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一方面,在于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为研究对象,考察、梳理声音在这一阶段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为基础,讨论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
首先,打破诗学论争或者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研究模式,而是立足于诗歌文本,通过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文本中的声音,将传统与现代勾连起来。20世纪的汉语新诗,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从白话诗的尝试阶段逐渐开始成长起来的。汉语新诗的现代,既指向本土化的传统连续性,又面向当下社会生活的实际形态。探讨汉语新诗的声音,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就是将声音与整个新诗现代化进程的语境结合起来,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判断声音是否存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回到诗歌文本,无疑是连接二者关系的重要枢纽。
其次,西方学者关于诗歌的声音研究相对成熟,其中包括声音表现形式的研究[44]、声音与意义的研究[45]、口头声音研究[46]以及个案研究[47]等诸多方面,但国内系统的研究还略显匮乏。本研究跳脱出目前国内学界倾向于个案研究的局限,从声音的表现形式,声音的主题类型、声音的意象显现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等多维度切入,在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中声音的特征时,也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再次,巴赫金说过:“对于诗歌来说,音和意义整个地结合”[48],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中的声音,经常会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将声音从意义中割裂出来,进行语言学上的解析;另一种则是过分地强调附加于声音之上的意义,而忽略了声音的独立价值。声音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意义密切相关。但目前声音与意义的研究尚属空缺,韦勒克、沃伦早在《文学理论》中就特别指出:“‘声音与意义’这样的总的语言学的问题,还有在文学作品中它的应用于结构之类的问题。特别是后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49]直到21世纪,刘方喜仍然提道:“对有关围绕声韵问题的分析基本上还只处在‘形式’层,还没有提升到形式的‘功能’层,即声韵形式在诗歌的意义表达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还没有进入他们的理论视野。”[50]因此,本书试图打破声音与意义的二元对立关系,从二者的结合体中着手研究。
最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内部的发展状况极为复杂。一方面通过细读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汉语新诗,在展现声音的丰富多样性时,也为汉语新诗的文本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另一方面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中声音的突破和尴尬处境,将汉语新诗的声音推向动态化、系统化的研究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只能落实和呈现在具体的诗歌文本中,然而,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诗歌文本又数不胜数,本书并不能一一解析。但首先笔者前期的研究成果中已经重点讨论了包括顾城、杨炼、多多、海子、西川、翟永明、张枣、臧棣、陈东东、蓝蓝等重要作家作品,同时也尝试打捞部分被埋没的诗歌作品,并尽量观照当下最新的诗歌创作动态。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做一总体性的概说和评介,并不是本书的动机所在,唯希求至少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对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通过举一反三而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