的巫术或魔法,但它确实比我们对身体如何运转的常见认知更为抽象。它传递生命力的方式类似于西医里的基因表达、生命分子合成(例如细胞因子)、分子功能(例如传递生物信息的小分子)、血液和体液循环及器官功能的概念。
在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中,你会获得一些关于中医的速成知识,进一步了解一些之前可能听说过但是知之甚少的观点。我们会介绍 “气”和“五行”(你将知道“火”到底和“心”有什么关系),还将探索经络(即生命能量流经的网络)。除了经络系统外,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也可能传递生命能量。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某个特定的疾病或状况,不如着眼于身体的全貌,这将对你的整体健康大有助益。
与耳(尔)有关
腧穴是中医的主要治疗部位之一。腧穴由经络(连接身体各部位的通道,也是“气”的通路)连接起来,可以通过按摩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来帮助缓解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例如,按压脚上的某个部位(主要是穴位)可以通过经络缓解头痛。中医学的一个有趣观点认为,穿耳洞——特别是在耳朵的非耳垂部位穿耳洞——会影响健康。这是因为耳朵是复杂的经络系统的一部分,而穿耳洞会导致“气”和其他体液的流动受到干扰。虽然我们并不是在这里提倡“无洞主义”,但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思考身体内如何联结起来,确实非常有趣。
原则三:预防高于一切
中医对养生保健极为重视,这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正如古代中医典籍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国的中医院通常设有“治未病”专科。
这种独到的见解是中医养生的核心。保持长寿和强壮的关键,是在身体生病之前就对其进行预防——通过调节阴阳,增强防护的“气”,并感知身体如何受到自然周期和运行节奏的影响(这与身体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有很大关系)。
虽然西医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注重健康饮食和运动,但统计数据显示,这一观点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在美国,69%的人口有超重或肥胖问题,43%的人口患有2型糖尿病或有患病风险,而其中大多数人完全没有防范意识。此外,还有45%的人患有心血管类疾病。如果人们遵守预防建议,上述所有患病率都可以降低。
在中医文化盛行的国家里,统计数字则截然不同:中国的肥胖率约为16%,不到美国的一半。虽然中医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原因,因为肥胖率的统计很复杂,要考虑各种变量,如遗传、环境和其他因素(例如,美国的快餐连锁店似乎比少男少女们的青春痘冒出得还要快),又或许中国正在慢慢赶上美国。但是,这一现象确实不禁让人思考,中医是否有助于保持全身健康。
对于慢性病而言,预防是最好的治疗。也就是说,在可预防的前提下,初起不必对慢性病进行药物治疗,而是采取各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如打太极、练八段锦等。
中医的主要职责是在怀疑或发现失衡及功能障碍时,帮助病患维护健康或在早期进行干预。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于,阴阳失调往往出现在症状显现以前,所以中医能够解决患者身上尚不明显的病症。中医理念在于防患于未然,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医生就要去干预治疗——这不仅对个人有益,也能够减轻社会医疗体系的压力。
小动作,大益处
后文将会讲到,中医是在各种“阴阳”元素指导下治病防病的(例如热和冷),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你的健康中发挥作用。因为许多中医实践讲究自我护理,所以其中推荐的各种小妙招非常有趣,例如下面这两个。
用冷水洗脸。每天两次,有助于增加面部血液循环,增强耐寒性,预防感冒。
使用吹风机吹颈部。把吹风机放在颈部下端,让热空气从下至上吹过颈部,可以驱除体内的寒气,有助于保暖和缓解感冒症状。
原则四:力量在你手中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西方的医学结构在药物管理、疾病治疗及为什么医生的笔迹如此难认这种奇怪的现象上都能够给出非常清晰的解释。
但是,这种清晰结构的基础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而不是阴阳和气的知识或哲学思维。医生是具备知识、资历和技能的专家,诊疗流程在机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是明确的,症状-诊断-治疗,但不一定能够由此对患者的生活或生理产生深入理解。西医中,医患关系更像是专家对顾客的关系,而不是伙伴关系。你告诉医生你的症状(“很痒”),他们做出一个有根据的猜测(“看起来像湿疹”),给你写张处方(“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然后就基本结束等下次再见了(“谢谢大夫”)。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做过的最昂贵的“免下车交易”。
我们并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对,西医学体系的运转方式就是如此,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卓有成效——尤其是针对严重病症的治疗,如心脏手术、脑外伤、骨科损伤等。
中医的方法则在治疗中更追求平衡(没错,又是阴阳)。它为医生和患者建立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和中医诊断来寻找病症的根源。这种方法对于慢性疾病非常有效,比如糖尿病前期症状、哮喘、过敏、 疲劳、肠道问题、慢性疼痛等。这需要医生和患者关系很密切——患者的性格、脾气、情绪,甚至喜欢的颜色和食物等都有助于医生的评判和治疗。
在中医学里,医生和患者共同考虑、评估、治疗和预防所有健康问题。并不是说西医学完全抛弃这种方法(事实上,越来越多地看到健康教练式的医患关系),而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护理和按方吃药。
所以,患者需要主动与医生配合(例如,中医要求患者忌吃生冷和辛辣的食物),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就把我们带回到阴阳与“你”的关系。你有力量去——
● 平衡你的身体。
● 在中西医学之间寻找和谐方法。
● 增强你的气。
● 调和你的阴阳。
● 在这个奇妙又浩大的世界中,改善你的身体运作方式。
● 发现你自己内在治愈疾病的能力(中医说“人身自有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