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皇帝请我做权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上门探病

看到如狼似虎的两人,杨愔转头就想跑,可惜两方人马距离实在太近,杨愔的脚跟都还没抬起来,就被那两人给抓了个正着。

来人正是崔季舒、祖珽,一左一右,分工明确。

可就算是把杨愔给夹持在中间了!

这都是什么情况?!

这是赔罪?

还是挟持?

看他们两个这可怜巴巴的样子,杨愔不得不怀疑,他们两个是天还没亮就已经杵在杨府门口了。

被他们这么一吓,杨尚书那进宫面见高洋的念头也只能暂且放下,等到他们两个平复了情绪,这才说道:“二位有什么话,为什么不去通报一声,进府一叙?”

“何必一直在这里等候?这些奴婢也是,也太懒惰了,竟然也不知道主动去通报一声!”

既然是他们两个人来了,杨愔也就大致悟出了他们要干什么事,这个时候,辰时已过,这街上来来往往人群渐多,他们两个在这里大声嚷嚷,要是被有心之人听去,所谓的保密任务,不就功亏一篑了吗?

杨尚书一边听着他两罗唣,一边把他们往府里带,想让他们进前堂喝盏茶吧,他们两个还不肯赏脸,就喜欢站着,杨愔也就只能由着他们。

杨尚书佯装发怒,祖珽还挺受用的。

却拉着崔季舒,叹道:“杨尚书,我们两个哪有脸面登你的门,我们今天来,就是为了赶早给你赔罪的!”

“昨夜从东陌堂出来,我心中惶惧,就去到叔正兄府上暂住,我二人秉烛夜谈,思来想去,昨夜的举动,实在是对不起杨尚书。”

“昨夜若不是你舍命相救,在大都督到来之前,我二人早已命丧那狂徒兰京之手了!”

不愧是文化人呐。

能够把心虚胆怯说的如此清新脱俗。

祖珽感激涕零的样子,让杨愔再次感叹,不愧是我!

这些话是可以在开阔地高谈阔论的吗?幸亏我早早的将他们带了进来。

“是啊,多亏了遵彦,要不是他,我们两个不是要被兰京杀了,就是要被大都督处死。”

“绝无生路!”

崔季舒也是心有戚戚,虽然他怕死,杨愔还执意要把他拉回东陌堂,这也算是害了他。

可正是因为他怕死,事毕之后,再回想以前,这才想到他们当时的处境有多么的凶险。

崔季舒掂量着高洋的成色,突然背后涌起一阵寒凉,这当弟弟的可比那个当哥哥的凶悍的多。

要是把内心的恐惧全都表露在高洋的面前,就算是不死,以后也必然没有好果子吃。

关键时刻,杨遵彦挺身而出,可算是把局面给补救了回来。

两兄弟一合计,杨遵彦不只是理政的一把好手,竟然还颇有胆识,现在局势这么乱,要想保全自身,当然要抱紧杨遵彦的这条大粗腿了。

“二位过誉了,我不过是为大家着想,谋求最好的局面罢了,既然你们来了,那就随我一道去探病吧!”

事情总是要一件一件的来办,既然有他们两个在这里,进宫就是不切实际的了。

杨愔立刻改换了策略,招呼过来一个小厮,前去备车。

“所以,你是要去孝义里?”

杨愔摇头:“不,先去恩义里。”

崔季舒抽了口气,威吓道:“那可不成!”

“王师罗伤的重,听说一直都在宫里呢!现下,人有没有救过来,可还说不定呢!”

古代的街巷,其命名也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规则,按,有些街巷,是依着自己的特点命名。

比如,这一条街遍植柳树,那么,这一条街,便称之为是柳巷。那一条街种满了枣树,那么,那条街就被称之为是枣巷。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命名方式,便是用那些朝廷推崇的美好品德作为命名的依据。

恩义里是邺城内鲜卑将领聚居之地,邺城虽然文臣世家多,可也并不是没有鲜卑人的。

探病本也在杨愔的日程计划之中,按照伤情的轻重,那也应该是先去看一眼王师罗。

可看崔季舒的意思,王师罗恐怕是看不成了,昨夜崔季舒一直忙着处理伤员,伤员们的情况,他确实最了解。

“那就去孝义里吧!”

几人相携坐上马车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相比晋阳那种军事氛围浓厚的要塞型城池,邺城就要繁华热闹的多。

伴随着乡民们都开始活动,沿街叫卖的小贩,还有那些坐商也全都忙碌了起来。

邺城货品供应齐全,各式各样,完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但相比较而言,与南方诸如建康之类的大城市相比还是要逊色不少。

这和北方军镇重军事,轻商业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在南北朝这个混沌乱世,也说不好是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加高端,从后世考证的角度来看,逮于隋朝以前,北方都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货币商业体系。

不只是货币的发行量极低,根本不可能满足发达商业的需要,就连真正做买卖的人也少的可怜。

但此一时,彼一时。

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抢地盘,才是主旋律。至于商业,毫无疑问,是可以为打仗提供经济支持的。

可那只是一个方面,打仗更多的就是依靠两样东西,一个呢,是人,另一个,就是粮食。

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之下,很多人,尤其是普通的黔首百姓,他们的目光都没有那样的高远。

他们甚至对赚钱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眼前,只是今天的一日三餐。

只要可以填饱肚皮,其他的就全都不计较,而北朝一直以来奉行的也就是这样以征粮、打仗为主体的政策。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受限,就是应有之义。

邺城达官贵人们的聚居区比较集中,马车轧轧,很快,孝义里就到了,而在这里居住的,正是杨愔新近拉拢的朋友,陈元康。

昨夜一场骚乱过后,杨愔记得,陈元康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很显然,高洋对他是另有安排。

若是能从陈元康的嘴里打探到些什么消息,自然是最好的,但也需要小心谨慎。

在高家的屋檐下,友谊的小船可以说是很不稳当,说翻就翻。虽然昨夜正是杨愔分离相救,才把陈元康拖出死境。

但人的思想就是很奇怪的,一旦逃过了死亡的厄运,自私自利的情绪就会重新占据制高点。

窥探陈元康的情绪变化,也是杨愔主动来探病的一大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