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方法:卓越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研究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很高兴为华孝的新书作序。

首先介绍一下用户研究这个新兴行业的历史脉络,以及这个行业重要带头人物的贡献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方集合了全国心理学界的精英,将他们分配到陆海空三军的战时研究单位,开展有关人员训练,武器装备的设计、使用方法、操作效能,以及提高士气等各种心理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人员在战争后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将战时的体验和创新思想融入他们对学术和专业的追求上,逐渐促成了人因(Human Factor)工程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其间他们共同关心的主题是人与工作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效率、安全、舒适和满意度等各方面的问题。

其中以威斯康星大学的Karl U.Smith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的贡献最为突出。Smith教授是一位实力派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兴趣广泛和创意丰富的学界领袖。二战时期,他研究雷达视觉的信号及操作,以及知觉疲劳等心理过程。战后,他聚焦于对工作场所的研究。他认为工作本身是人性的、进化的,是人生存的一种本性。我们必须考虑工作的各种相关条件,要配合人的发展、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等,来促进以各方面为核心设计工作方法、设备及程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本身就是要为配合员工而设计”(fitting the job to the worker)的概念根源和人因工程学术及行业的精神所在。这个信念和倡议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崭新的思维和需要奋斗的目标。他的学说和倡议,经过多年来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在多方面影响了工作设计、工效学、职场健康、行为医学、人性工程等各个学科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学派为美国的人因工程与欧洲的工效学(Ergonomic)的专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59年,Smith教授联合两位心理学家同人Burger和Grandjean创立了国际工效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这个联合会现在是人因/工效学界的学术交流的全球性功能机构,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Smith教授除了是人因工程学界的开创者及领军人物之外,在心理学界更是以思想家和理论家著称,为重要的心理学术和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Smith教授在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任教30年,先后培养了60名博士生。这些不同年龄的学生,受Smith教授的启发,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的佼佼者包括:密歇根大学的Paul Fitts及IBM的John Gould,他们曾经先后担任HFES(人因工程协会)主席,推进确立了这个学科的内涵、专业方向;Clifford Morgan,创立了美国的心理学协会(Psychonomic Society);J.C.R.Licklider,互联网开发的奠基人之一;Leanard Mead,曾任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校长。我的同学中,Steven Sauter协助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NIOSH(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Michael Smith主持威斯康星大学的工业工程系多年,丁浦生去了香港中文大学协助成立心理学系,任先明去了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而我则去了U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及两家HFE顾问公司,十年间参与了多项美国联邦政府有关人因工程的研究计划与实践工作,于1975年回到香港大学。我长期研究书写心理,于1985年创立了国际书写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Graphonomics Society,IGS),会址在荷兰,迄今已活跃了近40年。

人因工程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重心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二战后第一阶段的工作设计,是不考虑人的因素的,只要求操作员设法配合机器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这就是当时工业界流行的“让人适应机器”(fitting man to the machine),也就是让员工设法配合机器及设施的操作要求,把员工融入制造的过程之中,变成机器运作的一部分。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心理学及体质人类学的结合研究,我们对人体的结构有了认识,此时的工作设计逐渐考虑到人及其如何与机器设备的操作密切配合,以提高效率及生产力。此阶段的工作理念变为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的设计。这个阶段的特点还在于工作任务与人的条件的合理协调和配合。20世纪80年代前后,部分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探讨及深化了工作设计对产品的用户情绪、生理反应、喜好和感知等方面的关怀和重视。这些认识使人因工程的应用及普及转移到了消费者身心健康层面。其中,日本心理学家Mitsuo Nagamachi提出了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理念,后来该理念被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

随着认知科学及认知心理学术和实践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人因工程的重点转向了人与电脑的互动关系的设计和应用,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成为热门科学,再加上智能手机的问世,人机交互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新时代的人机交互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丰富了用户体验的内涵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及专业领域。如今用户体验对工作的定义,早已不仅仅是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对象了,它终将是一个更广阔、更人性的概念——创意、落实、幸福感。这个概念,是人性思维下的宏观态度和期许,也是我在这个领域里的深刻观察、体验和领悟。

华孝毕业于中山大学心理系,我是在中山大学访问时和他认识的。他毕业后,很快就投入了新兴的用户体验和研究行业。十多年来,他在手机和互联网业务的用户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次华孝把他的所学、经验和心得汇集成书与大家分享,确实是一次美好的奉献。趁着这个机会,我把个人的学习、实践和对学科的认识,写在这篇序里,这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最后,祝大家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认识用户体验这个以人性与幸福为本的专业。

香港大学 高尚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