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改变自己到改造社会
晋商出发的时候,是为了生计,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家族的命运;晋商行走的过程,登顶的结果,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造了社会。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纵横欧亚九千里,时空跨度上的宏大气魄被世人赞叹的同时,晋商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也应被后人记取。
(一)培养了山西社会的重商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文化,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读书人寒窗苦读圣贤书,只为仕宦一途。一元化的价值标准,使所有有志有才的读书人都拥挤在科举的独木桥上,虽然为治理国家选贤任能提供了优质的生源,但一元标准也导致了人才的浪费。独木桥上被挤下来的人为了受到社会的认可,一心科举,屡败屡战,空耗了大好时光,无法产出社会价值,甚至有人为了夺取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只会咬文嚼字的孔乙己。
山西,因为有了晋商,丰厚的收入和待遇为寻常百姓改变自身处境提供了科举以外的出路,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然而入职晋商商号的门槛虽不像读书入仕那样难以高攀,却也不是不读书可以跨越的。所以“子弟俊秀者”通过竞争选拔进入晋商商号,通过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从小伙计做到大掌柜,既能丰衣足食,又能光耀门楣。在使晋商借助优秀人才发展发达的同时,也使山西社会逐渐形成了重视从商做实事的观念。当然,在社会大环境的四民价值序列主导下,读书求取功名仍然是主流,但山西在晋商影响下的这种重商观念的形成,是对社会一元标准的突破,不但因此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在社会发展终将走向多元标准的趋势下,也是一次以开明务实的观念开风气之先的思想解放。
(二)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城市是通过人口聚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节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通过将乡村零散分布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地聚集形成城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城市化率和城市文明的发达程度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衡量指标。
晋商走出家门艰苦创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晋商,哪里有晋商,哪里就有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一是通过发展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吸引人口聚集,原来的偏远乡村逐渐发展成商品流通发达的城市,“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的民间说法就是对此的注解;二是晋商通过票号业务,使整个社会的商业发展摆脱了支付环节的掣肘,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更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三是经商致富后,除了在老家修建宅院,晋商普遍都重视对子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晋商一代一代传承接续,随着整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也带动晋商所在的城市在商业发达的同时,城市文明也达到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从今天我们看到的保存下来的晋商大院和平遥古城、太谷古城风貌来看,当年的城市文明在大院和古城中都有遗留。
(三)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
明清时期,中国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西方世界的经济和科技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清朝从中后期开始,与西方世界逐渐隔绝。随着西方世界由工业革命所推动的工业文明迅速兴起,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开始拉大。因此,以开放的眼光与世界交流互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其中,由晋商所开辟的以贩运茶叶为主的万里茶路,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进入蒙古,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成为联系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大通道,对促进中俄两国、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