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缘由、初心和发心
我一直有写书的想法,但是迟迟没有落笔,其中既有时间、精力不允许的原因,也有对自身底蕴不足、文笔欠佳的担忧。近年来,我尝试将知识付费与市场推广结合起来,并将短视频、直播作为主要市场宣传途径。在直播中,我结识了更多的项目管理同人,思想碰撞常有,观点交流频频。在与大家的交流过程中,我不断梳理、验证和修订自己的想法。我以场景技能为主题,在视频号“PMO实践”“PM徐俊峰”上陆续开播,受到大家的欢迎、支持和好评。大家对我所阐述的项目经理角色定位、工作策略、心得体会深有同感,觉得难得有人能将项目管理中的人与事讲透彻、说明白,让他们少踩坑、少走弯路,关键是他们听得懂、用得上。但是因为短视频和直播方式偏重传播、互动,缺少文字的体系性和穿透力,大家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就鼓励我把所讲的内容整理成书。机缘巧合下,我有幸遇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淑丽编辑,她看到我的直播和短视频后,从专业人士的角度鼓励我将直播中所述的思想、理念和观点整理成书。在她的鼓励下,我下定决心写一本书,这便是本书的缘起。
为什么要写场景技能?因为当前项目管理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以西方文化和逻辑为背景,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管理是实践科学,对于在中国从事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PMO,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去运用西方项目管理思想和工具,需要完成实践上的中国化、本地化。我年轻时对清末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以为然,以为这是洋务派的守旧,但是经过多年在项目管理领域的摸爬滚打,现在我深觉这才是老练、成熟的主张。我住在合肥,亲身经历了这座被称为“最牛风投”的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从原来默默无闻的“三个五”大县城发展成汇聚“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集群的湖畔名城和创新高地。合肥的发展是中国近20年蓬勃发展的缩影。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珍惜盛世的机遇,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践行中国梦。对我个人来说,就是扎实地走在项目管理实践和探索这条路上,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从事项目管理的同人提供微不足道的借鉴和参考,这便是本人的初心。
对于本书,我力求写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因此采用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借鉴电影的手法。每部电影都有叙事视角、故事结构、桥段或情节。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场景就像电影中的桥段,项目管理场景切换如同电影转场,因此我以场景为桥段,在场景中谈项目经理对项目事务的应对和处理,即场景技能的训练和应用。另外,在每个场景中,我都以场景案例开篇,用故事将大家快速带入相应项目场景,使大家作为故事中的角色来经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说是故事,但妙在真实,因为这些故事都是项目实践的现实投影,其中蕴含着思想、策略和工具。本书虽然按照事情的发展脉络来搭建结构,却以角色的视角展开,尽可能地深入浅出,就是为了让大家愿意读下去,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果能引发大家哪怕一丝的感触、思考和触类旁通,我觉得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我是项目经理出身,前后深耕项目管理领域十余年,“踩坑”无数次。随着经验的积累,交的“学费”足够多,我逐渐学会了“避坑”,进而“识坑”并成功“跳坑”。项目经理的开心、喜悦、高兴、委屈、苦闷、焦虑,凡此种种,我都亲身经历过,个中艰辛唯有亲历,才能解其中味。我对项目管理不仅有“理性认识”,还有“感性认知”,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吃亏、碰壁、走弯路等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我从业多年的宝贵财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项目经理成长的心路历程。项目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人—事—场”,在本书中,事和人的要素平分秋色,并在鲜活场景中融合在一起。
我的发心就是要写更懂中国项目经理的书,既接纳西方管理科学,又切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砥砺前行的项目经理提供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当然,本人能力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或观点偏颇之处,敬请读者海涵。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有任何建议、想法、意见,欢迎交流和指正。
徐俊峰
2024年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