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报告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航天科技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用系统思维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实施了一系列航天特色改革实践,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不仅实现了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在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获得A级,企业高质量发展更是迈出了新步伐、跃上了新台阶。
2022年,航天科技在宇航领域取得年度54战54捷的佳绩,国防装备圆满完成交付任务,产业发展与国际化经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航天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迈进;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净利润同比增长8.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0.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4.8%,圆满完成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和董事会下达的经营指标,并连续19年荣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
一、航天特色举措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要求,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航天科技面向党的二十大赋予航天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锚定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聚焦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航天特色举措高效保障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收官,为航天科技持续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一)牢牢把握改革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强根铸魂引领高质量改革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航天科技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落实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
一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的大学习大普及大落实,坚定扛起国企改革的政治担当。航天科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三年来,航天科技通过党组(党委)集中学习、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确保统一思想、学以致用、上下贯通、全面覆盖,增强了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的大讨论大宣讲大实践,坚决扛起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航天科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每年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论述摘编》版本,并建立台账,逐项对标对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得到落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航天科技提能升级大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决担当起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历史使命。
(二)系统健全改革工作机制,以高质量部署服务高质量改革要求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航天科技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服务国家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督查考核、宣传引导4个方面着手,建立了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实施、落实落地的工作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具有航天科技特色的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航天科技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聚焦使命担当和主责主业,结合中央改革要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系统构建了改革顶层架构,纵向上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8个领域相关改革任务,横向上构建“以战略管控为主的差异化管控模式调整,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优化升级,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市场化转型发展,以及适应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3+1”改革框架,共制定了35项改革任务和77项改革举措,系统、整体、协同地推进改革。
2.加强组织领导,有效建立推进改革三年行动的组织体系
航天科技党组和所属各单位党委把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将改革三年行动纳入航天科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范围,明确领导小组组长(航天科技党组书记、董事长)是落实航天科技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一责任人,总经理协助董事长推进改革工作,党组其他领导按照任务分工抓好有关改革工作,并对主抓的改革任务负领导责任,总部有关部门对承担的改革工作负具体责任。所属各单位均相应建立了推进改革三年行动的组织体系,做到了责任逐级压实、层层落实、上下贯通。三年来,航天科技定期召开全集团范围的改革推进会,及时督促改革进展,疏通改革“中梗阻”,同时召开28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审议80项重要改革议题,解决了诸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3.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改革在线督办系统和改革考核评估机制
航天科技将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作为硬指标,纳入对各级单位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组织总部和所属单位对标对表、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动态跟踪,以“军令状”标准严格落实工作台账,并建立了改革信息系统,动态管控改革进展。总部部门和各二级单位按月在线填报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对于临近截止时间尚未完成的改革任务系统自动预警。改革牵头部门定期通报各单位进展,对于进度相对滞后的单位,开展一对一提醒。2022年,为推进各级单位改革走深走实,航天科技印发了强化改革三年行动评估问效的通知,组织总部有关部门先后对各二级单位和部分重点三级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有力推进了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收官。
4.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改革谋发展、改革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航天科技通过系统开展改革宣传策划,深入挖掘成功的改革经验,大力宣传改革典型,弘扬改革精神,彰显改革成效。对内宣传方面,借助航天科技年度工作会、领导干部会、经营例会等平台,开展改革三年行动动员宣贯,进一步统一思想;在航天科技内网开辟改革专栏,及时发布各级单位改革动态,三年来共发布450余篇,成为内网最活跃的板块之一;编撰航天科技《改革三年行动简报》,通报各级改革进展,共享改革经验,已印发改革文章150余篇,成为改革工作展示、对标和交流的有效平台。对外宣传方面,加强改革案例总结和亮点提炼,航天科技领导曾多次在国务院国资委改革例会、人才工作会等重要会议介绍改革经验,多篇改革简报被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简报》选用,5项改革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改革攻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案例集》,《国资报告》《中国报道》《中国航天报》等多次专题宣传航天科技改革成效,营造出浓厚的改革氛围。
(三)大力抓好改革重点措施,以高质量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1.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航天科技党组和28户重要子企业党委全部制定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航天科技党组制定了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实施细则,明确党组(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组(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二是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各级公司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三是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有关权利,治理主体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依法落实董事会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业绩考核权、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和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权等职权,董事会的决策能力不断提高。四是完善航天科技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础。截至2022年底,航天科技累计制修订规章制度2.6万余件,各级现行有效的规章制度总数较2019年减少14.5%,制度更新率达到50.8%,已经形成了由基本制度、具体制度、操作制度构成的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三级规章制度体系框架,全面实现上下贯通,有效固化了改革成果。
2.增强改革定力,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是推动主业结构布局优化,明确归核聚焦、扶优扶强和协同发展的主业管理原则。研究制定航天科技主业管理办法,形成航天科技主业管理的总体思路、管理要求和工作方案。制定航天科技军、民品主业目录,完成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22家单位51项主业的核定。二是加强公司综合治理,狠抓低效业务清理退出。完善公司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出台航天科技参股公司管理办法;三年清理退出参股公司66户,圆满完成亏损公司治理目标;严格落实、系统开展影子公司清理、民企挂靠、设租寻租、利益输送等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完成法人单位全面梳理,建立法人单位数量和层级管控机制,将法人单位管理层级严格控制在5级以内,统筹各级法人的新增数量,做到法人户数增长与企业发展协调同步、总量平衡。四是全面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各单位深化市场化改革、轻装上阵奠定良好基础。
3.坚持系统观念,稳步提高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深入实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航天企业集团管理体系。制定8个领域、28项重点任务、239项标志性改革成果目标,积极选树对标管理提升行动标杆项目、单位。二是构建覆盖各领域、各层级的差异化管控模式,加速实现从“管理”向“管控”转变。以航天科技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和长远战略需要为基点,调整优化航天科技总部机构和职责,明确各级单位的定位职责,以及各级单位之间的管控界面;针对各级单位组织定位、发展阶段、主业业务、型号项目的不同特点,建立了以战略管控为主的差异化管控模式,各级单位间管控界面更加清晰。三是构建“三高”全面发展的精细化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了经营计划编制下达、监控督促、预警通报、改进落实的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航天科技构建了“三个三,两个六”的21项经营管控核心指标体系,按月开展全级次单位指标监测、分类评价、综合排序,及时发现问题并督导相关单位整改,及时有效防控经营风险,全面助力航天科技高质量实现年度主要经营发展目标。
4.完善顶层制度,有序推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
一是发布航天科技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加大商业一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对商业一类、二类企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助力聚焦资源打造核心上市公司,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入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二级专业公司整体上市。二是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稳妥实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持续提升利用上市平台筹措资金能力,为航天科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5.强化激励约束,不断优化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强化对经营层激励约束。在公司制企业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印发并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确保应建尽建范围内433家单位经理(营)层成员全部完成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强化对经理(营)层激励约束,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力。二是全面推行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形成与航天科技改革发展相适应、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劳动用工市场化机制。健全完善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各单位与员工合同签订率100%,新进员工实现100%公开招聘。三是大力推进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有效激发企业员工活力动力。突出在增量价值创造中分享收益的导向,持续完善业绩考核和激励水平双对标机制,提升科技人才激励占比。
6.突出示范引领,重点推动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一是有序推进“双百行动”,树立央企与民企践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改革表率典范。以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改革,大力推进企业主业转型升级,在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双百行动”专项考核中,4户企业均获评优秀企业。二是持续扩围“科改示范行动”,激发改革发展新动能。在科技激励方面积极探索,聚力攻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骨干人员实施岗位分红激励,选树“科改示范行动”典型案例。
7.强化政治意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印发《航天科技党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若干举措》,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加强政治保障等五个方面出台26条具体举措。二是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党建工作责任书签订全覆盖、党组织书记述职全覆盖、党建工作满意度测评全覆盖。深入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和输送青年政治骨干。三是驰而不息抓好管党治党工作。持续推进中央巡视整改、审计整改、内部巡视巡察整改;扎实开展“四个专项”整治和军工重大项目治理;持之以恒强化作风建设;开展内部巡视、推进基层巡察,实现上下联动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支持纪检监察组开展政治监督,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航天科技改革成效持续显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航天特质的重要成就。航天科技实现从“保成功、保交付、保增长”向“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转型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实现“两个一流”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全面适应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和航天装备现代化的新要求
科研生产是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航天科技瞄准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目标,围绕航天科研生产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流程优化和管理模式调整,全寿命周期的型号科研生产能力得到系统加强,已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现代航天科技工业体系。
一是强化项目综合统筹管理,提升计划完成率。加强市场需求研判分析,提前补充配置资源,强化全要素、全流程、全寿命的综合策划协调,提高任务和资源的匹配性与均衡性。建立月度例会、季度盘点、半年总结的综合协调机制,强化计划执行的实时监督、刚性考核和闭环管理。2022年,航天科技通过管理要素闭合、资源领域内统筹、管理专业化整合、科研生产能力压力测试等创新实践,识别并解决了影响任务完成的关键短线瓶颈问题,综合计划按时完成率提升至99%以上。
二是优化研制批产管理模式,提升交付能力。全面实行宇航型号发射场质量确认制,建立专业化的测试发射队伍,取消近80次50人以上规模的环节质量评审会,有效压缩了发射周期和参试人员数量。大力推进了型号产品的集成化、产品化、通用化,实现型号研制模式由型号驱动向型号与产品双驱动转型。有序开展重点产品统型,多类通用产品实现规模化批产,产品型谱化率达80%以上,新立项型号产品化率达85%以上。强化设计与工艺协同,建立产品智能制造体系,多型号并行研制、批产、高密度发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年出厂35发长征系列火箭和40颗以上大中型空间飞行器的研制能力。
三是强化精益质量管理,控制风险。发布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战略、组织、项目、产品、数据五层构架和覆盖三级法人的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月度航天质量工作例会制度,推动过程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形成常态化抓质量工作的新机制。实施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首飞重大型号的独立评估、关键产品薄弱环节治理、航天器单点复查等专项工作,确保重大任务圆满成功。加强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的供应商管理,构建航天型号供应商风险辨识与分析模型,航天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国产化率大幅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壮、安全、高效。
近年来,航天科技承担的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一大批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成功研制交付,国家安全战略基石更加牢固。2022年,航天科技保持高密度发射态势,全年实施54箭、157星(船、器)发射任务。长征系列火箭每百次发射周期缩短到33个月,年发射48次稳居世界前列,连续发射成功次数屡次打破历史纪录,安全性、可靠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飞行,使我国具备了发射深空探测器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航天产业链在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管理全链条上整体能力的跃升。我国首型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火箭成功首飞,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海上成功首飞,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创造我国航天“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之际,航天科技先后成功实施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6次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中国空间站在轨完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正式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二)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持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落地
科技创新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驱动力量。通过改革,航天科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航天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取得重要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更为凸显。
一是系统谋划,构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航天科技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重型运载、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前沿领域,研究部署未来15~20年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2022年挂牌的航天创新研究院,对航天科技从顶层谋划部署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二、三级单位聚焦主业核心专业,加强独立研发机构和专职研发队伍建设,专职研发人员已超过1万人。持续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已建成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和9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重点专业覆盖率达到100%。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建立76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41个国际研发中心,着力打造内外协同、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模式。
二是突出重点,完善创新管理机制。航天科技分类实施差异化的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将承担攻关任务、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科学研究任务的考核权重,对科技成果奖励进行考核加分,引导所属单位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授权改革项目管理机制,对系统级项目以目标为导向实施项目制管理,对基础、前沿领域研发项目以结果为导向实施课题制管理,在量子、人工智能、先进探测等领域进一步试点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管理模式,激发创新团队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示范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航天科技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为基础,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和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已申请专利超过7.6万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8项、银奖6项。发起设立和主导管理11只产业投资基金,并创新性开展知识产权协议投资,有力支撑了航天科技创新。设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20年以来开展22个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已促成航天科技成果在10余个省市落地,累计实现收益超过5亿元。2022年,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技术保障单位,成功实施了包括地面舞台、火炬、冰立方、指挥监控、通信系统等在内的11个关键项目,展现了航天力量,呈现了航天精彩,“航天负责成功”广受赞誉。
近年来,航天科技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成功,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完成2万米高空飞行,直径3.5米/500吨级整体式固体发动机、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型发动机试车圆满成功,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部分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发展到领跑,在相关领域位于世界前列。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羲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卫星部组件实现100%国产化,做到了自主可控,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2022年,航天科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共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9项;“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羲和号”探日取得系列新成果;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陆续发布;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三)人才管理机制扎实筑牢航天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队伍是航天强国建设的力量源泉。航天科技坚持“人才高度就是事业高度”理念,超前谋划人才布局,着眼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人才激励,走出了一条自主培养高端科技人才的特色道路。
一是强化重大工程历练人才。航天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有计划地安排科技骨干跨专业、多岗位锻炼,帮助科技人才提升系统思维和复杂系统掌控能力。注重选拔专业造诣深厚、善于把握型号规律和技术进步的将才担纲重大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让他们经历大工程、大项目磨砺,目前有600名科技骨干走上型号“两总”岗位。坚持让青年人才打头阵当先锋,让他们在创新思维最活跃、创造精力最旺盛时期,有更多的机会干大事、攻难关,及时将善打硬仗、战绩突出的青年人才推举为型号“两总”。
二是注重系统施策成就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定期发布涵盖13个技术领域、44个核心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指南,设立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和重点技术领域高水平博士生引进专项基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有效提升引进科技人才质量。针对型号设计、预先研究、工艺等队伍特点,分别设计了由主管师、正副主任师、正副总师多个层次构成的职业发展路径;以13类44个航天主体专业为基础,形成由院士、国家级专家、集团级专家构成的科技专家梯队。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激励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创新领军人才培育等6个专项人才计划,每年拿出近6000万元在科研经费配套、创新团队组建、科研助手配备、子女入学与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薪酬分配向科技骨干倾斜,大力实施股权、分红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型号“两总”和研发领军人才年收入超过同级行政正职水平。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设立航天系列荣誉奖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人才,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休假疗养“五优先”。
近年来,航天科技以杨孟飞、祝学军、朱广生、杨宏、李德天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范瑞祥、辛万青、张柏楠、李劲东等一批科技专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等被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称号,形成了以36名两院院士、186名国家级专家、600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院士总数和近年当选人数均居央企首位。航天人在新时代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培育形成了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断砥砺广大科技人才航天报国的初心和建设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
2022年,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大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29人入选国家级专家,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个团队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7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7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人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航空航天月桂奖。
三、国企改革经验总结促进高质量落实新使命新任务
改革三年,航天科技始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把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行动方案确定的8个领域、2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航天科技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使命任务,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改革全面深化。2022年,航天科技在系统总结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案例和经验成效的基础上,以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从差异化精准管控、航天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等四个方面,研究制定了指引未来三年改革方向的《新时代改革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果,为航天科技乘势而上实施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夯基筑本,聚势谋远。三年以来,航天科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用非凡的成就刷新航天事业的历史,不断用更多的创新突破续写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航天科技将持续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安排,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始终牢记在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履行新时代强军使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的使命责任,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新时代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