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做研究生
九月的天气还残留着夏天的燥热,但是灿烂的秋意已经向各位新同学张开了它的怀抱。你们承载着父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承载着自己的理想,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更承载着祖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选择了我们,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我想,在座的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应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你们为交大医学院带来了希望,更为交大医学院催生着未来。在此之际,请允许我以我个人的名义,如果可能的话,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体导师和教职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刚刚我们主持人说,今天我来到这里是讲入学教育的,不过,我从小就不会说教,也没有必要说教。在座的都是生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之下的。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以副院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大家闲聊个90分钟。如果你们觉得时间长的话,可以举手让我停下来;觉得时间短的话,也可以给我一点掌声让我继续讲下去。
我的第一个最大的体会是,你们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报到的时刻,或者说在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过程中通过了复试的那一刻,肯定都是非常激动的,你们的父母也是非常激动的,似乎儿子或女儿有出息了。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要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换句话说,你们大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是什么?只有动机明确了,你们才能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父母亲把你们抚养长大,希望你们有一个好的未来,交通大学医学院也希望你们有一个好的未来。今天你们因交大医学院而自豪,明天交大医学院也会为你们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也需要在座的每一位有一个好的未来,能够催生一个和平崛起的祖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座的每一位都没有理由不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来读研究生”。
回过头来想,当初我两次拥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刚刚说过我出生在湖南,实际上我出生在湖南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里面,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1979年高中毕业时面临高考,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我没有考上,连中专也没能进入。我是一个学习不是太好的人,智商也算不上很高。在长我20岁的哥哥的逼迫之下,我复读了一年——没有办法,父命难违。复读一年之后我考上了衡阳医学院,属于你们现在说的二本,现在改名为南华大学。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后,1985年我以委托培养的身份报考了王振义老师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我为什么要报考王振义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最大的原因是在1981年,也就是在我本科二年级时,后来成为我导师的王振义老师到我们学校讲学了7天,做了9场报告,每一场报告我都去听了。那时我心里就暗暗树立起一个现在看来很简单的理想:我本科毕业以后一定要报考王振义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这是我读硕士研究生的动机,我就认定你王老师了,一定要来报考你的研究生。当时王老师不是院士,他做院士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所以说我绝对不是因为他有名望才来报考的。1988年我又回到了衡阳医学院挣扎了五年,也应该说我努力了五年。我深深地知道,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激情会变得越来越少,我最终会变成一位平凡的随波逐流者。如果没有一个奋斗目标的话,我绝对不会是一位科学家。于是,我在1993年赔偿了衡阳医学院两万元的损失费。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总共是187.3元,我算了一下,不吃不喝要免费工作8年才能偿还这两万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第二次拥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为王振义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并且从动脉硬化的研究转到了白血病的研究。我读博士的动机是什么?很简单,在衡阳医学院我工作了五年,奋斗了五年,努力了五年,但是总觉得自己难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为我心目中的美好未来,必须第二次冒险,重新拥抱学生岁月。听了我的动机以后,你们也许会觉得它是低下的,并不是那么高尚。但是,我觉得动机应该是务实的,好高骛远的动机是无用的,只有脚踏实地去做些什么才有利于你的发展。
现在让我们脚踏实地地来看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大学生读研的动机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就业,现在我们的本科在扩招,本科生数量多得难以计数,而我们的就业岗位很有限,为了缓解一下就业压力,我们就来读研究生了。如果不是这一点,也可能是随大流:这么多同学都在报考研究生,我又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他们能考而我就不能考呢!于是我也考了研究生,结果表明我的确不比他们差,也考上了,而且考上了交大医学院,感觉自己很伟大——但是这是随大流。第三种情况是为了实现长辈的愿望。你们的长辈很可能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没有见过飞机,甚至没有见过火车。他们只知道研究生比本科生厉害,现在的本科生不算什么,所以,儿子或女儿你一定要给我考上研究生。读了研究生以后,村子里面的父老乡亲们多开心啊,村子里面终于出了一个伟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你也考到了交大医学院。第四个动机是和我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来。这四种动机,我觉得都是对的。为了就业不对吗?可以解决岗位问题。随大流不对吗?我们不是高呼“跟着感觉走”吗?感觉对了也就没有错。任何动机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一个硕士、博士文凭,那么得到文凭的目的又是什么?就业也好,随大流也好,“父愿”也好,理想也好,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使命打下基础。经过三年、五年或者六年的努力,拿到一张文凭以后,也就意味着我的青春岁月即将结束,我的事业根基已经造就。在这种基础上,我毕业以后去追求一个伟大的未来,真正就业了,在大流当中崛起,在达成父母愿望的同时让他们感到更加开心,最终实现自己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我想这应该成为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座的所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最基本的动机。如果你是为混文凭而来的,是仅仅为了逃避社会责任和压力而来的,那么你将对不起你自己,对不起你的导师,对不起你的父母,当然也对不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如果大家能够认可我刚刚讲的动机,在动机明确以后,要为了这个动机而努力,为了未来而努力,那么大家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了就业而来的,需要责任感;为了理想而来的,同样也需要一种责任感——通过三年、五年或者六年踏踏实实、虚心的学习、工作,为自己的理想打下很好的基础,这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如果说没什么理想,只是为了就业而来,同样也应该有责任感——要为社会工作,为人类工作。随大流也需要有责任感。任何人都可以随大流,但是有了这种责任感,就可以在随大流的人中成为一名佼佼者。今天我年轻、我幼稚,我只知道随大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突然发现自己一定要在“大流”当中崛起,成为“大流”当中顶尖的人物,这也是实现自己责任的一种体现。如果是为了父辈的愿望,那么这样的责任就不用我说了。父母含辛茹苦,生你养你,并且在一个月没有几百块钱的情况下,拿出几千块钱的学费让你去读本科,就是为了你能够有出息,为了你能够光宗耀祖。为了父母的“虚荣”,面对这样的压力,你可以一死了之吗?如果你是这样的,那么你的责任心哪里去了?所以说,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高举责任大旗。有了责任感以后,我想任何人都可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说得更伟大一点,对人类负责。我们为什么而生?就是为了吃饭、穿衣、繁殖后代?不对!作为一位研究生来说,绝对是为了能给人类留下宝贵财富而生。如果你们都没有这种责任感,中国能够崛起吗?中国不能够崛起,你们的后代会有希望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座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说自己可以混文凭而放弃自己应有的责任。此外,我想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具有良好的动机、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该具有追求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作为一名研究生,未来的三年、五年或者六年将充满了艰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当前的社会进程中,研究生的待遇依然不到位。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之余,你们也希望能得到娱乐放松,和朋友一起出去看看电影,或者搞个电视看看“超女”,生活有压力,希望得到父母的资助和支持,这些都可以理解。当前,我最期待的就是通过努力不断改善我们研究生的待遇。如果可以改善的话,那么大家就可以不为保持基本的生活条件而苦恼。
现在的社会,也就是在你们读本科的时候,最时髦的也许是“超女”,“想唱就唱”,今天我是想说就说。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你们听到的最时髦的名词就应该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实施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我们的教育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功能:开发创造的功能和“窒息”创造的功能。现在,你们进入了交大医学院,交大医学院的学生就必须努力挖掘自身的开发创造能力,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避开“窒息”创造能力发挥的东西。实际上,创新和好奇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天性。回想一下,在幼儿园的时候你们是多么的好奇,但是进入小学、初中、高中以后,你们是否仍然保持着好奇心?高考前夕,老师教你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息,等到你本科毕业了,爸爸又教你只有读研究生才有出息。在这样一种所谓的“出息教育”当中,我们与生俱来的创新力和好奇天性可能会有一点被磨灭,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去发现、催生、拥抱创新的激情!所以说,我的第一个座右铭是“梦想催生激情,激情创造未来”。我不知道你们承认不承认,现在你们自以为看破红尘,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后就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你似乎已经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因此显得非常萎靡和消沉。在这种消沉的状态下,你无法发挥出激情,没有这种激情,你就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心态,去树立对自己、对家长、对老师、对国家负责的伟大理想。在此基础上,有梦想才有可能催生伟大的激情,有了伟大的激情才有可能成就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一点体会。
我不反对一定程度的功利心理。进入21世纪以后,荣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绝对不能只有功利主义而不讲道德,只有利己主义而不考虑他人。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心态。必须承认,我们的国家通过28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增加。如果一直抱着这种想法,绝对只会有一个灰色的心态。毫无疑问,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在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大多数人习惯进行横向比较,不乐意进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即习惯和周围的同龄人比较,尤其是和身边“发”得比较快的群体比较,就比出了深深的“相对被剥夺感”;而不愿意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不愿意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所处的年代进行比较。你们的爸爸、妈妈当时难道不想读书吗?他们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7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还主动参加高考。同样地,在座的学生当中,有些学生也许非常富有,有些学生也许非常贫困。面对这种残酷的现状,就会产生自负和自卑两种心态。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你用不着因生活的富足而感到自负,因为你的财富是你爸爸妈妈的,你没有理由自负。如果你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那么你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你们家庭的现状。同样,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往往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过低地评价社会对自己的回报。有不少独生子女自以为水平很高、能力很强,而社会给予自己的太少了。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想法,那只会不断加剧自己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有了心理不平衡,有了这种不满足感,那么就会变得什么事情都想干,但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最后只能在随大流当中消磨自己美好的未来。我想人生的灾难就是这些消极的、灰暗的心态造成的。要想转变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你们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承担自己的责任,正确处理被动和主动、消极和积极的关系。
讲了第二点体会以后,你们也许会说:“你是站着讲话不嫌腰疼,你现在混得是不错了,所以讲起来可以头头是道。”其实并不是这样,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是在赔了两万块钱后才第二次拥抱上海的。可以告诉大家,我也有过自卑,但是我并没有逃避,所以第三点我要告诉大家,要正确处理现在和过去的关系。如果你和我一样,来自类似衡阳医学院的小院校,并且穿着非常破烂,来到心目中的大上海,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这是正常的。我不知道在座的学生有没有一种自卑的心态,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两次拥抱上海的时候都是自卑的。第一次1985年我从乡下来到大上海,我感到自卑;第二次当我30岁“高龄”的时候再来到上海,我也感到自卑,因为我的同学都比我年轻,我的年龄当时已经很大了,已属于社会“残留的处理品”了,却还来读研究生。但是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会化自卑为自信。我相信,在座也有不少自负的人,自信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自负。哪些人很有可能自负呢?“我是来自重点大学的,报考你交大医学院,我还瞧不起你交大医学院呢!”你瞧不起交大医学院你还来干吗?或者说:“我家里面是很富有的,我爸爸、妈妈是做大官的。”父母做多大的官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你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自负的人要想办法把自负转化为自信,只有树立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不虚度攻读硕士或者博士的这段时光。大家知道这段时光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在交通大学医学院度过,这样的花样年华有多少可以让我们来浪费呢?难道我们的青春年华能够就这样在交大医学院悄无声息地消磨掉吗?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肯定都会努力珍惜它。
我知道,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时候,期待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奋斗的时候,期待有人关注他的顽强;徘徊的时候,期待有人理解他的追求。在座的每一位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人生旅程,都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奋斗的艰辛和徘徊的郁闷,大家在经历这三种时期的时候,都期待有人欣赏和支持,去注意你那份顽强,去理解你那种处境。有时人是得不到欣赏,引起不了注意,更得不到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靠什么?世上没有救世主,靠的是自己。因此,我的第二个座右铭是:你要有勇气去改变你认为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气量去容忍你认为无法改变的事情,要有智慧去正确区分这两类事情。我想,这三句话,是我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标准。我的观点是,你要有勇气去改变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并且抓住机会,成就未来,但是你也要有度量去容忍你无法改变的事情,否则就是以卵击石,注定会失败;所以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智慧去认识: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无法做的。这样一来,我们必须去读书,经过4年甚至5年的本科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你们的任务依然是成就智慧、完善人格。如果做不到这两者,那么就不可能成就未来,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连我这样的科学家也不能成为。唯一可以设想的是50岁内退,60岁退休,退休以后抱孙子、抱孙女,最后活得长一点。如果是为了这样一种未来,你还来读研究生干什么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不是这样的,那么你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要用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首先必须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现代社会,21世纪以后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变得非常非常有限。我们要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有所为,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和精神。没有相互之间的合作,没有相互之间的团结,没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氛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要实现这样一种愿望,我们每一位同志必须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思考,发展有创新性的思维。在我们研究生的课程中有自然辩证法,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之所以在科研当中能够做点事情,能够有创新性的成果,都是因为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学得好。我在大学的时候这三门课都是在90分以上的,而其他课都是70分、80分。这些课程绝对属于科学的最高境界,绝对是充满科学、辩证思维的。现在的情况是,这些课程被大家误解了,被当作政治课来学,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它们绝对是一门门高度的哲学。学习这些课程,我相信能够开拓你的思想,锻炼你的智慧,使你学到一点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四点,要磨砺毅力。我想你们现在的压力是非常非常之大的。老师对你们有要求,学校对你们也会有要求,社会和生活给你的压力也不小,但是你们却在父母的鲜花和掌声之中长大。自上幼儿园起,你们就只习惯听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而不愿接受他们的批评,只要爸爸妈妈批评得稍微严厉一点,或许你就会受不了,甚至会离家出走。但是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研究生阶段,我也相信进入社会后,失败的概率绝对大于成功的概率,受到挫折的概率绝对大于受到表扬的概率,我们应该经受住考验,增加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事实表明,一辈子没有经受过挫折的人是不太可能真正成长的,也不太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自己的毅力,磨炼自己的意志,通过生活的磨炼,坚定自己的意志和信心,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类,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来。因此,你们今后的三年、五年应该为自己的终身受益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凭而学习。
在座的各位同学,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分为科研型研究生和临床型研究生,坦率地告诉大家,我是不支持这种做法的。研究生就是研究生,你是为研究而来的,如果你要做临床型研究生,到瑞金医院进修三年就行了。临床当然以看病为主,但我想你作为研究生看病和本科生当然应该有所差别,否则你怎么能够说自己是硕士、博士毕业的医生呢?这些差别哪里来?就是要看你对病人临床表现的分析能力和诊断水平。他为什么会得这些病,这些病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我怎样进行治疗,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你能说临床的研究生不要进行科研工作吗?同样地,我们的科研型研究生要服务现实社会,研究方向就不是围绕天,也不是围绕地,而是要围绕实实在在的病人。围绕病人开展研究,离得开临床吗?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临床和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想举的例子是关于巴里·马歇尔的,他在当消化科医生的时候为研究胃溃疡发生的原因,请了病理科医生做切片,发现胃黏膜上面有些细菌,然后他就一边做医生一边做研究,把好的研究结果投到杂志上去。但是人家嫌他没名气,说他的水平太差,不接受。于是他就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把培养出来的细菌吃下去,结果得了胃溃疡,证实了这种细菌是胃溃疡甚至是胃癌的罪魁祸首。这样一个普通的临床医生因此拿到了诺贝尔奖。你说临床研究生不做科研对吗?如果这三年、五年你不从事科研,毕业以后谁敢再带教你?你已经是博士了,是硕士了,谁敢指责你?一指责你,你还昂首挺胸地说:“你算什么玩意儿,我是交大医学院毕业的博士,你还有权力来指责我?”这样一来,你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倍珍惜难得的临床实践和科研锻炼的机会。
第五点体会是正确处理压力和动力的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就不多说了。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学习锻炼中,我们都必须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勇气,没有这种勇气是绝对绝对不行的。我想告诉大家,我2000年从美国回到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做主任的时候,就明确规定我的研究生如果不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就不允许他答辩。我也可以告诉大家,我的研究生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应该说得到了比较好的成长。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硕士是在山东大学读的,用了三年的时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Blood和JBC杂志上分别发表了两篇文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影响因子一个是10.131,一个是6.85。她毕业的时候我请了真正的美国人来参加答辩,全程用英文讲,用英文问,用英文答,最后用英文做鉴定。你们说我的学生压力大不大?但是我要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各种生活方式更加宽容了,谈恋爱可以有无数次,甚至结婚、离婚也可以有无数次,但是硕士、博士答辩在你的人生历史上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去提高要求呢?在过去的四年当中,我们从买仪器设备筹建实验室开始,在国际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绝大多数都在top journal(顶级期刊),影响因子都在6以上。
第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我们交通大学医学院,绝大多数导师的水平是很高的,在国内也是一流的,他们有足够的学术背景、有足够的责任心,也有足够的耐心来指导你们。但是我也毫不隐瞒地告诉大家,他们当中也有浑水摸鱼的,甚至是责任心不强、学术水平不高的导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我知道这些天大家都在填写《研究生培养计划表》,这里面有一个表格需要导师填写。我知道有的导师说:“你自己去填吧。”真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这样的导师。遇到了这样的导师,你能够灰心吗?你能够放弃吗?你灰心、你放弃害得了导师吗?导师每年都招学生,总有几个好的学生拔尖争光,最后他因为这两个学生的努力照样能完成任务,取得成果。对你而言,如果你灰心丧气,那么就白白地浪费了你三年的宝贵青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首先,要相信导师的确是好的,他们的确也是爱护学生的,但是他们也的确是太忙了。如果他们没有做好,就要加强沟通,加强与导师之间的感情交流,要让导师感觉到有这么一个学生在兢兢业业地工作,这样导师在良心上也会受到谴责:如果我不给他指导的话,就等于是害了他。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才有利于你的导师、有利于你的将来。没有这样一种勇气,导师还是导师,学生还是学生,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来,为了一个可怜的文凭而去。努力工作的导师相应地也会给你压力,让你白天晚上都在那里工作。但日夜都工作的学生在毕业时拿到的文凭和其他人的是一样的,也许你的心里会不平衡,千万不要这样横向比较。你应该看到,你努力了,在导师的指导下你成就了自己的未来,完善了自己的人格,需要比较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毕业十年以后到底怎么样,而不是比较三年以后会怎么样。有了这种勇气、有了这种胸怀、有了这种抱负才能很好地处理导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七点体会是,我们要正确处理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今天,你们来到了交通大学医学院,成了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当中的一员,我想这应该不是你们的最终目标,你们是为了自己的灿烂明天而来,为自己的成长而来,为增加智慧、完善人格而来,更重要的是为提高科学实践能力、成就自己的科学事业而来。听了我的演讲以后,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知道了今天为什么而来后,就应该知道,自己今天的付出绝对是为了明天。我想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不是以副院长的身份,而是以导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谈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我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黄某,她从中专毕业,然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完成了本科学业,你们在座的背景还有比她差的吗?如果没有比她差的,看了她的成绩,你们就不应该有自卑感。2001年,我还在美国的时候,她报考了我的硕士研究生,上了一年课以后就进入了我的实验室,用了三年时间,就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论文。硕士毕业以后,她继续攻读我的博士研究生。对这样努力的学生,我就应该重点培养她。在她读博士期间,我送她去了美国。去年,我专程去美国看望了她。在美国的两年期间,她已经投出了三篇高质量的文章。她读研究生的时候年龄比你们都大,小孩都上初中了,你们的背景和基础条件都比她好,在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下你们还需要诉苦吗?我相信,她的努力付出一定会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
第八,要正确处理顺境与逆境的关系。我刚刚说了,你们是在鲜花和掌声当中一路走过来的,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到交大医学院,来报到还有爸爸、妈妈陪着。你们就成长在这样一种优越、舒适的环境当中。但是,你们必须知道,进入交大医学院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这样“幸福”的日子不会多了。我希望给大家适当地营造一个充满挑战的逆境,去体验内心遭受打击的挫折感,所以会在全院的范围内给大家施加一种压力。这时候,你们可以恨我也可以骂我,但是我不care(在乎)。我care的是,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交通大学医学院塑造了你,让你读了几年真正的硕士或是博士。我可以提前告诉在座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刚刚讨论过新的制度,今后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题报告,我把组织开题报告的权力交给学校,然后我们在国内外邀请专家,你们的报告让我们的专家来评定,确定你的工作到底是不是可以开展,甚至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经评审开题后,我们的博士毕业研究生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我对我的研究生的要求是论文影响因子低于6的人不能参加答辩,这是指我带的学生,当然对你们没有这种要求。我带的学生如果在影响因子6以下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就不要找我答辩,你读到五年、六年、十年,我都不care。为什么?导师付出了,把自己的时间和钞票都付出了,是你自己没有付出。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把解决的问题推到国际杂志上去,这样一个流程是你必须完成的。完成了这一流程,才对得起你几年的博士和硕士学习历程。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在你们前进的道路上不是只有掌声和鲜花,你们不仅需要保持求实上进的精神,而且需要去披荆斩棘,战胜种种困难。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不是名和利,而是能够克服工作中的千难万险,最终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诚信,必须强调合作精神。要努力做一个把名利彻底淡漠的上士,至少也要做一个靠自己的成就全身心利民的中士,绝对不要做自己不行、去窃取别家成果的下士。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至少可以成为一个中士,如果你想做一个更伟大的人,就一定要做有更高的境界、忘记自己的私心和杂念、只想到人类科学事业的上士。只有这样的上士多了,我们国家的腾飞才指日可待。没有这样的上士,甚至中士也少的话,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会有多大的希望。为了中国科学的崛起,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够做中士,力争做上士。
最后一点,是正确处理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我刚刚说过,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国家现实的基本社会状况。同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也是处于发展阶段的医学院。你不要管它是几流的,一流也好,二流也好,三流也好,对你们来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培养研究生的条件依然比较差,我们导师的科研经费依然有限,部分导师的科研创新思维依然不敢恭维,这就是我们的现实。面对这种现实,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发展,都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自己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期待未来有很大的提升。面对这种客观现实和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这个“怎么办”的回答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几点体会。我希望今天我自己的这些感受,能够对你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能够让大家真正去思索一下,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和发展需求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你思考得到位,愿意和我沟通,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E-mail地址。
在结束我的讲话之前,我想告诉大家我的第三个座右铭: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必须超过一代人的贡献。忘记过去,珍惜今天,相信发展是硬道理。以后你进入社会,若要有其位,必须有所为,这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证明的永远不倒的真理。
(本文根据2006年9月陈国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年研究生入学教育上的讲话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