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国资委着力推进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企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构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胜利收官,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三项制度改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落地见效,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完善,国资央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整体延续增长态势,稳增速、稳大盘
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6.2%。7家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1000亿元,4家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500亿元。在2021年高速增长基础上,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在2022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中央企业在积极落实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发挥“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助力扩大内部市场,稳住我国经济大盘。中央企业加大能源电力等基础保障行业投资力度,持续提升社会供给和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对主干电网、主干管网等网络的布局,加快关键大通道和重要枢纽建设,保障通信、供水、供电等骨干网络安全运行,有效发挥支撑托底作用。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万亿元(不含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9%。一批重大工程落实落地,如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四线工程、中广核陆丰核电项目全面开工,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等。
(二)效率指标明显提升,质量优、效益优
2022年,中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76.3万元,同比增长8.7%;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9.8%;2022年末,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4.8%。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均严格控制在65%左右的合理区间内;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自2021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速,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
(三)基础保障和民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保障强、服务优
中央企业着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方面的支撑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保障水平。一是全力做好煤电油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保供稳价。不计代价,坚决打好能源保供攻坚战。在国际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在全球通胀上升到40年来最高水平、欧洲电价大幅飙升的大背景下,全年中央企业发电企业累计发电5.1万亿千瓦时,以54.7%的机组容量保障了全国63.1%的电力供应;煤炭日均产量达到296万吨,同比增长7.6%,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煤炭企业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让利超过1900亿元;自产天然气达到19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1%,在成功阻断国际能源价格飙涨向国内传导方面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二是多措并举,守护粮食安全。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服务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积极作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央储备粮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源头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加工、渠道销售的农粮全产业链优势凸显,育种技术原始创新、商业化育种稳步推进,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加快推进,树标杆、立示范
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实施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方面,以管理提升为抓手,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8个重点管理领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举措,持续推广310个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同时,中央企业以示范创建为牵引,截至目前已有21家中央企业、7家地方国有企业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示范生”,正在科技创新、价值创造、企业治理、资源整合、品牌影响等方面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另一方面,中央企业以实践成效坚定加快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46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进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出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
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存量、优增量,持续优化布局结构。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的“领头羊”作用进一步凸显,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全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交通、建造、矿山、能源、商贸等传统产业“升级版”。例如,中国有色实施中色大冶丰山铜矿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中色大冶冶炼厂、中色沈矿富邦铜业等老冶炼企业工艺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后将实现产品单位能耗大幅降低50%以上。中国石化加快打造全产业链、全工艺链、全管理链的绿色发展模式,做好“存量降碳、增量低碳”,2022年回收二氧化碳量150多万吨,自2014年启动“能效提升”行动以来累计节能836万吨标准煤。
2.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
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领域投入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3年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实现了新旧更迭、促进了动能转换。2022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高位水平,占总投资规模比重超过20%,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新能源汽车、通信电子制造等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速。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截至2022年底,国投集团旗下基金共81只,累计投资项目1050个,其中投向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医药医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投资金额占比分别达到16%、14%和14%。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累计投资超过2800亿元,实现9个子领域全覆盖。
(二)持续深化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一批重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项目成功实施,先后完成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
1.优化关键领域布局,中央企业新设和战略性重组稳步推进
在矿产资源、钢铁等重要领域,通过重组整合推动中央企业有效增强规模实力,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在资源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新组建中国矿产,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矿产资源综合服务企业,增强铁矿石等资源的保障能力,进一步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党的二十大之后首个中央企业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有利于优化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正式划转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后续将持续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继续为保供水、保民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2.做强做精主业实业,专业化整合迈上新的台阶
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印发指导文件,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推进重点项目,组织集中签约,举办专题交流会,采取信息定期报告分析等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专业化整合向纵深迈进。2022年共有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开展集中签约,有力促进了相关项目落地。例如,中储粮集团和中粮集团开展股权合作,通过成立两家专业化合资公司,实现两家企业粮食仓储业务、油脂油料加工业务分别统一管理运营,粮食储备服务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稀土集团与有研集团深化稀土产研资源专业化整合,共同打造稀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稀土集团的产业引领作用和有研集团的创新支撑作用。
3.注重发挥协同效应,资源整合融合工作深入推进
重组后的鞍钢加快落实“钢铁+矿山”双核布局,持续深化内部资源整合融合,推动全国最大单体地下矿山西鞍山铁矿开工建设。国家管网做好整合后续工作,大力协调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管道设施及企业股权转让。中国稀土集团完成上市,平台五矿稀土更名“中国稀土”并迁址江西赣州,推动实现与江铜集团的战略合作。中国物流集团围绕构建物流实体和数字物流两大网络,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并与河南省深化合作,共同设立中国物流集团国际速递供应链有限公司。
(三)企业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
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可以有效集中优势资源,切实帮助企业减轻包袱负担,实现轻装前行、更好发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央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实施“瘦身健体”,企业组织结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主责主业更加突出。
1.积极推进“两非”“两资”处置出清任务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以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增值234.1亿元。中央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2.全面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1500万户“三供一业”分离,1900个教育机构、2525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社企不分的难题,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大力推进压减工作
中央企业法人户数累计压减44%,管理层级大多数控制在四级(含)以内。推动建立压减长效机制,例如,中国航油区分各级子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构建评价矩阵,持续刷新子企业发展动态并建立企业评估档案,形成涉及经营范围、战略规划、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五个方面的雷达图,因企施策制订压减工作计划,2022年压减计划提前完成。
(四)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提升重点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形成以十大工程类别、30项重点任务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履职工作指引,以链带面、织链成网,助力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着力强链补链,逐步消除卡点
2022年,16家领军企业完成强链补链项目投资1300多亿元,解决270余个产业链难点。例如,中国中车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套设计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石化加大氢能下游应用产业布局,累计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9座。
2.巩固长板优势,构建发展高线
中央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解决“锻长板”问题100余项,推出新技术新产品260余项。例如,中国联通率先提出大数据基础设施安全、云原生安全等国际电信标准,立项30余项、发布15项,数量国际领先。中交集团在厦门港、南沙港成功示范应用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港口调度引导系统,打造了北斗“走出去”新应用场景。
3.培育产业生态,汇聚创新合力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创新产业链有效组织治理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例如,中国宝武组建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吸纳15个国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资助全球22个低碳冶金创新项目。
三、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切实加大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创新型中央企业建设步伐,壮大国资央企战略科技力量。在此背景下,国资央企肩负起深入实施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集聚了一批创新要素,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国家队”作用更加凸显。
(一)聚焦源头供给质量,增强“策源地”辐射作用
1.打造技术攻关高地,技术创新顶梁柱、排头兵地位全面巩固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场景应用等方面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开创性、创新性技术,有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当好技术创新顶梁柱、排头兵。例如,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规模5G网络,牵头国际标准关键项目197个,增强了我国5G发展话语权。国家电网在特高压、大电网运行控制、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
2.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作用日益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建成
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开展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并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04.5万人,占全国的1/5,两院院士231名,占全国的1/7,有力支撑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稳步建设。
3.打造研发投入高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投入基础
中央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应对风险挑战,支撑企业经营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近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的1/3;其中,2022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4.打造科研平台高地,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使用
中央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任务,主动承担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2022年累计建成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764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支撑。中国一重集团建设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中心,在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有效加强我国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
(二)激发融通发展动力,树立创新生态标杆
1.“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加速要素范式变革
为更好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从原先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局拆分出科技创新局,专司组织指导国资央企科技创新工作,着重推进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落地。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助力国资央企数字化转型再上新台阶。中央企业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推进“1+X+Y”国资央企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有序安全管理、有机汇聚融合、有效开放共享和智能分析应用,积极融入国家大数据体系,使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和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稳步推进“1+N+M”国资央企云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息系统上云,助力央企云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保障国资数据安全。全面推进第一批40个行业领域公有云建设,逐步成为提质增效、专业化整合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北斗、区块链、大湾区、汽车、智能制造、建筑等中央企业数字协同平台相继成立,在协同创新、成果共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成为推动实施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的重要力量。
2.“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成果共享
一方面,中央企业持续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共建研发机构、制定技术标准等。2022年,由国家电网牵头,62家单位参与的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联盟,推动资金、人才、技术、平台等要素优化组合,抢占能源电力科技制高点,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推动能源清洁转型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中央企业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范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有色等中央企业深化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揭榜挂帅”,面向社会优势科研力量“出题”“张榜”“选帅”,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吸引创新资源集聚,为国资央企科技创新出谋划策,实现智慧共享,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3.“上中下游”有效衔接,筑优产业创新生态
中央企业加快构建融合畅通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产品互认、技术互助、市场互通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协调运转。例如,中国联通通过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垂直行业公司等建立资本协同关系,以数据要素和数字生产力为创新协同的纽带和抓手,对全生产要素再配置、全场景流程再优化、全运营体系再完善、全产品能力再锻造、全领域人员再激活,实现了联通从传统要素和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中国中车集团通过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带动上下游20多个配套产业、超3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创新成果应用
1.“国之大者”,主动承担国家创新重任
中央企业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在若干重点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持续投入和系统化布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航天科技牵头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长征系列火箭助力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任务目标;中核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创造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向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中国船舶建造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中国商飞牵头制造的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并正式进入中国民航运输市场;中国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等等。一批重大成果和“国之重器”纷纷亮相,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助力我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彰显中央企业坚决当好科技创新中坚力量的决心与努力。
2.应用推广,全面加快成果转化落地
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国务院国资委编制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2年版)》,涵盖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和高端装备等七大领域、369项成果,为国资央企成果宣传推广、合作对接、转化应用提供参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改行动”提质扩围,2022年,“科改企业”由209家新增到440家,重点解决改革创新发展瓶颈,激发创新活力,如南网科技公司打好引入战略投资者、新兴技术联合攻关、完善考核机制“组合拳”。推动考核分配各项内部制度流程更新迭代,如航天工业集团、西飞公司、中国电科、中国航发等围绕顶层设计、创新投入、成果转化、考核激励等制定相关激励举措,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推成果落地转化。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中央企业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采取多种渠道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整合利用全球顶尖创新资源。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拓展全球科技朋友圈和伙伴关系,与国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48家中央企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外机构、院所、企业在能源、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超过200项,中央企业以国家会员、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等身份参加相关国际组织超过300个,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亲自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定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并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三年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着力推动的标志性重大工作,是国务院国资委引领中央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深向实的重要探索。三年来,国资央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完成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国资央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
1.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巩固深化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落实《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将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印发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示范文本,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1.26万户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更加清晰。
2.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外部董事履职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较为完整的董事会建设制度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全面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成立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党委,体系化加强外部董事履职支撑服务。1.3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已建立董事会,实现中央企业各层级董事会应建尽建,其中依照有关规定,1.2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职权分层分类落实,董事会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3.有效保障经理层依法履行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职责
根据“授权不免责”等原则,中央企业子企业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的比例达到97.4%。中央企业普遍健全授权后定期跟踪评估调整机制,为经理层履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4.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工作全面夯实
国务院国资委在监管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基础上,推进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管理的全部1.47万户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废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央企业全面推进以公司章程为核心、公司治理制度为支撑、基础管理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大范围深层次突破,三项制度改革破冰破局,加快形成一大批现代新型国企
1.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
国务院国资委牢牢抓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印发一系列操作指引,大力推动企业坚决啃下“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硬骨头”。与2020年底相比,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各级子企业比例从23%左右提升至99.6%以上,覆盖全国超8万户企业、22万人,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刚性兑现,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2.市场化用工机制深入推进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三项制度改革评估办法及重要机制类任务评价检验要点,大力推行员工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中央企业新进员工公开招聘比例由2020年底的88.9%上升到2022年底的99.9%以上。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上升至57%,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管理人员达到3.8万人,占比约为6.9%。中央企业鼓励多劳多得、有为才有位、争先创优、不养懒人闲人庸人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3.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持续优化
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坚持“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分配原则,对部分中央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备案管理、周期预算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系统性多元化的正向激励体系,灵活运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措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激励效应。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加稳妥深化,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1.坚持“三因三宜三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央企业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确方向,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是加强对混改全过程的监督,构建混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央企业混改工作进行系统评估,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二是公开推介混改项目,2020年以来连续四年举办混改项目集中推介会,有力推动科技含量更高、引战目标更明确、改机制举措更深入的中央企业混改项目落地成交。2020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9000亿元,国有资本功能持续放大。三是设立市场化混改基金,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混改的渠道,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
2.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深度转换
根据不同的企业功能定位,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引导各类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2020年以来,111户国有股权超过50%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外部投资者派出董事。支持混改企业全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2020年以来,85.7%的重要领域混改试点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6%,其中45.7%的试点企业净利率提升超过2个百分点。
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上市公司作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2022年,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融资(不含IPO)817.61亿元。二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持续改善。2022年,368家境内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24.49万亿元,净利润1.08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62%、8.71%,国有资本有力带动了各种所有制资本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四)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拓深拓新,形成一批样板标杆
1.“双百行动”“科改行动”扩围深化,打造了一批“改革尖兵”,产生明显辐射效应
自2018年8月“双百行动”启动以来,“双百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22年“双百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4.3万亿元、6732.7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9.7%、35.6%。“科改企业”有效发挥“头雁”作用,探索形成以高标准改革、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路径。“科改行动”启动实施3年来,“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2022年“科改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
2.“区域性综改试验”深化升级,形成了一批地方国资国企联动改革发展典型
全国范围内先后推广两批改革先进经验。上海、深圳首批综改试验深入实施,第二批综改试验在辽宁沈阳、浙江杭州、陕西西安、湖北武汉、山东青岛拓展扩围,形成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模式。例如,陕西西安把握“一盘棋”协同发展主线,推进中央企业、陕西省属企业、西安市属企业协同发展,自中央企业进陕推进大会召开以来,截至2022年11月,陕西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417个,总投资额10083.13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318个项目落地,落地率达76.26%。
3.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中央企业在东北振兴中的龙头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鞍钢重组本钢,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通用技术集团重组沈阳机床集团,摆脱经营困境。开展“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规划中的105对协作行动已有97对取得重大进展。布局不断优化,协作持续走深,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及子企业实现利润3136.9亿元,同比增长7.2%;三省一区省级监管企业实现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17.3%。
五、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完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实际,推进国资监管体制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国企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职责,加快监管理念、重点、方式、导向等全方位转变,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管资本途径方式更加丰富有效,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三化”监管优势更加彰显,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态势进一步巩固,探索形成与我们党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
(一)加强专业化监管,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
国务院国资委立足直属特设机构职能定位,探索创新有别于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监管方式,形成涵盖规划投资、产权管理、考核分配、改制重组、资本运营、财务监管、监督检查、责任追责等各环节的出资人职责体系。
1.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
围绕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大力推进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转变。一是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职,指导企业规范章程内容,强化章程约束,审核批复企业章程,推动各治理主体严格依照公司章程行权履职,充分发挥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二是依法规范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深入推进子企业董事会建设,1.3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各治理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三是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不断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全面完成权责清单制定。四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5家企业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加大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授权力度,持续在主业管理、产权流转等方面授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
2.形成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
强化全方位全过程体系化监管,统筹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一是“两利四率”的经营指标体系持续引导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5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将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由“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更好地发挥业绩考核指挥棒作用,以统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创新分类监管理念,对不同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的企业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三是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坚持关口前移,立足于防,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重大风险评估监测报告机制,推动企业重大风险年度评估、季度监测、重大风险事件及时报告,确保重大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持续推动“严肃财经纪律、依法合规经营”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加强债券全流程管控,将防范债券违约风险作为债务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和底线红线。
3.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一是坚持优化机构设置与促进职能转变、理顺机构职责统筹相结合,持续完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方式和手段。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从原先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局拆分出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更好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组织机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升。二是推动监管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完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积极参与智能监管业务模型创新“揭榜挂帅”活动,着力在数据、算法、算力上下功夫,加快提升国资监管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强国资监管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组织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加强关键岗位锤炼和交流培养,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国资监管干部队伍。
(二)加强体系化监管,具有出资人特色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模式更加健全
强化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三位一体”职能配置,坚持全面履职、高效履职,有效推动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管领域全覆盖。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快建立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相衔接、与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相适应的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体系。围绕发挥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在公司治理各环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动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改革发展成果检验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
2.完善出资人监督体系
推动构建起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闭环,形成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督、事后监督问责的监管工作体系,打造出资人监督完整链条。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大力增强国资监管协同效应,推动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有机协同、形成合力。严格开展责任追究,指导推动中央企业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企业内部监督工作,持续加大对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的查处力度,印发《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增强制度和规定刚性约束,国有资产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夯实。
3.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建立健全中央、省、市三级国资监管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构建统一的产权监督体系、完备的财务监管体系、上下衔接的考核分配管理体系以及三级国有资本规划体系,逐步形成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衔接规范、行权履职协同高效、改革发展统筹有序的良好格局。积极推动地方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国省一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超过99%,省级层面绝大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均纳入国资监管体系,有力改变了过去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条块分割的局面。
(三)加强法治化监管,依法监管和依法治企能力持续提升
国务院国资委扎实推进国资监管法治机构和法治央企建设,坚持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建章立制、依法规范决策,坚持法治体系、法治能力、法治文化一体建设,法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1.不断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谋划推进国资监管顶层制度设计,持续推进国资监管立法工作。以规范出资人履职为主线,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以落实国家所有原则为主线,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制度体系;以有效融入市场经济为主线,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制度体系。加强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和管理,着力提升文件质量,加大废止、修订和整合力度。截至2022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现行有效规章28件、规范性文件226件,构建形成系统科学的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
2.全面依法行权履职
持续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梳理履职事项,细化中央企业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中央企业党的建设职责,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规范权力运行。严格落实依法决策机制,加强研究论证和征求意见,强化对规章规范性文件、重组方案等重大事项的法律审核把关,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格落实审查要求。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依法依规公开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改革重组等信息,做好新制定政策文件解读工作。
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展高质量发展内涵
(一)积极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经营,迎难而上推动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
1.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2022年,在疫情冲击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困难的情况下,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出台了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27条举措,推动中央企业真金白银让利,以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一是房租“应免尽免、应免快免”。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为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191.2亿元,惠及超22万租户,以实际行动纾困解难。二是账款“应付尽付、应付快付”,组织开展清欠专项行动。确保无分歧欠款“动态清零”,有分歧账款加快解决。三是推动“降费提质、上网上云”,助力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电网央企实行欠费不停工,优化服务降低办电成本;通信央企精准降低中小微企业网费,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宽带和专线资费较2021年末下降10%以上,惠及用户1500余万户。四是融资“延期免息、资信共享”,缓解卡车司机和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汽车央企开展商用客车消费贷款延期6个月还本付息工作,累计办理贷款延期570亿元。另外,有关中央企业积极推动自身优质资信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累计助力2.7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规模超过900亿元,释放保证金251亿元,平均融资成本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五是业务“引领带动、做大蛋糕”,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国资央企采购交易在线监管系统加快建设,直接带动供应链相关企业200余万家,间接辐射近700万家。持续开展双创工作,中央企业双创平台入驻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已达1.7万个。
2.助力毕业生就业
中央企业在脱贫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和承建工程项目过程中,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连续多年参与促就业“国聘行动”,运用“中智招聘”“国聘”等招聘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22年,全国国企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其中,中央企业招录36.8万人,同比增长23.9%。
3.支持无障碍经济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支持配合中国残联,会同中组部、中央编办、人社部共同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专门制定中央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方案,联合中国残联开展“助残就业拉手圆梦——中央企业面向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中国铁建等四家中央企业设立中国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中车研制的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专门设置无障碍车厢,配备更宽阔的通过门、无障碍卫生间、轮椅存放区等,并增加盲文标识。
(二)坚决落实定点帮扶任务,助力乡村振兴
1.国务院国资委履行牵头单位责任,统筹带领中央企业始终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前列
国资央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为定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2年,国资央企在246个定点帮扶县累计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47.8亿元,投入和引进有偿帮扶资金260.3亿元。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业选派550名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结对共建党支部1211个、脱贫村737个,党员干部捐款捐物折合资金3000余万元。
2.中央企业聚焦五大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企业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选优配强帮扶干部,强调发挥帮扶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桥梁作用,鼓励帮扶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为帮扶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统筹实施帮扶举措,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着眼被帮扶地区资源禀赋,着重帮助打造当地特色产业链,助力当地强链、补链、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助打造特色品牌,推广产品与服务,培育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2023年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国资央企积极融入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局,努力克服世纪疫情、百年变局、经济下行等风险挑战,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中央企业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有机融入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资央企累计承担境外的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项目超过200个。在交通领域,雅万高铁成功试运行,中老铁路助力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地中海地区海陆联运桥头堡。在通信领域,三大电信央企海外服务网络遍及全球40余个国家。在能源领域,国资央企承担水电、风电光伏等项目近300个,建成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等标志性项目,助推所在国能源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建设运营的中白工业园等20多个境外产业园区,帮助所在国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平台,目前中白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已经突破100家。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服务当地民生。吉布提港、汉班托塔港等项目在实施中还同步开展了“蓝色海洋”培训计划,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港口管理专业人才。安哥拉卡宾达供水系统工程让60万当地民众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投入运营,有效提升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反应、应急速度。
(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1.持续强化考核约束和制度保障,把节能降碳指标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十四五”中央企业发展规划纲要》,将节能降碳指标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持续做好顶层设计。修订完善《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编制《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等文件,并发布了《新时代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和《2022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实践案例集》,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有力推动国资央企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另一方面,严格实施考核奖惩制度,用好监督检查、约谈通报、考核问责等,全面开展中央企业环境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企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2.中央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营业收入)综合能耗(可比价)同比下降4.51%,能源消耗强度比“十三五”末期下降6.09%。煤炭消费加快减量替代,现役机组节能降碳、灵活性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2022年,发电行业中央企业单位供电煤耗降至298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550克/千瓦时。发电行业中央企业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5%,超过1/3的中央企业布局氢能产业,电网行业中央企业新能源利用率超过97%。
3.中央企业在绿色科创、绿色发展、绿色运营、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广泛发力,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案例
中国中车CR400BF型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指定用车,综合考虑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要求,分为标准配置和奥运配置两种技术方案,在车辆设计过程中大量使用可回收材料,并首次将灰水再利用、空气净化等技术应用于高铁列车,成为目前中国高铁列车谱系中,碳排放最低、安全应急能力最强、绿色运维水平最高的动车组产品。
中广核依托“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稳步建设“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形成太阳能热发电核心能力。
中国节能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创建过程中,以绿建技术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引入低碳绿色园区理念,引导园区行业在低碳建筑、低碳生产、低碳管理和运营方面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了产业园区低碳发展创新的方向。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作为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基础性战略设施,历时11年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运行,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为北方供水516亿立方米,8500万人直接受益,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中国农发集团所属山丹马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国企样板”,在“绿色之变”中实现了“富足之变”。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36亿元,实施33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山丹马场区域内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七、增强防风险与安全治理能力,坚守高质量发展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关联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国资央企领域“大安全”工作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风险处置精准性、有效性
国务院国资委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控,持续加强对中央企业重大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强化重大风险提前预警、精准管控,及时发现、有效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稳妥做好债务、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1.突出防控债务风险
一是持续强化资产负债率刚性约束。推动高负债企业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确保中央企业债务风险可控在控。2022年末,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4.8%,稳定保持在65%以下。二是开展债务风险专项排查治理工作。组织中央企业聚焦隐性债务、表外债务、或有债务、资金链等重点风险领域,全面开展债务风险全级次摸排,坚决消除风险隐患,着力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三是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建设司库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债务高风险子企业资金运行穿透监控,提前做好到期债务兑付安排,严防债券违约。
2.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一是提升企业投资管理水平。中央企业严把新增投资入口,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方向,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规范参股管理整治挂靠经营,强化风险管控。二是持续提升追责力度精度。国务院国资委印发通知要求做好2020—2022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围绕提质增效和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内部协同机制,通过责任追究充分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监督效能。三是加强境外经营风险防控。中央企业准确把握境外投资合作新形势,持续强化境外依法合规经营和重点领域涉外法律风险防范应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3.守住合规经营底线
一是加强法律合规风险管控。以国资委令的形式出台《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建立首席合规官制度,从组织职责、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中央企业深化合规管理作出全面部署。落实“合规管理强化年”部署,开展合规风险和违法违规问题全领域、全级次、全方位排查,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等专项工作,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强化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研究制定《中央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指导中央企业切实将案件管理作为提质增效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快提升依法维权能力,最大限度为企业避免或挽回损失;重点加强重大案件复盘分析,深挖案件背后反映的管理问题,及时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全面提升安全应急工作水平,助力中央企业安全支撑能力提升
国务院国资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动引导中央企业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关口前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抢险救援处突能力,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1.全方位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一是加快建设安全生产体系。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管理能力考核,指导企业严格落实“一把手抓安全”的第一责任。中央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将安全贯穿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立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注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并购重组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分包单位安全管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持续完善。
二是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中央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和中央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相关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国务院“十五条”硬措施要求,全面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切实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持续深化危化品、建筑施工、煤矿和非煤矿山、能源电力、民航、航运及燃气、民爆等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兴安”战略。中央企业注重加大安全投入、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淘汰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推进高风险老旧设施升级改造,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矿山、化工等传统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2.多举措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持续健全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引导中央企业持续建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抢险协调机制。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为在关键时刻更好地服务国家应急事业大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加快建设以中国安能为主的中央企业专业化战略应急救援队伍,注重央企应急救援力量的协同联动。
近年来,中央企业抢险救援力量先后参加了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洪涝、四川雅安“9·25”泥石流以及2022年“8·1”辽宁盘锦绕阳河溃口、“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等灾害应急抢险任务,为支援地方抢险救灾贡献了央企力量。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央企业迅速动员电力、通信、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应急力量,累计投入人员50万人次、车辆设备17万台次,积极参与河堤加固、河道清理、道路抢通、铁路修复及电力、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抢修恢复和应急保障等任务,为地方抢险救灾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作出重要贡献。
八、党对国资央企的领导全面加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中央企业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重大部署,心系“国之大者”,坚决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一)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打造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为出发点,坚持高质量、深融合、重实效、抓落实,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党建工作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
1.加强政治建设,实现党建与国企深化改革相结合
深刻把握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主题教育,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把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经营发展,实现党建与国企深化改革相结合。
2.提升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实现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
中央企业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制度上,全面落实党建进章程;组织上,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覆盖;机制上,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在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研究的17个重大事项。
3.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实现党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根本,健全中央企业党委(党组)报告年度党建工作、党委(党组)书记现场述职等制度,出台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企业党建工作体系,层层压实党建责任,引领企业统筹落实管党治党与治企兴企责任,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创新理论有力武装,央企姓党的思想根基牢固树立
以更高更严更实的要求,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强化思想引领,牢固树立央企姓党的思想,更好地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1.聚焦“国之大者”,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单独组团圆满完成参加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开展“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再学习再落实再提升主题活动,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主线,学习研讨、查摆问题、总结提升。
2.聚焦“改革发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认真研究部署学习宣传举措,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通过召开党委(党组)会议、组织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3.聚焦“强企重任”,勇担使命重任
聚焦“强企重任”,创新举措,示范引领,积极抓实理论武装,不断筑牢思想根基,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一是实施中央企业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质量提升行动,在《求是》等刊发一批重要理论文章;二是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充分交流学习;三是做好“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筹展观展工作,加大国资央企宣传力度,全面展示新时代十年国资央企辉煌成就。
(三)坚持人才培育基础支撑,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日益壮大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措并举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助力巩固和发展好公有制经济。
1.坚持党管人才,优化人才培育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高质量完成2019—2021年度任期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在选人用人的关键环节重点发力,抓好顶层设计与人才精细化管理,分类分层制定和完善针对各类人才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布局,着力引导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人才持久动能
重视对人才的持续培养和使用,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保人才始终与党保持一致;二是发展完善人才发展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工作、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重视个性化培养,根据岗位的不同,制订符合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提高人才的人岗匹配度。
(四)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凸显
中央企业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落实落细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这一大工程,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1.健全基本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
中央企业坚持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大抓支部、大抓基层,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统一领导。一是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到基层党组织,全面实现基层党组织“应建必建”“应换尽换”“两个1%”有效落实;二是持续优化党组织的结构与设置,提高党的建设和班组建设质量,确保党组织在国有企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2.建强基本队伍,优化完善基本队伍建设机制
持续优化完善基本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党员三支队伍建设,将干部、人才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到支部,在基层班站所开展“双培养一输送”,推行“党政一肩挑”;二是全面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向基层倾斜,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青年职工和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
3.完善基本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制度优化
深化基层党建标准规范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的具体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党建责任制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中央企业党建信息化系统进一步迭代升级,深化党建品牌建设和智慧建设。
(五)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
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不放松,深化“靠企吃企”专项整治、勇于自我革命、创新监督机制,坚定不移推动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1.深化“靠企吃企”专项整治,建立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中央企业以深化整治“靠企吃企”问题为抓手,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案促改,把深化整治发现的突出问题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2.坚持自我革命,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深入贯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纠“四风”树新风,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巡视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3.创新监督机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坚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一是做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完善工作台账,夯实政治监督的基础性工作;二是聚焦监督重点,分类施策,将重大事项和专项检查问题及时纳入监督内容,组织开展党建会精神落实情况“回头看”,时刻对标对表,纠正政治偏差,防范政治风险;三是建设内部协同高效监督体系,完善企业巡视全覆盖,打通上下联动格局,普遍建立内部“大监督”模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
九、下一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企业将牢记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总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总原则,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总要求,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坚决当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加快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积极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坚持不懈打造全面从严治党的示范地。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铸牢政治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看家本领、发扬斗争精神,踔厉奋发、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国资央企改革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国资央企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