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耄耋:“年轻人思想活跃,我们没有必要什么都把持在手里。”
从筹备到建成,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核电建设队伍在江苏海盐建起了9座核电机组。秦山也随之成为国内核电机组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能源基地。
核电发展如火如荼,而彭士禄已至古稀之年。
2000年以后,彭士禄开始行动不便,外出经常需要坐轮椅。尽管如此,已退居二线的他还身体力行地实地考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仅2000年,他就去过成都、青岛等地进行考察。当年6月,他在成都核动力院参观原909基地、成都热工水力实验室。几个月后,他又前往青岛参加并主持核潜艇应急注射系统、排污系统、补给水系统的改进工作,确定改进方案。2006年12月,受邀请,他到广东省云浮市考察,为当地核电项目建设提出建议。2008年8月,他又到浙江省台州市三门核电站进行现场考察工作。
2009年11月,中国核学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创新——核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源泉”学术年会。已84岁高龄的彭士禄连续3天坚持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他观点权威、作风民主,有他参加的研讨会总是气氛和谐,欢声笑语不断。
不外出的时候,彭士禄也没有在家享受生活,而是依然坚持每天去办公室。
每天上午9点,他就来到办公室整理资料。晚上又待到很晚才回来。
孙女彭瑶很不高兴。因为每天爷爷回来时,她已经睡着了,等她早上醒来时,爷爷又出门工作了。
为了让爷爷多在家休息休息,她和彭士禄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同书”,约定爷爷每天下午五点半前要回到家,迟到1小时罚款10元。如一周内都准时回家,奖励啤酒两罐或一瓶。每天晚上12点以前必须睡觉。
看到父亲如此辛苦,女儿彭洁很心疼,多次劝他“少工作,多休息”,彭士禄却说,他希望把这些珍贵的资料保存好,一代代传下去。“只要为他们铺好路,到时候我不在也没关系。”
培养年轻人,为他们铺好路,是这一时期彭士禄的一个主要目标。
“核电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和人才的结合,但更应看重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连接好一个个年龄梯队的人才链条,是我们核电建设的可靠保证。”
对于老一代核电人,他说,世界变化很快,新技术发展更苦,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我们没有必要什么都把持在自己手里,没必要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人有了一定的地位、权力、成就、资格后,就容易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容易对别人做事不放心,这很容易阻碍新生力量的发展。”
而对于年轻一代,他却这样要求:要责任第一、安全第一、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些,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
在彭士禄的带动下,中国核电行业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中国核动力院原科技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胡明刚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二所三室从事核动力装置蒸汽发生器研究设计工作。当时彭士禄已离开核动力院。但因为都是从事核动力工程研究,参加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多,胡明刚有幸认识并与彭士禄有过较多的接触,从他那里,胡明刚学到了很多东西。
彭士禄还曾捐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港元奖金,用来设立“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
因为敢于创新担当,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设计所四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何正熙成为“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的首批获奖者之一。如今,他正瞄准研发新一代智能化测控技术,保证核电站运行得更安全、更高效。“彭院士把他的期望和嘱托或者他的一些心愿,通过这样一个奖项来再一次亲手交到了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手里,所以我认为拿到这个奖项之后,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