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自动化
最近我到一家汽车经销店试驾新车,只见销售顾问站在我旁边大楼的入口处,他按下手机的一个按钮,向我准备试驾的车辆发出信号,这辆车就从泊车的位置自动驶出并准确停靠在我们面前。车里没人,它只听命于一个按钮。我竭力保持淡定,内心却在惊呼:“天呐,太不可思议啦!”我开始暗自琢磨,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路边停车,再也不用烦恼如何从狭小的停车地点将车辆挪出来,一切都可以自动搞定。
自动驾驶是指无须人工持续输入而对交通工具或设备进行操作的系统。它通常应用于飞行器,从而保持航线平稳,调整飞行高度,或在特定情况下实施迫降。自动驾驶系统运用算法和预编程指令处理收集到的飞机或车辆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以便调整控制装置,使飞机和车辆保持在预定航线或轨道上。司机或飞行员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剩下的全都交给预处理系统。
自动驾驶的操作原理很像我们的习惯。当我们遇到习惯的触发因素,大脑就会调动已经习得的对触机-响应的记忆,激活预定程序中与触发习惯相关的神经通路。触机就像启动按钮,习惯则像自动驾驶模式。
习惯的自动属性即自动化,习惯的自动化是指习惯已经达到自动或无意识状态。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执行起来轻松、自如和不费吹灰之力。当你的习惯变得像刷牙、淋浴后擦干身体、系鞋带一样得心应手,你就进入了自动化状态。
假以时日,我们的行为会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越来越自动化,我们不必再刻意努力为之。习惯一旦形成,自动化就成为其关键要义。但对生活而言,自动化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健康的习惯助力我们成就积极美满的人生,让我们拥有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睡眠,使工作效率更高、人际交往更顺利,也能帮助我们为处理其他事务储备认知资源。另一方面,不健康的习惯则带来负面后果,例如健康问题、糟糕的心理状态或拖延症。
即使就同一个习惯而言,自动化也有利有弊,例如沿着熟悉的路线上下班。你会发现,一旦你驾车沿着同一条路线走上很多次,你就能够不假思索地轻松到达目的地。它的好处是你可以腾出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处理其他事务,但同时你也可能因此变得过于自信而忽略了路上的潜在危险。
当我们面对习惯的触发因素时,大脑就会径直搜索相关记忆——触机—响应关联。习惯变得自动化意味着大脑无须消耗任何能量考虑该如何对触机做出响应。这正与习惯的概念相呼应,习惯是指无须思考而对触机直接做出行为响应。
当习惯达到自动化水平,行为便倾向于“目标独立性”,它不再需要意图,甚至与我们的意图背道而驰。习惯是“无意识的”,它可以在缺乏有意识的觉知甚至无法通达觉知的情况下运作。习惯是“高效的”,通常不用耗费注意力和精力就能迅速实施。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习惯“受情境驱动”,直接被客观环境或对生活环境的感知触发。
发展自动化还是打破自动化
当你开始无意识且毫不费力地执行某个习惯,并且不做反而觉得别扭时,你就知道该习惯已经达到自动化水平。设想一下,电话铃响了,你不得不舍弃通常的应答方式,改说“欢迎”,你多年来形成的接电话的应答方式就像自动化习惯,突然用“欢迎”打招呼可能让你感觉很奇怪。或者,换你不常用的手拿勺子、把手表戴在不常戴表的手腕上,做这些不合常规的事动作就会不流畅。那是因为大脑意识到了变化,自动化便消失。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对想坚持的习惯发展其自动化,对想改掉的习惯打破其自动化。对于想坚持的习惯,我们希望其执行起来简单自然。例如,我们想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想不费力气就能保持高效。同理,对于想改掉的习惯,我们不希望它们变得简单和自动化,因为执行起来越容易就越难摈弃。对于吸烟、酗酒、熬夜等这些想破除的习惯,我们希望它们执行起来更有挑战性、需要付出努力和消耗能量。我们想对其拥有一种掌控感,并能有意识地加以克服。
英国一项研究调查了有吸烟习惯的50名志愿者。[4]在此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刚刚出台了一项酒吧吸烟禁令。习惯边喝酒边吸烟的参与者反映,尽管他们很想遵守禁令,却还是在酒吧吸了烟。一些吸烟者描述道,他们“发现自己”一喝酒就开始点烟。事实上,习惯的自动化早就预示了“违规行为”的发生,意味着对这些参与者而言,边喝酒边吸烟的习惯越自动化,或者说吸烟习惯越根深蒂固,他们就越可能在喝酒时不由自主地点上烟。这表明,尽管吸烟者具备有意识的动机,但习惯照样能引导行为。
此项研究中另一个与之前研究一致的有趣发现是,吸烟者对与吸烟相关的触发因素表现出注意力偏差。注意力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优先处理某种特定类型的刺激而非其他。注意力偏差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的大脑被一系列已有想法占据时,便没有顾及其他的可能性。如果你听说过“选择性倾听”这个术语,就可以把注意力偏差看作是“选择性习惯触发”。
同计算机一样,你的大脑也具备搜索功能,它会发现与你相关的事物,将你所关注的尤其是认同的信息编入程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买了一辆新车后会更容易在路上频繁看到同款车辆;穿了一件新衣服,我们开始注意到其他人也穿着类似款式的服装。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人声鼎沸的嘈杂空间里也能听到他人喊自己的名字。
为了更好地演示大脑的这种“过滤”功能,无论你身在何处,试着观察你周围的环境并把注意力集中在红色上。你会发现,哪怕是一点点红色也能迅速被你捕捉到。不信你试试?
英国这项研究中的吸烟者便是在下意识地“留意”与吸烟相关的触发因素。这一发现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对触机的“留意”程度,我们可以体验到日常习惯是如何被触发的以及习惯有多强大。通常来讲,“我们专注什么就吸引什么”,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已经被科学证明的事实。从一定程度上讲,“心想事成”绝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