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经营解决的是量、本、利的问题,管理解决的是责、权、利的问题。
1.营销和服务
一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有营销和服务这两项业务。营销解决的是流量,即客户量的问题。服务解决的是客户满意度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二者的逻辑是先有客户,再有服务;没有客户,也就没有服务。
有人说,企业的服务好,不就有客户了吗?其实这涉及两种思维。
第一种思维,企业开发客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
第二种思维,企业做好服务,是为了让更多的客户走进来。
如果没有客户,你为谁提供服务?如果你的服务好,不就有客户了吗?这种就是通过服务做营销。
管理为经营服务,经营是解决利润的问题,管理解决的是成熟度的问题,也叫发展的问题。经营利润叫硬实力,经营服务叫软实力。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企业更多强调的是硬实力。最近几年,大家发现,企业只有硬实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软实力。比如,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这些都是企业的软实力。
2.管理为经营服务
有人会问,经营和管理哪个更重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思考:
第一,企业挣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
第二,企业做好管理是为了实现更高的利润。
管理为经营服务。经营一般由老板负责,准确地说是由决策者负责。管理主要由所有执行层负责。
现在有一些人对管理的理解存在偏颇。管理有两个层面:一是自我管理,二是代理。
管理的第一要素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凡是自我管理做得好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高。要让别人做好,自己先管好自己。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很难管好别人,别人也不会接受你的管理。
自我管理管什么?
第一,管好自己的行为。
第二,管好自己的情绪。
第三,管好自己的梦想。
第四,管好自己的时间和效率。
代理则是让别人来完成某件事情,通过流程、标准、机制让别人完成目标。
3.岗位回归
我曾经到访过多家公司,发现一些公司的基层员工一有时间就凑到一起讨论公司的战略规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老板没有做到岗位回归,老板一个人的错位,导致全员错位。
很多老板做完经营决策,担心高层无法解决,就去做应该由高层负责的工作;高层的工作被老板做了,他们就去完成中层的工作;中层的工作被高层完成了,他们就去完成基层的工作;基层的工作被中层做完了,他们无事可做,就开始替老板操心了。
所以,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做到岗位回归。
岗位回归是指人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一旦出现岗位偏差,要尽快做到岗位回归。
我发现我们公司凡是总经理所带团队业绩比较好的,通常总经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凡是业绩起伏不定,或者业绩一直没有提升的,他们通常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些总经理拿着总经理的收入,但是干的是别人的工作,甚至业务员的工作,就是没有做到岗位回归。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做到岗位回归。老板首先要做到岗位回归,老板一旦回到自己的岗位上,高层、中层、基层也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岗位了,大家就可以各司其职。
4.经营对外,管理对内
我们的第一家分公司开在广州,第二家分公司开在北京。北京分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叫韩月。在开北京分公司之前,韩月是总经理候选人之一。公司董事长贾长松老师和她有过一次沟通。贾老师问:“我们准备在北京开分公司,你愿意做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吗?”韩月斩钉截铁地回答:“愿意。”
韩月当时才20岁出头,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当总经理,也不知道如何组建团队,更不知道如何管理公司。贾老师这样问她:“你觉得哪家公司业务开展得好?”韩月回答:“广州分公司不错。”贾老师就建议她到广州分公司学习。
经营往往是对外的多,管理往往是对内的多。老板要经常往外走,要学习其他企业的经营模式,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老板要学会离场管理,遥控指挥,不能故步自封,自我封闭。
经营要做好离场管理,管理要做好现场管理。在一些民营企业中,老板对内要做好现场管理,带兵打仗,不能脱离岗位。所以经营对外,管理对内。
5.经营指导管理
什么叫经营指导管理?
一家企业在会议上讨论企业目标。
老板说:“我们企业在行业中面临四座大山——人力、财力、物力、能力,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是无法和其他企业竞争的。我们能活下来,挣口饭钱就行了。”一个高管这样劝解:“老板,人要有梦想,不就是四座大山吗?我们翻过去不就行了吗?”但老板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要的是企业能活下去。
另一个高管说:“尽管我们面前有四座大山,但是一旦有机会,就要翻越它们。”而一个沉默良久的高管却十分赞同老板的话,他说:“老板,人人都要有自知之明,我们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经营指导管理,不是说你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而是说经营需要你怎么做你才能去怎么做。比如,有一家公司想上市,但是不具备上市的条件。怎么办?企业就要创造上市的条件。
当经营能力强,管理能力也很强时,就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时期;当经营能力弱、管理能力强,或者经营能力强、管理能力弱时,企业就容易出问题。企业老板只看到当下,忽视了未来,其他人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甚至另谋出路,因为他们在目前的企业中是看不到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