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负韶华,不负卿”留香古情
“不悔此生种深情,甘愿孤旅自飘零;长恨鸳侣唯梦里,宁负苍天不负卿。”情人间这类深情的告白似乎都为曲折情路作铺垫,从古至今有情人修成正果的良好姻缘很多,但青梅竹马被无情拆散的悲剧也不计其数。
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周村,就有一段棒打鸳鸯的爱情悲剧故事并流传至今。据周村当地民间艺人张可水[1](图17)口述:“棒打鸳鸯是由周村区王村镇闯关东的毕成才从东北带回而流传下来的,因在东北时叫‘斗鹌鹑’,所以当地也随之叫‘斗鹌鹑’,后逐渐改称为‘棒打鸳鸯’。故事表达的是明朝有一对情人,女方家长不同意她和意中人在一起,就找媒人帮女孩另说了户人家并马上定下八月十五下聘、九月十五迎娶,但女孩不答应,就私下偷偷给意中人出主意让他来解救自己,两人远走高飞。可如果把意中人锁在柜子里就担心他翻不开身,锁在橱子里就害怕被娘家人开橱门时发现,百般思索后觉得这些主意都行不通,最后想出了可靠的办法,让意中人到迎娶那天充当压轿人,趁没人注意的时候两人脱身。”
图17 老艺人张可水生活照(张可水本人提供)
据当地村民描述故事的结尾有两个版本:其一,意中人扮成轿夫成功接上新娘,在前往婚礼的路上两人成功逃跑。其二,意中人把新娘载到新郎官家后想趁机带新娘逃走。可世事难料,不巧,被大堂里的媒婆逮个正着,媒婆手里拿起木棒追赶男子,男子被追得在人群中四处逃窜,整个过程滑稽可笑,最后两人被硬生生地拆散了。故事情节正如现在表演中的男女青年对歌歌词[2]所描述的:
《姐儿房中扣花枕》
女唱:姐儿房中扣花枕,忽听门外有人来叫门,不知是何人。
男唱:昨天我来欢天喜地,今天我来你两眼泪纷纷,嫌郎来得勤?
女唱:不嫌郎来得多,不嫌郎来得勤,二老许婚姻,拆散了咱二人。
男白:妹妹,什么时候下的聘,什么时候娶你?
女唱:八月十五下大聘,九月十五花轿来到门,成了人家的人。
男白:妹妺走了我怎么办?
女唱:对门有个王二姐,她和为奴同年又同春,比奴强十分。
男唱:天下女孩有千万,哪一户都不称郎的心。
女白:那怎么办?哥哥。
男白:你不能把我锁在柜子里吗?
女唱:有心把郎锁在柜,恐怕郎哥翻不开身,奴家挂在心。
男白:那就把我锁在橱子里吧?
女唱:有心把郎橱里锁,恐怕婆家开了橱门,丢了俺娘家的人。
男白:咱俩得想想办法呀!
女白:好吧,等娶我的时候……
女唱:花轿抬进家门,你就当个压轿人,趁着大伙都不注意,咱俩好脱身。
为了迎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老艺人们多演绎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起初只是纯机械化地模仿剧情,发展到后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舞蹈的情节性、表演性丰富起来,媒婆角色是戏曲中的丑婆扮相,男青年是戏曲中的小生扮相,女青年是戏曲中的花旦扮相,整个节目融入戏曲元素,动作加以编排,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棒打鸳鸯也就成了反映男女爱情的带有喜剧色彩的传统舞蹈。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深受封建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影响,人们思想保守、封闭,在男女婚嫁礼仪上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唯命是从的思想腐蚀压迫着年轻男女的内心。随着追求进步、自由、解放的先进思想的传播,年轻男女在束缚压迫下开始为自己的幸福出谋划策,为的是能与自己的挚爱共度余生。因此棒打鸳鸯传统舞蹈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后人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赞扬年轻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进步精神。这种进步精神借舞蹈的形式,演化为棒打鸳鸯流传至今,使今人做到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史为鉴,呼吁人们摒弃落后保守思想,追求“棒打鸳鸯”般自由进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