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特色

(一)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历程

21世纪初,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06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地方立法首先成立了普达措国家公园,将三江并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关联区域拟定划为中国较早的国家公园,但鉴于当时当地立法机关没有批设国家级公园的权限,云南省于2008年才被正式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普达措国家公园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由原国家林业局审批、原省林业厅主管的拟定国家公园。随后,黑龙江伊春汤旺河国家公园经原环境保护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批准于2008年10月挂牌拟定成立。这一时期,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发开展国家公园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建设作为生态文明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需要真正落到实处,中央及相关部门从政策、法规等方面全面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发展。2015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发布后,国家陆续开展了三江源、祁连山、武夷山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

1.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总体情况

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在这之后,甘肃省率先进行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见图1)。2018年,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迈入新阶段,甘肃省也相继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管理局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标志着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20年,国家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并于2021年正式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获批成立后,甘肃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展,建设国家公园体系,不断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建设管理,持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批建工作,并积极筹备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建设。

图1 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基本情况

2.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2017年,自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甘肃省严格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不断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全面完成管理体制创新、科学系统布局、制度标准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共建共享、加强宣传推介等方面的试点工作,按期完成体制试点任务,达到预期改革目标,并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国务院于2021年9月同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3.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自决定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铁腕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高位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全力构筑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达到预期改革目标,并于2020年9月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具备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条件。

2021年以来,甘肃省深刻把握国家公园建设的政治性、严肃性和重要性,对标第一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决策要求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安排部署,深化拓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积极推动落实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巩固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

4.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创建

2021年10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保护项目,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2021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以祁连山、大熊猫、若尔盖(甘肃)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筹备工作正式启动。2021年以来,甘肃省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落实,积极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筹备工作。甘肃省政府牵头成立了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积极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汇报工作,加强与四川省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科学设定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区界线,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开展,组织编制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两报告一方案”(《拟建若尔盖国家公园科学考察与符合性认定报告》《若尔盖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估报告》《若尔盖国家公园设立方案》),于2023年3月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报送了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创建评估验收申请。

(二)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属性

1.国家代表性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有大量重要的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荒野,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维持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国家公园所在位置更是典型生态区域的核心部分,其生态系统的国家代表性突出,包括寒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典型草原(克氏针茅草原)、荒漠草原(沙生针茅草原)、高寒草甸(嵩草草甸等)、荒漠(猪毛菜荒漠等)。甘肃省国家公园区域是黄河、河西走廊内陆河和青海湖的重要水源产流地,野生动物迁徙的主要廊道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具有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及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木塔格三大沙漠南侵的重要作用。若尔盖区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全球面积最大、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其面积约50万公顷,泥炭储量约19亿吨。若尔盖区域内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区域性水循环、碳循环的“交融场”“动力池”“晴雨表”,在调控温室效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和科研价值突出;河流、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空间格局具有大尺度生态过程的典型性,它们是揭示若尔盖区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之间关系,反映人类活动的宏观生态效应的天然实验室。

根据原《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附录——《全国主要伞护种、旗舰种名录》,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有野生大熊猫110只,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63种。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伞护种、旗舰种有林麝、马麝、野牦牛、白唇鹿、黑颈鹤和雪豹等6种。雪豹等顶级食肉动物的存在构成了区域生态系统完整的食物网。祁连山国家公园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80科40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1种;高等植物98科148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3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7种。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共记载野生高等植物37目84科1317种(含亚种、变种、变型),其中蕨类植物15科32种、种子植物69科1285种;野生动物780种,包括鱼类23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7种、鸟类276种、兽类82种、昆虫384种,其中黑颈鹤、雪豹、林麝3个物种被列入《全国主要伞护种/旗舰种名录》。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聚集程度高,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甘肃省国家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是我国青藏高寒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富集区,同时还拥有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自然景观区。冰川雪山、森林草原、丹霞丘陵、沼泽湿地、绿洲沃野,一处处野性十足而张扬的美景在祁连山交相辉映。祁连山国家公园拥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拥有中国特有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集聚区。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拥有如黄河首曲等自然景观,在黄河流域文化的发源、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祁连山国家公园是红色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现有红色文化12处;是裕固族、藏族、回族、土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的交会地,形成了特有的“祁连山文化圈”,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七大类56项;是甘青文化区——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交界地带,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有重要古遗址、遗迹18处;是东西方文化跨大陆交流的重要区域,现有代表性宗教建筑8处。若尔盖草原是安多藏族文化的聚集区,安多藏族文化与若尔盖自然景观相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安多藏区的宗教、历史、艺术等方面的遗迹和遗址分布广泛,为安多藏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生态重要性

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祁连山的存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带呈现出绿岛景观,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冻原、农田、水域、冰川和雪山等生态系统,为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典型生态系统代表,发挥着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育、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养育着河西走廊、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及黑河下游绿洲地区。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形成了以森林、草原、灌丛、荒漠为主的植物群落;以雪豹、黑颈鹤、岩羊和盘羊等为代表的高原动物群落;以高山沼泽、高山湖泊、河滩地带、高原灌丛、湿地生物等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群落,重要生态系统面积达378.44万公顷,占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5%。公园内,植被指数、植被生产力得到提高,各流域水质状况良好,优势乔木树种碳密度增加。各监测站点数据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林区水源涵养功能,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实现增长。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是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具有丰富的植被生态。海拔1000m以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为次生灌丛及人工林,仅存部分原始林,主要树种为栎类、油桐、化香、漆树、棕榈等。海拔1000~1700m为落叶阔叶林带,大多为次生林,主要树种为栎类、山杨、桦、槭等。海拔1700~2900m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900~3500m为针叶林带,主要为冷杉、云杉、柏、铁杉等组成的针叶纯林。海拔3500m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大部分岩石裸露,散生有高山绣线菊、竹类等灌丛,间断有成片的苔草草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以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群落、山地草原群落、高寒草甸群落、荒漠群落为主的植物群落均为处于较高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保护物种种群稳定且数量持续增加。大熊猫、雪豹种群明显扩大,黑颈鹤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甘肃省国家公园维持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大尺度生态过程的完整状态,地带性生物极为富集,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自然风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优化。

3.管理可行性

经过多年试运行,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管理机构实行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双重领导、以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履行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管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管理和宣传推介等职责,负责协调与当地及周边的关系,下设保护站,承担一线调查监测工作。

目前,甘肃、青海两省立足各自保护地管理机构现状,分别建立了规范、统一、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其中,甘肃省初步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省级管理局、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制。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了国家主导区域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丰硕可观的试点成果。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够保障国家公园的有效运转。

而筹建的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区域内的土地为国家和集体所有,集体土地占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面积的85.51%,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清晰。同时,保护管理部门已与辖区内各草地使用单位签订共管协议。依据协议,已有的保护管理部门对辖区内草地和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均为国家和集体所有。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尕海—则岔分局和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黄河首曲分局由省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直属。目前,已经建立了以高原森林、草甸、湿地、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各类自然保护地5个,其中自然保护区3个(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2个(甘肃省碌曲县则岔石林地质公园和则岔省级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都基本建立了保护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保护管理体系,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了一定的办公、科研监测、野生动物救护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为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现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易于统筹,为机构组建和管理运行提供了人才队伍。

(三)甘肃省国家公园生态格局及生态地位

1.生态格局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会处,总土地面积达42.58万平方千米。甘肃地域狭长,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海洋生态系统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六大陆地生态系统均有发育。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甘肃生态的基本特征。

甘肃省国家公园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较为分明的生态格局。南部沿省界从西北到东南的带状区域,依次分布有祁连山、甘南高原、“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该区域降水量大,植被较茂密,是甘肃省的主要林区与草原区,也是河西内陆河和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和涵养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北部沿省界从西北到东南是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中下游,该区域降水量小,植被稀疏,西北部有库木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沙尘暴策源区分布,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位于南北两区之间的是城市和农业集中分布区,该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频繁、能量流动旺盛、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内核位置,是复杂系统、多样生态的交错区,也是生态优化的重点区域。

2.生态地位

甘肃省国家公园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建设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涵养补给黄河水源、根治长江水患、实现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改善恶劣气候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对确保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甘南高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甘南高原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大面积的湿地、草地和森林孕育了众多河流,这些河流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年径流量的35.8%、黄河总径流量的11.4%。该区域是黄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直接影响黄河径流的稳定。

甘肃境内“两江一水”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面积较大,是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区域内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区;此外,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宝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区。

河西走廊北部是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区。甘肃省沙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的总面积为11.9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列全国第五位。沙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北部地区(占98%),风沙线长约1600km,主要风沙口有846处,全国八大沙漠中的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在此均有分布。该地区是我国沙尘暴主要策源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

祁连山是内陆河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位于我国地势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过渡带以及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海拔2500~3500m有森林分布,海拔3600m以上有多年冻土,海拔4400m以上有终年积雪,海拔5000m以上有现代冰川。祁连山冰雪、降水和地下水所形成的径流汇成56条河流,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每年以7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着甘肃省河西地区及黑河下游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库木塔格三大沙漠合拢和抵御风沙东扩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确保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景观地位

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会地带,海拔落差大,最高处可达4000m以上,最低处不到600m。其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既有空旷的高山草甸、挺拔的冷杉林,又有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茶园。春季,当山下已是百花盛开、满目绿色时,山上仍是春寒料峭、白雪皑皑。夏季,当城市里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之时,保护区内则是林木遮天蔽日、清凉舒爽。秋季,保护区层林尽染,笔墨难写其意,丹青难画其魂。初冬,晶莹剔透的雾凇挂满树梢,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是赶上一场大雪,则山河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美不胜收。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典型青藏高寒地区自然景观富集区,由一系列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高山、沟谷和山间盆地所组成,其平均海拔达4000m以上,最高山峰疏勒南山团结峰海拔达5808m,山间盆地和宽谷平均海拔达3000m以上。谷地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形成了祁连山山连着山的独特美景。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环境、丰富的水源、一片片适宜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存的天地,以及壮丽的自然景观。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马牙雪山、透明梦柯冰川、七一冰川、天祝三峡、冰沟河景区。

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自然景观主要为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质遗迹、苍劲挺拔的山峰、碧波荡漾的尕海湖、蜿蜒曲折的黄河首曲湿地、宽阔雄浑的高原草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极富特色的高山草原自然景观图。则岔区域石林峰林、峰丛、溶洞等溶蚀地貌广泛分布,峰峦叠嶂,雄伟壮观,谷底云杉、柳树、柏木等生长茂密,悬崖峭壁的石缝中,云杉、冷杉郁郁葱葱,山顶白雪皑皑、岩石裸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尕海湖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湖面浩浩荡荡、一望无际,黑颈鹤、天鹅等珍禽遍布湖边草滩,每年春秋季都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到此歇脚,繁衍后代,经此迁徙,因此尕海湖素有“鸟类乐园”的美称。湖边山花烂漫,水草丰美,天蓝水碧,天水相连,阳光、溪流、湖泊、珍禽、青山,构成一幅迷人的壮丽画面。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后,自青藏高原一路向东南进入玛曲境内,遇到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挡,河水掉头流向西北,形成了罕见的180度大转弯,重新回归青海省。因此玛曲被称为“黄河首曲”。黄河在这片广袤且平坦的高原上,形成了多如牛毛的小支流,它们蜿蜒穿行,不但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滋养了丰茂的牧草,引来成群的牛羊,为这湿地草原增添了更富动感的景观。雪山与湖泊相交错,景观独特。河曲马场库坝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是观光、摄影的极佳胜地。在齐哈玛镇南部的河谷地带,著名的齐哈玛黄河吊桥横跨南北,此地山清水秀,被称为黄河首曲的“小江南”,河谷内分布着玛曲县最大的柳属河谷灌丛,是观赏首曲日出(采日玛日出)的最佳地带。采日玛日出是黄河首曲最迷人的景观,旭日从无垠的绿色“地毯”上一跃而起,又大又圆,万道霞光穿透晨雾,照亮绿茵茵的草原,使人豪情倍增。高山草甸是公园内最大的自然景观,偌大的草场秀丽而宁静,宽阔而雄浑。黑白相间的牛羊、蘑菇状的帐篷随处可见,山坡上灌木丛星星点点,点缀着高山草甸。则岔区域森林多分布于阴坡、草甸多分布于阳坡,森林与草甸界限分明、交错分布,形成了难得的高原特色景观。

(2)自然遗产地位

甘肃省国家公园具有典型且完整的沟弧盆系统的地质记录。按照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对地质遗迹的分类,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典型地质遗迹主要有6个,划分为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两大类,地层剖面、岩石剖面、岩土体地貌、冰川地貌4类及层型、变质岩剖面、碳酸钙盐岩地貌、现代冰川遗迹4亚类。分布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七一冰川、透明梦柯冰川都是典型的冰盖冰川遗迹,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也是价值极高的自然遗迹。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内的地质主要有白龙江复背斜轴及两侧断裂带侵入岩体剖面、碌曲县郎木寺丹霞地貌、则岔喀斯特岩溶地貌、黄河首曲水体地貌、尕海湖水体地貌。

(3)生物多样性地位

甘肃省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9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20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6种,二级保护动物14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这里分布有高等植物5207种(包括亚种和变种),隶属243科1216属;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和9类(27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和1类(2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3种和8类(2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