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声音美学与当代诗歌实践

杨扬

声音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中国诗歌的核心问题。自古到今,论述不断。《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音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问题,进入了诗学领域。而《礼记·乐记》中也有“声诗”的概念,将那些歌诗归入声诗范畴,以与那些不歌的文字作对照。中国传统诗歌,强调诗、乐、舞同源,在音律层面,对诗歌中的声音,给予极为系统而细密的探讨。“五四”之后,古典诗被白话诗所替代,创作实践中,人们强调诗体的自由解放,但在理论上,主张戴着镣铐跳舞的现代格律论,还是占据强势地位。从闻一多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他在论著中,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节奏、声韵以及声律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希望现代诗论对此能有所吸取和参考。

当代诗歌对于声音问题的关注,或许是“朦胧诗”之后,在诗歌美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维度。一般而言,“朦胧诗”的美学探讨,是与诗歌意象的确立,密切相连。我们会记得“纪念碑”“广场”“黑眼睛”“双桅船”之类奇特的意象,以及附加在这些意象上意义复杂的内涵。理论上对于意象问题的探讨,也是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至于“朦胧诗”中的声音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给予特别的观照。像舒婷的诗歌中,那回环往复的吟唱,常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一种抒情手段,而不是声音问题。只有在“朦胧诗”之后,在理论上人们才觉得需要有一些新的审美维度的开拓,于是,声音问题浮出水面。

翟月琴博士专注于当代诗歌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她从一些当代诗歌的评论入手,阐发诗歌的义理。与当代小说研究相比,当代诗歌评论显然要冷僻得多。但翟月琴对当代汉诗怀有浓厚的兴趣。她频频参与各种诗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采访诗人,甚至远渡重洋,到北美与一些汉诗研究者和诗人们交流,成果发表在《今天》《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这样的经历和多年的研究积累,使得她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及研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形成了她自己对当代汉诗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她的研究有个性、有特点。譬如对当代诗歌的断代问题,她是将“朦胧诗”归入“文化大革命”阶段,而将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创作,命名为“朦胧诗之后”。这与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当代文学史断代法,有点区别。她的理由是,像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代表人物的成名之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完成的,而新起的一批诗人以及新的诗歌美学探讨,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还有,对声音的界定和命名,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当代诗歌将声音作为一个美学突破口,显示了与崇高、政治话语等诗歌美学的分离,是“后朦胧诗”以来,汉诗写作以及理论探索孜孜以求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与世俗生活对话的情怀。还有关于当代诗歌声音类型的分类问题,她也有非常个性化的意见。很有可能,一些诗歌评论家和研究者对她的充满个性的研究,持不同意见,但面对她这样充满朝气的研究,不得不说,这是有意义的理论探索,至少在一些年轻的博士群体中,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专注于新诗研究。

现在,翟月琴的研究专著要出版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也希望她接下来正在写作的论著,更精彩、更完美。

是为序。

2015年元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