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于宏观层面,“文化”一词内涵非常广泛,先贤和哲人并没有对其形成一个严格精准的定义,世界各国政府在“文化产业”的认定上,也未能达成共识性的结论。纵观近现代社会发展,无论是在16世纪盛行的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成为现代文化大国,都深刻地揭示了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在进一步崛起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总量和速度愈发需要让位给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结构,在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迫切地需要增强向全世界输出“梦想和创意”的实力。
于微观层面,无论是需要出台具体行业政策的行政机构,还是如履薄冰般前行的创业小团队,都需要深入理解两个核心问题:哪些是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如何做好有真实市场需求的产品?只有前者做好扶持和引导工作,后者才能够厚积薄发。因此,带着历史性和全球性视野,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日新月异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其价值十分明显。
课题组凭借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别研究方面的优势,结合供应链管理,围绕着“文化产业服务供应商”这个具备生态产业思维的概念,探讨了众多类型文化服务供应商的兴衰成长,并研究了基层草根企业团队对产业政策的需求,这些工作都非常值得赞许。北京是文化之都,聚集着众多文化产业人才和各种形态、规模的文化企业,也因此承载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厚重使命。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都文化产业政策红利目前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释放空间。比如说,体制改革与文化舆论产业的高相关性造成的许多改革洼地现象;首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地理空间重合造成的多重监管错位问题;还有在科技的催化和推动下,文化产业的演化日益加速,结构日趋复杂,产生了诸如众筹、手机游戏等各类新事物,文化改革也有步入“深水区”的客观事实。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政策层面的革新。
课题组通过深入市场的访谈和调研,将研究工作落脚于“政策建言”,特别是对产业扶持、行业监管、人才培养、立法规范、产业集聚、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案。
文化产业蕴藏国家最强大的“核”能量,其魅力永远是光芒四射的。作为张继红教授的多年好友,我非常愿意将本书介绍给国内同行,愿各位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为祖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添砖加瓦。
龙登高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