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物联网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及主要政策

1.4.1 国家信息化的概念及其要素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势不可挡。1991年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这种发展的需求,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信息化是基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的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进程。

1993年美国政府率先提出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明确提出用信息技术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俗称:“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其对信息化的理解;欧洲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岛”,我国称其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以“四金工程”为代表启动实施。

我们认为信息化的定义(含义)是: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漫长过程;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在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下,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信息化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向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拓展和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

根据上述理解,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六要素:

(1)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的基础;

(2)信息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

(3)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4)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主导目标需求和效益;

(5)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以人为本;

(6)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信息化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环境与根本保障。

这六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信息化的完整体系。

1.4.2 信息化的指导方针

1.抓应用、促发展,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了振兴计算机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力推广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其办公室由电子部派专人组成。为突出计算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从1983—1988年,两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两部(电子部、机械部)、一办(国务院电子办)成立了计算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联合推广办公室,由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牵头,以计算机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抓的是用微机改造机床,抓机电一体化;第二步重点是推广计算机辅助工程CAD/CAM/CIMS应用,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直到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主抓全国12个重点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银行、铁路、电力、冶金、邮电、民航、航天、公安、财税、石化以及轻工、建材、纺织等应用),专门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倍增计划”贴息贷款,支持上述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进,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当时拟定的指导方针是“抓应用、促发展”和“坚持产(计算机信息产业)用(各大行业部门用户)结合”。

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实现两个转移的任务:第一,把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把电子信息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放在首位;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并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发展的重要领域。

“七五”期间,我国重点抓了十二项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管理系统、天气预报信息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监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信息系统、军事指挥系统,并设立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支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993年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电子办并入电子工业部,中编委授命为“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定编20人,定职责七项(上文已介绍)。该办公室挂在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它为中国信息化的启动,先后完成了我国“四金”工程启动实施建议及框架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79年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成立,确立了“抓应用、促发展”的产业发展总方针,提出了战略任务的两个转移,从大力推广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始,到1993年“四金工程”启动止,这14年可以说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渗透、在实践中产生明显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阶段。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1993—1997年是我国信息化的启动阶段,根据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推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总结为“政府引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以人为本,重在应用;创新改革,竞争开放”。从当时金卡工程启动历程,形成了信息化的24字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共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最初的重点是行业信息化(金融、财税、商贸)、区域信息化(如:金卡工程首批12个试点省市)、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以及企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先行、产用结合、重视信息安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1.4.3 坚持产用结合,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

1993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搞建设,包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于“自力更生”;中国不可能花巨额外汇从国外买回一个信息化,只能立足于国内信息与通信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植根于民族产业的沃土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这一认识,我国从启动“四金”工程建设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例如,从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考虑,信息化“四金”工程承包商的选择及重大工程的装备政策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都拟定了相关规定和具体措施,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发布了相关文件,以指导信息化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是国家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必须优先、加快发展。”

1993年11月,电子工业部召开党组学习扩大会议,组织全体司局长,共同学习和研究如何完成国务院赋予电子工业部的两大职责:把电子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与支柱产业——加快现代电子信息创建;怎样落实“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认真组织实施“四金”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推动国家经济与社会服务的信息化。通过集中学习,最大范围地调动了业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和集中了草民智慧,形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统一认识,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向国务院呈报请示报告。

专栏六

请示报告节选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电子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决策必将加快电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步伐。

实践证明,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技术相结合、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就会创造新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产生“催化剂”、“加速器”和“倍增器”的重大作用,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程度,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整个社会生活面貌一新。为此许多国家把电子工业作为“先导工业”和“战略工业”,特别重视它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为此,应当充分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快电子工业的发展,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而言之,从经济发展战略上来看,我国不宜重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传统模式老路,而应当充分利用当代电子信息技术,走一条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把电子工业摆到与能源、交通等产业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宏观规划、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使之加快技术进步与发展,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

我国电子工业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产业体系,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电子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电子行业的第三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收入已开始成为电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我国通过典型试点,将电子信息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到冶金、建材、化工、电力、铁路、金融等经济部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节材以及先进的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倍增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党的十四大做出了振兴电子工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这对电子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目前看来,真正把电子工业建成支柱产业的条件和手段远未落实,表现为投资规模不够,不足以支持发展的目标。我们建议国家比照能源、交通、材料工业的投入给予支持,以国家意志进行推动,力争使电子工业到2000年达到以下目标: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建成一批国家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我国的社会信息平台;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为建材、电力、冶金、机械、煤炭等工业提供控制用计算机系列产品,大幅度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要把我国电子工业建成支柱产业,实现电子工业的振兴,必须贯彻产、用结合,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的方针。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极为关注,把电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赋予电子工业部生产、制造及推广、应用电子技术,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的职能。这就对电子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迫切,作为信息化支柱的电子工业必须以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基点,推进产用结合,才能在服务中加速自己的发展。我们拟定的发展战略重点是:以微电子为基础,以通信、计算机为主体,大力提高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电子系统装备的能力。

一要为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为金融、流通业的信息化,特别是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煤东运新铁道、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

二要高度重视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微电子工业。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是整个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石,没有中国自己的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工业,就没有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工业必须确立国家意志,增加投资强度,在政策上给予特别扶持。

三要协同有关省市和部、委及金融部门抓好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络工程、金融电子化工程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络工程。我们把这三个工程分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抓好“三金”工程对推进信息化、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又有明确服务方向和发展方向的大公司都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握住振兴中国电子产业的难得的机遇,把电子工业真正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