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崇祯是我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国事奏对(一)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十八,睛空万里。

乾清宫,东暖阁。

一身素服,朱常洛边品茶,边等待着第一次的国事奏对。

心中既兴奋又有些紧张。

希望一切顺遂。

抽空看了一下系统内的民心。

没想到超出了自己的预估,已经【民心:7120】,而且还在不时的+1+1+1……

之所以如此。

应该是魏朝所收拢的说书人,开始动员起来了。

再加上。

之前几乎全城在传自己的‘谣言’,现在随着葬礼结束,那些亲自见证自己如常的人,很快就会把见闻传播开。

‘事实’被助推之后,之前的流言就会反转。

相信这一反转。

自己作为‘被诬陷的受害人’,应该能收获不少同情。

当然。

看做乐子的吃瓜群众会更多。

不过。

这仅仅花费少量的钱财,就能触动如此多的人。

那民心,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具体效果,才刚刚发酵,希望能有不错的收获吧。

……

此刻。

掌印大太监王安,正引领着首辅方从哲为首的内阁和六部主官,从乾清宫东侧的日精门进入东暖阁。

“皇爷,首辅、阁老和各位尚书已到门外。”

“宣。”

“诺。”

首辅方从哲率领其余人等依次入内。

“微臣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安。”*9

“诸位爱卿请起。”朱常洛说道:“大伴,给首辅、阁老和各位尚书看座。”

“诺。”

“谢陛下隆恩。”*9

看着依次坐下的首辅、阁老和六部尚书,朱常洛不禁眉头一皱,但很快如常。

现在这大明文臣体系最有权力的九人。

除了首辅方从哲五十七岁,工部尚书刘荣嗣五十岁外,六部其它五人都已是七十岁到七十三岁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老人了。

要知道这是在古代。

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

可这‘稀有’,竟然如此集中到了大明的朝廷中枢。

老人政治。

一下子想到这个词。

对比自己前世看到的情况,再强盛的帝国,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让人对前途感到不安。

虽然。

有先皇万历去世,自己刚刚登基,需要平稳交接,所以要有一些有威望的老臣来坐镇。

可是。

选出这么多,年龄这么大的,结果就是那一股暮气怎么都遮不住。

好在。

半个多月前,内阁刚刚填补了五十三岁的刘一燝和五十四岁的韩爌。

否则,当真就是老人政治了。

说来。

这新入阁的两人,还都是先皇万历去世之时同原身‘商议’之后敲定的。

一个是,帮过自己的东林党温和派。

一个是,沉寂几十年急切需要发展的晋党。

其中次辅刘一燝(zhu三声),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江西南昌人,这位官宦世家出身,三兄弟同时中举,其和兄长两人又同时考上进士,可谓是家学渊源。

阁老韩爌(kuang四声),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山西蒲州人,嗯,这个韩爌还是背刺张居正之后差点当上首辅,只因丁忧,没来得及就死在老家的张四维的女婿。

话说。

这先皇万历,多半是信皇朝五德轮转之法的。

因为大明朝是火德,这辽东一失败,将要驾崩之时,找这两个都是名字带火的;

而且一个东林党的温和派不那么极端,一个力量不大但急需发展会紧靠皇权的晋党。

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同时内阁加上原先的浙党领袖首辅方从哲,这简直就是搞平衡的高手!

不愧是当了近五十年的皇帝。

收回心思。

朱常洛温和的说道:“这段时间忙于为皇考守孝,让各位爱卿操劳了。”

首辅方从哲叉手说道:“为陛下,为大明,是微臣的福气。”

其他八人也纷纷表示如此。

“呵呵,有各位爱卿,也是朕和大明的福气。”

双方一番流程客套之后开始正事。

“首辅,可以开始了。”

“臣遵旨。”

拿出奏本,王安接过递给朱常洛。

一边听着方从哲禀报,一边翻开奏章查看。

“陛下,吏科右给事中姚宗文禀报,在其巡视辽东边防之时发现,经略熊廷弼肆意打骂甚至擅杀官员,兵马不训练且指挥混乱,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面对敌酋更是怯战只守不攻。”方从哲说道。

“姚宗文,朕记得他,是先皇三十五年的二甲进士吧。”

“陛下记忆惊人,微臣佩服。”

“呵呵,朕记得他在先皇四十年时,谏言朕的三弟福王侍宠骄纵、鱼肉百姓。”朱常洛轻拍了下奏本说道:“是个忠臣,可以重用。”

“陛下慧眼。”

“这次辛苦从辽东回来,司礼监、内阁和六部就廷推一下吧。”朱常洛说道。

“微臣遵旨。”*9

“老奴遵命。”

“至于,辽东经略熊廷弼。”朱常洛说道:“一则,其是先皇崩逝前派往辽东的;二则,兵书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更何况是临阵换将这样的大事。”

“大伴。”

“老奴在。”

“派遣一队人即刻前往辽东,多听多看多问,不要发表意见,之后如实记录汇报。”

“诺。”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这个姚宗文也是浙党成员,得给首辅面子,再加弹劾福王的政治正确,提拔一下烘托一下氛围。

至于熊廷弼。

身为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自己,也知道其是在辽东‘萨尔浒失败’之后,接替前主帅顶住溃势的顶梁柱,之后好像就是因为党争被撤,然后就再次一溃千里了。

但毕竟历史和真相,多半都是有差别的,派人去仔细探查一下,也好在做出精准的安排。

所以,保持现状是最好的做法。

稍倾。

王安外出吩咐好后返回。

“接下来,该礼部了吧。”

礼部尚书孙如游呈上奏章说道:“陛下,您登基之后的首届恩科已经议定好时日,还请御笔批示。”

恩科?

想起来了。

上次科举,还是先皇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这要是按照正常的科举流程三年一次,下一次应当是1622年,也就是泰昌二年。

毕竟先皇驾崩,今年还是万历四十八年,明年正月初一会改元泰昌。

不过。

每次新皇登基,或者有什么喜事和重大事项,也都会在三年一次的科举流程之外在加一次。

这是为了有个好兆头。

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快速开始培养自己的‘天子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