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日来天寒,正好“温经”。读《太极拳体用全书》第十八节“十字手”,末尾在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唯结十字手时,同时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则敌所向之力即自散失不整矣。”读至这句话时,揣摩良久,不觉叹道:若非来自实践,岂能写出如此词句!为什么?因为这里几无外在动作,就是一种内在劲力的贯穿!离开实践,你想也想不到!正叹赏之际,忽想起奚桂忠先生来。他自2000年起,在《太极》杂志上连载《杨式太极拳拳架与拳理的探讨》,被读者评为“太极拳十佳论文”之首,并于2005年结集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后来读者咨询不断,就改作《答拳友》。如今《杨式太极拳答问》又将结集付梓,托我帮他写个序,碌碌光阴,竟已耽搁了许多时日,甚是不安,于是赶紧放下“经书”,思考起奚桂忠先生的这本书来。
奚先生何以要请我为他的著作写序?自然事出有因。因为他的两本著作在结集出版之前,均在我主编的《太极》杂志上连载,我很熟悉其文内容。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奚先生义务为《太极》杂志贡献了那么多心血,互相帮助,乃人情之常;但不仅如此,我知道,奚文的读者不少,往编辑部打电话找他的人也很多,先生的《释疑》在两年间连续印刷出版5次(含台湾版),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众好之,必察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奚文呢?我曾向一位专家谈起过这个问题。答曰:他研究的课题对路,即适应了广大普通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需求。具体说来,所谓这种需求,就是在行功走架中,一举手,一投足,究竟该怎么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奚文研究的正是这个课题。他的研究,根据有三,一为师传;二为读经;三为实践。是关于杨式太极拳行功走架一般性的规律,或说是按照他的理解“理应如此”。那么他的研究成果是否就是绝对的真理?要知道,中国太极拳名师名家多的是,大家的见解往往相去甚远。问题是,并非所有普通爱好者都有缘一登名家之堂而受教,也并非所有的拳师都能无私奉献、倾囊相授,这样,奚文就可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和掌握杨式太极拳的学问,这不是很好吗?古人言:不得异人,必得异书。奚文绝非什么特异之书,但总可补上无名家指点之阙如,这恐怕当是奚文所应得的最低评价吧!况奚文功、理结合,读者完全可以由功而理,以为向上攀登之台阶。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向奚先生进一言:大作在功理上做到了“深入浅出”,似乎在行文上尚欠一点“繁入浅出”,不知所提妥否?念及此,转而又想起《十三势歌诀》上的一句话:“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看看奚文,的确做到了“势势存心揆用意”,对杨式太极拳的每着每势都在进行拆解,但“得来岂不费功夫”,何况得来以后还要形诸笔墨,述之成书!连大文豪苏东坡都慨叹道:“能使事物(所研究的对象)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口述)与手(写出)者乎?”所以我很佩服奚桂忠先生的研究精神和辛勤笔耕的孜孜以求。我觉得奚桂忠先生作为一个杨式太极拳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他的成就有多高我不敢妄加评说,但是,他有一种求实精神,他是在自己的实践层面上努力向杨式太极拳的“圣经”《太极拳体用全书》学习,“圣经”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而奚文是一种基础的“实”。也不失为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一课。读者诸君不妨一看再议。就说这些吧。
(序一作者杨宗杰系《太极》杂志社总编)
序一作者杨宗杰先生与作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