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什么是习惯
让我们从习惯的定义开始吧。
习惯通常被冠以“坏”的名头。例如,我们谈论咬指甲、吸烟、沉迷网络等习惯时,往往隐含着负面意义。事实上,习惯是个中性词,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判断,并无好坏之分。一些习惯助力我们实现目标,例如坚持运动,我们称其为“好”习惯;一些习惯则阻碍我们成功,例如熬夜,于是我们称其为“坏”习惯;还有一些像用左手开门还是右手开门等仅仅是为了方便起见而对实现目标既无助益也无妨碍的习惯,我们则不褒不贬。
同理,对一个人来说是“好”习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成了“坏”习惯。以吃一块蛋糕为例,它究竟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则取决于个人情况和要达到的目标。对从厌食症中恢复过来的人来说,吃一块蛋糕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但对I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未必。习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上它只是一种或一系列潜意识行为,是一种心理反应,或者是一种情绪反馈和信念。
“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行为是你的一种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形式。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例如,保持有意识的流转迁徙、做一道新菜、在会议上展示自我等。
相反,想要准确定义“习惯”就没那么容易。
从古代到19世纪早期的著述者都将习惯描述为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倾向可以表述为一种趋势、一种偏好、一种癖性、一种易感性或一种行事的意愿。
习惯是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使原本作为中性的触机,在不断重复过程中与特定的行为响应产生关联。在同样的时间、位置、情绪状态、社交场合或对先前事件的反应等环境条件下重复同一动作,大脑就会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创建神经通路。重复越多,神经通路就变得越强大,直到在大脑中固化。这就是环境造就习惯。
因此,习惯被定义为受环境刺激产生行为冲动的过程,它基于我们已知的通过重复动作建立起来的环境-行为关联。换言之,习惯是在同一环境下不断重复而变得自动化的重复性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无须有意识地思考,环境本身即可触发习惯反应,“习惯成自然”描述的就是这种习惯性行为的产生过程。
跟我一起了解更多相关理论吧,我将向你们揭示这一切是如何在生活中上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