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打脸荣国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黛玉耳坠

黛玉引着几位姑娘款步来到梨香院的小园子里,三春与薛宝钗早已在此等候。

黛玉逐一为双方引见,众人皆相互行礼,仪态端庄,礼数周全。

但见小园之中,摆放着精致的茶水瓜果,众人围坐一处,开启了闲聊谈天之旅,话题自是围绕着京中的奇闻八卦、闺阁趣事。

欢声笑语不时响起,仿若春日里的莺啼燕语,清脆悦耳。

此时,卫府的三姑娘终是按捺不住心中好奇。

对黛玉道:“黛玉妹妹,你耳朵上戴的耳坠样式极为别致,我在京中从未见过,可是扬州的样式?”

黛玉闻得此言,心中暗喜,面上却故作满不在乎之态,轻描淡写道:“不过是兄长随意画了个样子,哄我开心罢了,算不得什么。”

众姑娘实则早留意到黛玉的耳坠,皆心怀好奇。

此刻一听是林瑾所设计,愈发兴致盎然。

那耳坠以羊脂玉为材,玉质莹润,宛如凝脂,透着淡淡的光晕。

坠子呈精巧的梅花形状,花瓣微微舒展,似在风中轻舞,花蕊处镶嵌着细碎的红宝石,恰似点点红蕊初绽,娇艳欲滴。

耳坠的玉色与黛玉今日所着的月白绫子裙相得益彰,那裙子质地轻柔,如日光洒下的银辉,裙角绣着几缕淡蓝色的云纹,飘逸灵动。

黛玉头上插着一支羊脂玉簪,簪身雕刻着简约的竹节图案,与耳坠的梅花相互呼应,仿若一幅清幽雅致的画卷。

发间还点缀着几颗圆润的珍珠,随着黛玉的动作微微晃动,更添几分楚楚动人之姿。

蒋惠兰生性爽利,连忙赞道:“你家兄长当真是用心良苦,这样式与颜色,与咱们这天仙般的林妹妹最是相配!”

三春、林姿和五姑娘亦纷纷点头,都对黛玉的耳坠夸赞不已。

一直沉默寡言的薛宝钗亦早瞧见这耳坠,又听闻是林瑾所赠,心中不禁泛起羡慕之意。

她下意识地紧紧攥住手中之物,思绪如乱麻般涌上心间。

她与母亲已然商定,这两日便携兄长搬离贾府,去往自家在上京城的住处。

母亲虽仍有不舍,既盼她能继续留在贾府,与贾宝玉多些接触,又难以割舍林瑾这般优秀的男儿。

那日在荣寿堂,她鼓足勇气望向林瑾,林瑾亦回视于她,然她未能从林瑾眼中探得半分情愫,终是率先败下阵来,垂首低眸。

细细算来,她与林瑾不过相见三五面,甚至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多是从黛玉口中听闻其兄长的种种。

薛宝钗暗自苦笑,林公子回了扬州,怕是不会再记起自己这等人物吧。

诚然,她承认林瑾是自己长这么大所遇最为出众的男儿,女子倾慕强者,本也无可厚非。

那日听闻林瑾即将启程回扬州,她心中确有一丝慌乱,只觉林瑾此去,重逢无期。

她欲给林瑾留下些许印象,悄悄张开左手,掌心之中躺着一个小巧的金锁。

那金锁小巧玲珑,通身散发着柔和的光泽。锁身以纯金打造,约有一寸来长,半寸宽窄,呈如意云头形状,线条流畅而优美。

仿佛天边舒卷的祥云,边缘处还细细地镌刻着精致的回纹,连绵不绝,透着古朴的韵味。

此金锁乃是一癞头和尚所赠,和尚还赠言两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其母大喜,令人打造金锁,让她日日佩戴。

待后来母亲得知宝玉衔玉而生,玉上亦有字迹,便常提及“金玉良缘”。

初时,薛宝钗亦曾心生向往,然入了京,进了贾府,见了贾宝玉后,那念想便淡了许多。

待见到林瑾,她更是叮嘱母亲莫要再提“金玉良缘”,还偷偷取下金锁,将上面的字磨平。

前院之中,林瑾正招呼着几位贵公子前往书房饮茶。

林瑾知晓今日前来之人皆好文墨、有才学,在京中的文人圈子里亦小有名气。

且各个出身勋贵,无需担忧科举之路,家中早已为其铺就锦绣前程,故而他们能逍遥自在地饮茶品茗、舞文弄墨。

几位公子踏入林瑾书房,但见室内布置简约,却透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墙壁之上仅挂着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卷,画中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似有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

书案之上,摆放着一方古朴的砚台,那纹理如行云流水,黑墨如沉。

旁边有一精致的竹制笔筒,筒中插着几支毛笔,笔杆上刻着简单的花纹。

角落处有一尊小巧的白瓷净瓶,瓶中插着几枝干枯的莲蓬,莲蓬虽枯,却别有一番韵致。

室内别无过多繁饰,仅这零星摆件,便将主人超凡脱俗、飘逸若仙的意境展露无遗。

众人见此书房,皆赞不绝口。

西平王世子马凌川率先开口道:“瑾哥儿,快取你的手书来一观!你可知,你那日所写之字被殷翰殷老先生所得,挂于他在广松学院的书房。”

“书院的学子、夫子们纷纷前去观赏,我亦前去瞧了一眼。啧,你比我还小两岁,怎就能写出那般精妙的字来!”

安远伯府的林羽亦附和道:“正是,家父那日在殷先生书房见了林公子的字,回府后对我亦是连连夸赞,还问我为何写不出那般好字。”言罢便是摇头失笑。

林羽忆起父亲那日风风火火奔赴书院,强行闯入殷先生书房,与那一脸惊愕的殷先生闲扯,话语间前言不搭后语,直将殷先生说得晕头转向,而后心满意足而归。

还大言不惭地称不愧是他安远伯的外甥,字写得随他!

林羽暗自腹诽,自己父亲的字,实在难以入目,每次给皇上、太上皇写奏折,皆不敢用自己笔迹,恐惹不悦,皆是让幕僚誊抄后才敢呈上。

他又怎会懂得字之精妙?

林瑾见众人这般夸赞,忙不迭打断,苦笑着说道:“各位兄台莫要再打趣我了,我有多少本事,自己心中有数。莫说与那些书法大家相比,便是与京中那几位才子相较,亦是相差甚远。”

林瑾所言非虚,他的字不过是借鉴了后世字体,令这些古人眼前一亮,只因他们未曾见过,方觉新奇。

若论书法功底,与成名大家及才子们相较,确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