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杀是准备留着过年?!
大唐贞观年间。
“做得好!朱棣,朕赞赏你的能力。”
李世民见到朱棣屡次以少胜多的战绩,不由自主地为他叫好。
“你们看朱棣如何?”
“尉迟恭,秦叔宝,似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你们也难以匹敌啊!”
李世民从十七岁开始就带兵征战,建立了强大的大唐帝国。
见到朱棣,感到有种深深的共鸣。
秦叔宝和尉迟恭相视一笑,回应道:“陛下过誉了,朱棣以十万之众胜百万之敌,这等战绩我们实难企及!”
大明洪武年间。
愚昧无知,简直愚蠢至极。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气得血压直线上升。
老四只守一城,本可以用老将耿炳文耗死他。
只是因为一次小败,允炆就没耐心,换将应战,他不知道战争最忌讳的就是临阵磨枪吗?
何况换的还是李景隆!
那可是百万大军啊,我一生心血啊,就这么毁了。
李景隆那废物,他父亲李文忠怎么生出这样一个废物来?
还有朱允炆,我宁愿断子绝孙也不会立你为帝。
这时,少年朱棣被带入宫中,朱元璋冲他怒吼:“还有你这个混账,简直就是个祸害。”
朕都生了一群什么败家子?
朱元璋继续怒骂:“你看看你都做了什么,造反?你以为你是谁?”
“给我跪下,看咱不打死你。”
年轻的朱棣内心无语,他也看到了金榜的内容,知道父亲为什么生气。
但他心中有话未敢说:那都是永乐年间的事,关我什么事?
我只是想活命而已。
你要生气也找他去,怪我什么?
这不公平,我还只是个孩子啊!
当然,这些话他只敢在心里想想,因为朱元璋的父爱沉重如山,他不想再体会一次。
朱元璋气得几乎昏厥,被朱允炆和李景隆的无能气坏了。
这两个人,一个敢用,一个敢接,真是够呛。
大秦。
赢政看到这一幕,恨不得立刻穿越到大明斩了朱允炆和李景隆。
百万大军,在朕手中能扫平六国。
而在你朱允炆手中,连一场内乱都平息不了。
你活该被篡位!
大汉
“不是,这李景隆把百万大军丢了还不杀?”
“是准备留着过年吗?”
刘邦完全不理解,明眼人都能看出李景隆是在助纣为虐。
这样的皇帝,怎么会还有人愿意为他卖命?
大宋。
本以为李景隆已是无能,没想到这朱允炆更是逆天。
赵匡胤自信地说:“我大宋的皇帝们决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大隋。
“昏君,这朱允炆当真是个昏君!”
杨坚气愤至极,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别人的军事失策感到气愤。
李景隆如此不称职,应该株连九族,朱允炆居然还留他一命,怎么对得起阵亡的将士?
你活该丢了江山!
即便是建文帝朱允炆本人也感到难以置信。
他盯着金榜上展示的内容,感到十分惊愕。
“李景隆竟然两次战败,损失了我朝百万大军?”
“情况至此,我竟还未下令处决李景隆?”
“这怎么可能?!”
金榜的内容继续展开。
屏幕转到了大明建文年间。
朱棣又一次率军南下,目标指向山东,其军队所到之处引人胆寒。
战争再度开启。
“建文二年九月,朝廷提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命令盛庸接替李景隆担任大将军。”
“盛庸是位非同凡响的将领,这次是朱棣起兵以来首次遭遇的败绩。”
“十二月,盛庸率领军队在东昌与朱棣军队对峙,燕王朱棣大败而归。”
在这场大战中,朱棣的心腹大将张玉战死。
大明永乐年间,朱棣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张玉从他十七岁时就开始保护他,对他关怀备至。
每次出战,张玉总是冲在最前面,忠诚无二。
对朱棣而言,失去张玉就如同失去了自己的左右手臂。
张玉是他手下的王牌将领,就如太子朱标身边的蓝玉,能够以一当千。
他欠张玉的太多,现在只能在张玉的子嗣身上尽力弥补。
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稍感心平气和,自语道:
“我的大明还有能够扛鼎之人。”
在他看来,朱允炆虽然丢掉了帝位,但归根结底,大明的皇位依旧属于朱家子孙。
只是朱允炆的败绩实在是太过窝襄,毕竟他代表的是朱家的颜面。
金榜的盘点持续进行。
“建文三年,朱允炆在前线取得胜利后,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
“二月,朱棣再次南下。”
“三月,他在滹沱河击败盛庸,并在藁城击败吴杰。”
“朱允炆见战局不利,急忙再次罢黜齐泰和黄子澄,试图阻止朱棣继续南进。”
大明洪武年间,朱标对朱允炆的反复无常感到无语。
“朱允炆你搁着反复横跳呢?”
“若不想打,一开始就将齐泰和黄子澄送给你四叔不就行了?”
“你这是在做什么?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你四叔在等机会一举成功,你在等什么?”
朱标非常不理解,他怎么会有一个怎么愚蠢的儿子。
他决定,等盘点结束后必须好好“教育”一下朱允炆。
尽管此时的朱允炆还只是个小孩。
金榜继续展示着历史的进程....
尽管朱棣屡战屡胜,却仍旧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而大明则物资充沛,人手众多。
他在河北和山东攻克的城池,不久后再度被朝廷夺回。
转折点终于到来。
建文三年末,一个内臣从京城逃出,暗示南京防守薄弱,朱棣随即调整策略,决意直取京城、
建文四年春节后,带兵向南进发。
此役,朱棣势不可挡。
到了四月,他接连打败了何福和平安军。
五月,又接连攻下泗州和扬州。
此时,朱允炆已陷入混乱,匆忙派遣使者割让土地以求和平,但遭到了朱棣的拒绝。
六月,朱棣领军过江,攻占镇江,直逼南京。
朱允炆在混乱中急令京城的藩王誓死守卫城门,并任命战败的李景隆守卫金川门。
七月十三日,当朱棣的大军抵达金川门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投隆。
南京城破,宫中火光冲天,朱允炆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