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分割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关系调整阶段、城乡统筹阶段,目前正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迈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首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并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体现,从而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关系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然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如何科学测度城乡融合水平,如何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亟须回答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成渝地区是我国较早关注到城乡差距并积极探索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地区。早在2003年成都就率先开展统筹城乡改革,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9年成都西部片区、重庆西部片区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时代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更有时间和政策积累上的先天优势。

基于此,本书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进行该区域城乡融合的实现逻辑、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本书分为四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2、3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第4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战略意义、现实基础及实现逻辑剖析。第三部分为第5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合水平测度与问题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6章和第7章,国内外城乡产业融合的经验借鉴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应对策略。

本书框架及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部分:在科学界定城乡融合定义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城乡融合是指通过打破和消解阻碍城乡一体发展的壁垒,实现城市子地域系统和乡村子地域系统内部空间、功能、要素、文化、社会等维度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利益共享、功能渗透、风险共担、发展互惠的价值共同体的过程和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做了科学总结和概括,敏锐地指出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融合的本质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只有当生产力和城乡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才有可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城乡发展建设做出了符合实际国情和历史发展要求的理论创新,为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城乡兼顾和工农并举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就萌发了工农互助和城乡互动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小城镇和统筹城乡思想,并重视“三农”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论断,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我国城乡发展的演进经历了从城乡分立分治、城乡改革与一体化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的演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历程内嵌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从“分离”到“融合”的背后积蓄了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政策推动力。

第二部分: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范围的理论解析基础上,深刻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基础,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逻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经济区和政策区的双重特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15个市。通过运用空间引力模型进行测算,范围内区域间联系紧密,符合理论设定。据此,本书也采用规划范围作为研究范围。同时进一步观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已形成“两中心—四片区”组团结构,双核轴链形态不断加密,两中心带动大都市区圈群结构日益凸显。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国家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改革任务,有利于实现成渝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行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造区域化样板,多元多维多层次提升成渝地区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成渝地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蓄势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驱动,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空间建设五大领域同步推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而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和城乡空间融合。

第三部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本书借助组合CRITIC权重分析工具确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各项权重,并加权形成最终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值,进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评;并进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片区和空间演变态势的动态侦测。实证分析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城乡融合程度较低、区域分化特征突出、经济圈区际空间联系相对较弱、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机制不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健全、县域城乡融合载体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既有如体制机制障碍方面的我国城乡关系矛盾的普遍问题,同时又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发生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社会数据波动较大,无法真实反映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和总体趋势,对政策的评估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书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29”个市(县、区)的相关经济社会数据仅截至2019年年底。

第四部分:在深刻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乡融合示范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应对策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一方面要置身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要从区域视野中因地制宜地促进区域城乡关系的发展。本书梳理总结了美国“城乡共生型”模式、德国“城乡等值化”模式、日本“地域循环共生圈”模式,以及中国广东清远“一主线两标准”模式、长春九台“四集四引”模式、江西鹰潭高水平一体化模式、西安高陵区“三机制+三转变+三建设”模式。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我国城乡融合试验区城乡融合典型样本可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镜鉴。要基于城乡关系理论和国内外城乡融合典型经验,有效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在战略层面,以乡村振兴为牵引,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在战术层面,实施梯度发展战略推进空间均衡发展;在载体层面,有效发挥县域和小城镇的片轴带动作用;在机制层面,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

作者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