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序主要介绍《道德经》是什么、从哪来、有何用、如何学。其深度达8个层次,应用的广度则是无所不及。
1.《道德经》是什么?
一、《道德经》包括哪些内容?
老子所说的“道德”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某人有道德,某人没有道德。后者其实是人的品德,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言行举止,它与时代密切相关。《道德经》讨论的道、德是不太一样的两个事,其实整部《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就三个字:道、德、经,下面分别介绍。
(1)何谓道?一是有形的道路。二从字来说,“道”是“走”+“首”,是我们的“首”(头、领导)走的路,是我们赖以往前走的指南,是指引我们“首”(大脑)的无形的思想、规律。
道有三个层面:(1)道既是宇宙本源、亦是万物本源;(2)道是人的本性;(3)道是万物(包括宇宙、人、组织)的最高运行规律;(4)道是谋事的最高法则,包括治国、修身、为人。
(2)何谓德?“德”即“得”、“得到”,是内心所得,故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是德性、品德。同时,“德”在金文中写作“惪”,表示直行,遵循正道而行,也表示直心,正直的本心、本性。在这意义上,“德”与我们通常说的“道德”的含义类似。王弼说: 。( ,丧失、失去)
(3)何谓“经”?“经”,就是“常”、“恒”,保持不变。一是指“道”永恒,二是指“德”永恒。
综上,《道德经》是告诉我们:沿着它所给出的这条永恒不变的路走,就能永恒有得。
《道德经》的核心是以“无私以成其私”的道,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是手段;而“无不为”是德,是目的。什么是“顺其自然”?说不得、不可说。道是说不清楚的,但老子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说明什么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教我们在当下这个新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社会,从而更好地生活与工作。
(4)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德之体(本原),德是道之用(体现);道为无,德为有。
康熙在告诫雍正为帝之道时说:“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道出了守江山,做领导的真谛。若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只有让自己“德高”了才能“望重”,才能使追随者发自内心地追随你。
从《道德经》中我们能汲取全方位的智慧。从大的来说,道是天地之道。从小的来说,道为个人的养身之道,感悟人的生命、身体、生活。但有趣的是,这二者其实是一件事。悟到了这一点,那么其用则不可至极:如治国之道、用兵之道、为人之道、养育儿女、孝敬老人之道、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等等。这是我们学过的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及的。
二、《道德经》的内容是否可信?
《道德经》一书历经2500余年而不废,也是公元前500年前后那场全球文化创立者们中唯一自己写的书。其余各位,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柏拉图,他们自己没写书;我们见到的书,都是他们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的学生,记录下来。
通常认为,道德经是非科学的、或超科学的。有人称它为“玄学”。过去我反对这个名称,认为《道德经》很有用、很实在;现在我认可它为玄学,但对“玄”有了新的认识:它超越一般人的感受与思维。
但,《道德经》是真理,是符合科学规范的。为什么?
任何一个东西,如果有一代人不信它,它就会断档,就不会再流传。而《道德经》,每一代都有相当多的人证实了它,作者就是证实它的人之一。于是,历时2500年数以亿计的人证实了它。按照科学实证分析,这自然是科学的。
在证实《道德经》的人中,还有无数注释者,其中有作为的皇帝有5位:梁武帝、唐玄宗、宋微宗、明太祖、清世祖顺治。文人就更多了,著名的如魏征、王安石、苏辙、朱熹,还有许多高僧。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很多《道德经》的身影。历史上各名家注本的侧重点,可见《道门精要》(黄元吉,华夏出版社,2016,P.218-219)。
三、《道德经》是本怎样的书?
当下的人,习惯读当代的书。但老子时代的书,肯定不是当代这样的书,甚至那时可能还没有书。
老子在《道德经》中论的是“道”,但“道”不可说,那么怎么写这本书呢?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其一,老子感悟到了“道”,就把所感悟到的、能用语言表述的部分,写出来。其二,“道”统领宇宙万物,因此体现在万物的背后,老子看到了不同事物背后的“道”,将之写出来。
当函谷关关令尹喜请老子停下来写《道德经》一书时,我猜想老子肯定是这样说的:“好啊!可有美酒?”于是,每天喝完酒就写一章,如此九九八十一天后,老子喝够了、或喝腻了关令的酒,乃骑上他的青牛继续西行。
2.道家历史
一、道家发展史
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担任周朝守藏史(图书馆馆长),名声远播,鲁国的孔子也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著《道德经》。之后老子归隐于景室山(现名老君山,位于洛阳栾川县县城东南三千米处)。尹喜算是老子的第一代弟子。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公元前470年卒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在道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很多,如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著《孙子兵法》),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道家实践者,号称财神菩萨),战国中期齐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21年在位,创建稷下学宫,诸子百家诞生,稷下道家代表作《管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韩非(约前280-前233,法家代表人物,第一位解《道德经》的人,有《解老》《喻老》),东汉张道陵(公元33-156年,于公元142年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教始祖),葛洪(公元283年—363年,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认为李姓始祖),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加号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中医以《道德经》为哲学基础,吸收了老子的气、阴阳等。《黄帝内经》是集大成之作。很多道家的理论,在中医中得到发扬光大。
二、《道德经》书的历史
老子的《道德经》,后世有很多人注释,代表性的版本中,最早是汉初的河上公,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河上公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葛洪的《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魏晋王弼(226-249年)注释的底本,5000字左右,称之为通行本。一般说《道德经》都以王弼的为准。王弼虽然只活了23岁,但他给《道德经》《易经》的注释让他成为中国一流的思想家。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分甲、乙两种,是战国末期到汉代初年的版本,5000字左右。称之为帛书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道德经》,分甲、乙、丙三种,战国中期的版本,每种2000字左右。称之为竹简本。这三组《道德经》中,乙组的主题是修身,丙组的主题是治国,甲组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讨论治国、另一部分主题是关于道、天道与修身。因此,这三组应该是《道德经》原本(5000字)的摘录,这也说明在战国中期已经有5000字的原本了。
3.道的深度,分九层
人类的思维或意识有一个极其显明的特征: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对立的概念,人们通过认识相关的其他概念来认识一个概念。例如,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大学,就有其他不是大学的中学、小学、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不同的组织。不知女人就不可能知道男人是何物,不知道非大学的各种组织,就无从明白大学是什么。我们称这样的意识为二元意识。二元意识可分为下面几类。
一、西方思维: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比如说:“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这一种思维可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于西方哲学的3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
①字面含义。《道德经》每一章的含义是什么,这些内容都是人能够接受、理解的,故是二元意识中的。
②启示。这个解释有何用?
③逻辑性。为何是这样的解释?
逻辑不清时,你只能记住结果,用时也要千万小心,很容易出错;当你能把逻辑理清楚时就可放心地、随意地用了。
很多注释道德经的书,只是字面上的解读,所以,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解释,似乎都是合理的,但老子的本章应该是哪一个?另外,他们常用古时一些典故来解释,而不说当下如何用。王弼的通用本涉及到三个层面,但其解释很抽象、纯哲理的,现代的人读起来非常难以理解。
本书尝试寻找每一章的逻辑,并用当下人们遇到的事来解读如何用。
二、东方思维
与西方思维有所不同,东方思维将对立的概念统一起来。这又可分为辩证法的对立统一、阴阳两层。
④对立统一。这来自于唯物辩证法,“统一”可分为主动与被动,符合道的“统一”应该是无为的,而不是人为地去统一。
⑤阴与阳(亦此亦彼)。这是指阴阳之间的全方位关系,而不仅仅是指“对立统一”,或者说“统一”的含义是阴阳还原的“一”,既不是阴、也不是阳、也不是阴阳之间,是那个产生阴阳的一。阴与阳组成整体,没有说要统一到阴或者统一到阳,也根本没有统一之说。
相对来说,对立统一属于“三”,阴阳思维属于“二”。因此,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来解释儒释道的经典,都是牛头不对马嘴。
例如,鸡与蛋谁先的困惑,是西方哲学的语境下产生的问题、也是西方哲学解释不了的问题,因为面对鸡,我们要问它三个问题:鸡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答案是鸡是蛋生的。同样来问蛋,那么结论是鸡生了蛋。但这二者的答案放在一起,是矛盾的,从而是错误的。而在阴阳思维下没有这三问,而是讨论鸡与蛋的阴阳关系:谁是阴、谁是阳,二者组成一个整体,互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例如,寒与暑这一对阴阳之间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阴阳关系。春天来临,我们就知道天气会越来越热,即使有一次二次甚至数次寒潮,我们也知道气温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一种逻辑性:从2月开始,气温会越来越高。同样,从8月开始,气温会越来越低。这都是短时段上观察和总结的规律。但从一整年来看,就是阴阳。
阴阳是绝对的,逻辑是相对的。长时段观察事物一定能发现事物的变化,其原因是阴阳的此消彼长,这是绝对的。短时段观察事物,就往往只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一个侧面。西方哲学3问是逻辑,有先后;而阴阳无先后。
有些逻辑上的问题,从阴阳来看就不存在问题。例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在逻辑上引起矛盾。但从阴阳来说,鸡与蛋是一对阴阳,相互依存,没有先后。
三、生命本质
与二元意识中一切都是对立的不同,在一元意识中,我不仅是我,也是你、是他,是一切,不存在对立,善与恶、美与丑不分。老子的“道”、阳明心学的“一”都是在一元意识中。
但一元意识与二元意识之间是紧密相关的:老子说“一生二”。在二元意识中的人,通过修行而可能进入一元意识,再回来就能解决我们在二元世界中遇到的问题。
一元意识是说不清楚的,本人的理解也还很初步,但还是勉强地想说一点。一元意识不在文字中,而在生命中,所以我也将之称为生命本质。下面提到的几个层次,与其说是“层次”,不如说生命本质包括了这几个方面。
⑥人类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这是探讨人类意识的本质。
⑦人的身体有意识吗?若有,那么它与精神(大脑)的意识的区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唯物论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是否说身体比大脑重要?
⑧生命的边界(本质)有没有,若有的话在哪?
二元意识理解的生命是物质层面的,如医学、生物学所认为的那样。心理学是精神层面的理解,它亦是依赖于物质。
老子将人的生命放在一元意识下,如第10章“载营魂抱一”,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那么从生命来看人的一是什么?
⑨为什么后人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一个宗教“道教”,它其中隐含怎样的宗教含义?《千面英雄》指出神话是原始宗教,世界各地的神话都具有一样的模式:英雄去一元世界盗取神灯,回到二元世界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好莱坞大片,都借用了其中的套路。
道,超越二元意识中的任何思维!道的真义,在言语之外、在思维之外、在大家都懂的之外。《道德经》如此高深,大家都懂的一定不是重要的。《道德经》有9个层次,你懂一层就再往深一层,在这一层,你似懂非懂,再慢慢想、慢慢悟。因此,人工智能学不会道。
4.道的广度——用途
有人说,大事才有道,故有所成就了再来学道悟道。
庄子说:道在蝼蚁中,道在屎尿中。道在万物,事事有道,时时有道。人们向蚂蚁学习,提出人工智能中的一种重要算法:蚁群算法。每个人都应终身学道、悟道。年轻时需要习道,才会更早成就。
道德经的用途如同千手观音:你想在哪方面进步,《道德经》就能帮你进步。我计划撰写的《道德经》应用专题有20多个。下面简单地说一说。
一、安内
(1)养生。这是指养生活、养身体,更是养生命。人的生命,包括精神与身体,那么如何养精神、养身体?人的精神与身体是一对阴阳。人的养生务必应该从精神与身体的阴阳关系来。例如,人应该运动、还是如乌龟似的以静为主?人应该是精神要静、身体要动,动静结合。第10、28章提出生命是怎样的,由此才可说养生。
(2)养性。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是养性。遇到困难,特别是与他人有矛盾时,是安内、还是攘外?遇到痛苦时,怎么解决它?我们应该追求幸福、还是也要适当的追求一些苦难?养内与对外、苦难与幸福都是阴阳。第3章就在说养性。
(3)灵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何意?人生自如是何意、如何实现?人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可见第11章。
(4)人生自如——养身、养性、灵魂,进而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二、齐家
(1)夫妻相处。谁听谁的?夫妻如何吵架?门当户对真的会是好夫妻吗?第2、28章与此相关。
(2)与父母相处。怎么孝顺父母?第2、3章与此相关。
(3)带孩子。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吗?培养儿女的目标是什么?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父母与儿女也是一对阴阳,而且在一生中转换阴阳的。第20章与此相关。
三、攘外
(1)领导与团队。二者应该怎样相处?老子有三宝为你提供(第67章)。
(2)领导的境界。老子的第17-19章提出了领导的四层境界,如何实现它?
(3)柔的力量(不争)。老子说柔胜刚、弱胜强(第36、67、68章)。
(4)用兵之道。老子为你提供了如何竞争的道与术(第30、31、68,69章)。
(5)如何与高智商、高情商者竞争?悟道(第47章、71章)。
四、万物之道
(1)天地之道(宇宙观)。宇宙从哪儿来?怎样认识宇宙万物?事物的规律(道)是怎样的,是否有一般的规律在?如果有,是怎样的?这个规律在第15、16、42章中,下面三个从道来说是相同的,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企业的逻辑、创业管理。创业的规律、守成的规律,有何相同的、又有何区别?企业文化中,每位员工能为公司留下什么,离开时带走什么?
(3)产业之道。
(4)原创、研究之道。原创是否也有方法?这个方法是怎样的?
五、生命的本质
(1)身体。除了供我们使用之外,身体还能干什么用?身体能促进人的精神、智慧吗?身体不适能否自己修复?第28、55章与此相关。
(2)生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边界在哪儿、如何突破?身体与意识的阴阳相合(阴阳分离、再融合)、如何获取能量?如何复活身体意识与能量?你、我应把自己的生命从物质的、石头般的死气沉沉中解放出来,恢复其本性:生命的鲜活与自由。生命的精彩会自己呈现出来。可见第10、16、51章。
上面列举了《道德经》中相关的章,严格来说,《道德经》的每一章都相关。
5.如何学习道德经
首先,用我们自小在学校接受到的传统学习方法来学,能学到《道德经》字面上的、二元意识上的含义。
道德经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非此即彼的西方思维,可以用通常学习科学理论的方法来学习。但道德经的精髓在后面的层次,其学习的方法就完全不同了,甚至都不能用“学习”这二字来描述。
通常的书有结构:有开篇、有结尾、有前后的逻辑展开,所以有重点,有找到窍门的人可以很快读完,却能基本理解书中所说。而《道德经》的文本是语录式、无结构:每一章都是语录,没有解释;整体上没有先后次序、没有逻辑;任何一章拿出来,甚至每一句话拿出来都可独立成文。所以学《道德经》要先理解其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要注意,《道德经》中没有废话,所以要理解其中的每一句。
需要指出的是,要相信《道德经》,相信它,甚至信仰它,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没有错误;然后再努力去理解每一句、每一章的含义。这样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这是我本人的体会。如果你怀疑某一句、某一章,那你就不可能理解它,怀疑多了你就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什么叫信仰?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对杨康的兄弟之爱是信仰,对黄蓉的男女之爱是信任;信仰是无条件的,信任是有条件的。
信仰需要你在态度上表现出来:你要把《道德经》当成一个尊敬的人那样地尊敬它。
其次,每天读、诵、背道德经,抄写道德经,进而能随时随地忆起道德经。建议:每天一章,早起背诵,上班路上、下班路上,不断复习、思虑、运用道德经。
在文科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地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工商管理中称之为案例讨论。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学生中有人懂。而道,不懂就是不懂,最多的讨论也不会让大家懂。即使有人告诉你他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否正确,也需要你自己去想,通过反复读诵、运用,慢慢理解。
第三,习:实习、实践、践行。时时习道、悟道,边习边悟:看到、听到、想到的,用道德经来解释,如此将道德经与生活、工作结合起来!
《道德经》的每一章皆可用在生活、工作、养生等不同的方面。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选择自己有所感悟的章来用。做到有一个点能用起来,再找另个点。如此,养成一种生活方式!是谓知行合一。
在习的过程中有可能“悟”到《道德经》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的含义。《道德经》本身提出了用来学《道德经》的方法,其主体是悟。例如,老子在第48章说“
。”学《道德经》的方法,先是传统的“学”,是加法,用来学习道德经的字面含义、启示、逻辑性这三个层次。但要学懂、掌握、领悟道德经的精髓,需要“诵”(“学”)、“习”、“悟”(“闻”),这是减法。学、习、悟,学而习、而悟,习而学、而悟,悟而学、而习。
学习《道德经》要向中医看齐。西医是将身体分而治之的科学,中医是将身体视为整体的非科学。西医运用分析原理,但不还原为整体;中医是在整体中寻找病因。悟道,要与学习中医一样,从整体去学、悟阴阳、悟五行,以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