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明中治乱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景帝朱祁钰在位,于谦等贤臣辅佐,致力于恢复国力。政治上,整顿吏治,惩处土木堡之变中临阵脱逃、贪污腐败的官员,选拔能吏,官场风气渐正。那些在危难时刻弃城而逃的将领、大发国难财的贪官纷纷被问罪,或斩首、或流放,朝堂为之一清,各级官员勤勉政务,不敢懈怠。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垦荒,修复水利,农业生产恢复,百姓生活安稳。田间再现繁忙劳作景象,荒地开垦,水利设施修缮后灌溉顺畅,粮食丰收,仓廪充实,百姓脸上渐有笑容。军事上,加强边防,增设卫所,训练新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北疆防御稳固。沿边修筑堡垒、烽火台,日夜守望,新军操练声此起彼伏,精锐之师逐渐成型,让瓦剌不敢轻易来犯。
英宗朱祁镇被也先放回后,被景帝囚禁南宫,待遇凄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野心家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于谦等忠臣遭冤杀,石亨、徐有贞等小人得势,朝堂再次陷入混乱。石亨恃宠而骄,大肆提拔亲信,干预朝政;徐有贞妄图揽权,排除异己,朝堂乌烟瘴气,忠良之士或隐退或遭迫害,国事日非。
英宗复位后,深感愧疚,临终前遗命废除殉葬制度,为后世称道。宪宗朱见深即位,初期为于谦平反,恢复名誉,稍安人心;但他宠爱万贵妃,万贵妃年长且善妒,后宫争斗激烈,宪宗受其影响,任用奸佞,汪直等宦官专权,设西厂,特务横行,朝堂不安,政治腐败。西厂缇骑四出,随意抓人,屈打成招,冤案频发,大臣们人人自危,朝堂秩序大乱,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孝宗朱佑樘即位后,一扫宪宗朝阴霾,力行改革,史称“弘治中兴”。政治上,重用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勤于政务,每日早朝必到,与大臣商议国事,君臣关系融洽。孝宗虚心纳谏,大臣们直言敢谏,朝堂上时常碰撞出智慧火花,共同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整顿吏治,考核官员严格,惩处贪污,官场清明;废除苛法,减轻刑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上,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消除水患,保障农业生产;减轻田赋,鼓励垦荒,粮食产量增加,仓廪充实;支持手工业发展,江南丝绸、瓷器精美,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黄河水患得到治理,河道畅通,沿岸农田受益,粮食丰收;苏杭等地手工业蓬勃发展,丝绸畅销海外,瓷器精美绝伦,国内外贸易频繁,城市繁华热闹,百姓富足。
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年少贪玩,建豹房,养猛兽、美女,荒淫无度;宠信刘瑾等宦官,刘瑾权势滔天,时称“立地皇帝”,操控朝政,排除异己,卖官鬄爵,财政亏空,百姓生活困苦,多地爆发农民起义,明朝统治岌岌可危。刘瑾党羽遍布朝堂,官员升迁、任免皆取决于他的喜怒,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烽火连天,大明江山摇摇欲坠。
世宗朱厚熜即位,即嘉靖帝。初期锐意改革,打击旧臣,重用张璁、桂萼等,推行“大礼议”,尊崇生父,强化皇权;整顿吏治,清理勋戚庄田,减轻百姓负担;但后期迷信道教,宠信严嵩父子,严嵩专权二十年,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边防松弛,倭寇肆虐沿海,“南倭北虏”问题严重,明朝陷入内忧外患困境。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边防军饷被克扣,军队战斗力下降,倭寇横行沿海,烧杀抢掠;北方蒙古频繁侵扰,百姓苦不堪言,大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穆宗朱载坖即位后,重用高拱、张居正等大臣,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贡互市,结束多年战乱,北疆安宁;开放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海贸易,史称“隆庆开关”,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经济发展,为万历中兴奠定基础。蒙古与明朝互通有无,边境贸易繁荣,百姓生活安稳;海面上商船往来频繁,瓷器、丝绸、茶叶等远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充实国库,国家呈现复兴之象。
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幼,张居正任首辅,主持政务。张居正厉行改革,推行考成法,考核官员政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等合并为一,折银征收,简化税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边防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边防,抵御外敌,明朝出现中兴之象。张居正雷厉风行,各级官员在考成法约束下勤勉尽责,政务处理高效;一条鞭法实施后,百姓缴税便利,商品经济活跃;戚继光镇守蓟州,李成梁威震辽东,边疆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但张居正死后,神宗抄家清算,改革中断,此后神宗长期怠政,三十年不上朝,官员缺额不补,政府运转失灵;又因立太子之事,引发“争储”风波,朝堂党争激烈,东林党与浙党、齐党等相互攻伐,消耗国力;后金崛起,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后金步步紧逼,明朝内忧外患加剧,走向衰落。朝堂之上党争不断,政令不通,边疆战事吃紧,明朝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挣扎,辉煌渐远,往昔盛世只剩后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