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奚密

我们乐见近年来的现代汉诗研究,不论在华文学术界还是国际汉学界,都呈现出日益多元的议题和日益开阔的视野。诸如诗作为现代文化生产的一个形式,诗和视觉艺术之间的参照,现代和古典的交集等研究,都能另辟蹊径,推陈出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新世代学者通常对文学理论和方法具有高度的自觉,得以有效地结合文本细读和多重相关脉络,从文学史的演变到政治、思想、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的相互纠结。

翟月琴博士的专书正是新世代现代汉诗研究的丰硕成果之一。她首先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掀起风起云涌的“声音实验”,赋予一个古老而且看似简单的概念以多层次的结构性意义,阐释“声音”如何有机性地和意象、主题、形式、心理思维等共同建构一首诗。不仅于此,本书跨越当代中国30余年,有系统地彰显了现代汉诗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其审视的诗作范围广博,掌握的历史脉络丰富,缓缓道来,在在表现出高度的学养和创意。

2012—2013年翟月琴博士在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我们之间的交流从那一年开始,迄今未曾中断。对她求知的认真,治学的严谨,工作的勤奋,为人的谦和,我都深有体会。现在她的第一本专书出版,真是可喜可贺。

置身于今天强势的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从事现代汉诗的研究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多年来,我在课堂内外和学生互动,在演讲与诗歌节时和观众互动,更透过文论和译诗和读者互动。我一直感到“吾道不孤”。诗重要,不仅因为它在塑造语言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更因为诗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想象力,扩大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想象力是艺术的根本,这点显而易见;其实它也是道德法律、社会规范的源头——换言之,人类对自身想要活在什么样的世界的想象:不论是仁义礼智,还是民主自由平等。

谨以此与翟月琴博士、同侪、读者共勉之。

2015年元月于加州戴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