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观与逻辑链:产品思维进阶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B3 初心

一棵大树,萌芽于一颗小小的种子;一个伟大的作品,往往也是从一个小小的念头开始的。

我的一个本子记录着我的一些人生感悟,其中一条,也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出发点决定终点。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样做很重要,基本上决定了这件事情最后会做成什么样,能不能成功,以及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

做一件事情的初心正确,看清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就会更有力量,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帮助。

一个产品会有多大的价值,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往往在我们决定做这个产品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几个著名的软件产品最初的开发理念是怎样的,或者说其初心是什么。

B3_1_WPS

1987年,求伯君加入深圳四通公司。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在四通公司没有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幸运的是,香港金山公司总裁张旋龙意外发现了他的才能,决定招揽他加入自己的公司。

1988年,求伯君加入香港金山公司,张旋龙答应了求伯君提出的开发一个软件系统的要求。求伯君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做一张汉卡装字库,写一个字处理系统,使其能够取代WordStar[1]

说干就干,求伯君把自己关在深圳市南山区的一个小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写着,只要眼皮没打架,就一直写。这样做的结果是,系统没写完,身体先垮了。这样工作了两个月不到,他就被送进了医院。连续三次急性肝炎发作,医生强制要求他住院一个月,于是他就把计算机搬进了病房里继续写代码。

在1年4个月之后的1989年9月,求伯君终于写完了WPS的122 000行代码,WPS1.0横空出世!

B3_2_Foxmail

“开发Foxmail的冲动,最初源于一个程序员想通过开发一个好的软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2]

张小龙开发Foxmail,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一种表现。用他的话来说:“当你的付出与回报相差太大时,当你的才能被遏制时,你会选择全身心投入完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对张小龙来说,这个作品就是Foxmail。

从1996年到1997年,他靠着因强烈兴趣产生的激情完成了Foxmail 1.0和2.0的开发。有时候,只是为了让程序的大小能够少几百个字节,他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在Foxmail 3.0出来后,这个程序对张小龙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技术挑战了,他慢慢失去了激情。张小龙认为激情可以让人在初期把事情做得很好,而持续把一件事情做成功,需要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团队。

B3_3_微信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上线仅15天就收获了100万名用户。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的软件。

张小龙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一天晚上,他在看与Kik类似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新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他想了一两小时后,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在这个领域开发项目。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张小龙随后向马化腾建议由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

“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张小龙回忆说,“整个过程的起点就是想了一两小时,突然搭错了一条神经,写了这封邮件,就开始了。”

张小龙还说:“我当时给Pony(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说要做微信这个产品。现在想起来很后怕,如果写邮件那个晚上我出去打桌球了,可能就忘了这件事情,也就可能没有微信了。”

在谈到开发微信的初心时,张小龙认为“初心”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因此他更愿意用“原动力”来代替“初心”。

张小龙是这样定义原动力的:原动力是你内心深处的认知或希望,它很强大,可以让你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

开发微信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两点。

第一点,希望将微信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做工具本身就是很有挑战性、很难的,而微信开发团队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希望做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好工具。

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做了一些大胆突破,这些突破并不是功能突破,而是生活方式突破或者潮流突破。例如,扫一扫支付、点餐,摇一摇加好友、识别歌曲等。

第二点,希望将微信做成一个能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的工具。

微信成为工具的目的,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做小程序、小游戏、公众号,都是在帮助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人,将他们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回报。

B3_4_今日头条

有一次,张一鸣要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候去火车站买票很难,也不知道网上什么时候会有二手票出现。于是他就花了1小时写了一个小程序,实时查看二手票的最新信息。张一鸣的工作是把他自己的需求用程序固化、存储下来,让小程序定时自动地帮他搜相关信息,一有结果就发短信通知他。在写完这个程序之后,他就出门了,结果刚出门半小时不到,他就收到了短信提示,然后他就直接去取票了。这个小程序给他提供的价值非常大,之后他就一直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现信息。

这就是张一鸣最早发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执行内容分发的初心。

当时他看到了很多用户在使用手机看新闻时因受到广告干扰而感到困扰。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发一个能够有效过滤广告的新闻客户端。

2009年,张一鸣开始接触移动领域,发现个性化信息内容在手机领域的需求更大。凭借着对移动领域的认识,张一鸣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也就是现在的“今日头条”。

一个成功的、有影响力的产品,不一定来自一个宏大的目标,反而可能来自一个极为单纯的念头——没有利益的羁绊,以纯净的初心,感知环境的变化,发现真实的用户需求,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取得成功,甚至改变世界。

整理这些案例时,我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好产品往往是“憋”出来的。例如:

四通不给求伯君展现才能的机会,然后才有了求伯君一年写出WPS;

张小龙想证明自己的能力,独自一人半夜写代码,开发出了Foxmail;

在开发微信的初期,张小龙和他的团队铆足了劲狂奔。一个版本接一个版本地快速迭代,结果成就了微信的一骑绝尘!

如果你目前也无法施展才能,或许我可以恭喜你,成功可能正在不远处静悄悄地等着你。


[1]一款早期的文书处理器软件,由MicroPro International公司发行。

[2]摘自《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作者魏然,发表于《人民日报》2000年3月26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