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洛克菲勒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摩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查斯特菲尔德给儿女的一生忠告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个忠告 志在必得的决心

很大程度上,只有战胜许多诱惑和挫折才能通往成功,没有一个对成功追求的坚决态度,很容易就被外物左右,或耽于声色,或摄于苦难。只有具备志在必得的决心,才能一步步靠近成功。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投资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向来具备志在必得的决心,不畏艰难阻挠、勇于向前,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向财富靠近。

1971年,巴菲特决定进军报业。他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华盛顿邮报》,一家在他童年时期就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报纸。《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它创建于1877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经营惨淡。1933年,当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尤金·梅耶以8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家濒临破产的报纸时,它在一个拥有5家报纸的城市中排名最末。在尤金的带领下,经过10年的努力,《华盛顿邮报》扭亏为盈,而后经过凯瑟琳夫妇的用心经营,邮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在美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经济收益不菲,它的报道也频频获得普利策奖,在新闻界地位相当高。

1971年6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发行了1354000股B种股票,1972年其股价强劲攀升,从1月份的每股24.75美元上升到12月份的38美元。1973年报业不断发展,但是道·琼斯指数却持续下跌,因为美国股市的崩溃,华盛顿邮报公司虽然收益率达到19%,增加趋势也很好,但是股价下跌了50%。公司的每股价格从最初的6.50美元的发行价格下降至每股4美元。

在这种情形下,巴菲特看到了机遇,在和搭档芒格进行了一番商议之后,他们马上就收集关于《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信息,经过一番调查,巴菲特认为更加认定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开始涉足报纸行业。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又与1977年收购了布法罗市的《新闻晚报》。当时巴菲特想让凯瑟琳收购这家报纸,但是凯瑟琳正在为工人罢工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表示不想冒这个风险,况且《新闻晚报》的抛售价在凯瑟琳的预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考虑买下这家报纸。

1976年《新闻晚报》的销量尽管不错,但是税前收益只有区区的170万美元,如果按照这种收益,巴菲特至少需要用15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一向精明的巴菲特的这次举动,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吃惊。

可巴菲特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在收购之前,他对《新闻晚报》的经营状况作了极为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新闻晚报》在当地的群众基础比其他所有的全国性报纸还要好,完全有机会发展成为主流报纸。他还发现,法布罗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本地人,《新闻晚报》伴随着他们长大,很难改掉读《新闻晚报》的习惯。尽管这个城市正在走向衰弱,但稳定的人口是一个很大优势,况且它还拥有当地一家电台和一个印刷厂,并且拥有北美航空公司的部分股权。巴菲特认为只要对报社进行适当的调整,《新闻晚报》是值得投资的报纸。

1977年,圣诞节刚过,巴菲特打电话找到《新闻晚报》的经济人文森特·麦奴谈收购一事。正在为此事头痛不已的麦奴听到这个消息,惊喜万分,于是双方约定时间就收购一事进行谈判。在具体协商收购事宜时,巴菲特提出3000万美元的收购价,这比麦奴的报价低了500万美元,所以,麦奴并没有痛快地答应。巴菲特又把价格提高到3200万美元,但麦奴依然不松口:“3500万美元,少一美元也不卖!”

巴菲特还想再加价,这时,芒格适时地阻止了他,并对麦奴说:“我们需要考虑一下。”之后,两人离开了麦奴的办公室。在经过一番商讨后,两人再次回到了麦奴的办公室,并把收购价提到了3250万美元,这个价虽然离麦奴希望的价格相差了250万美元,但是麦奴也知道,在整个美国,除了巴菲特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愿意出这个价格了,于是他决定在合同上签字。

巴菲特顺利取得了《新闻晚报》的经营权,但他却感到十分沉重,毕竟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合同,也是自己第一次独立投资一家公司。尽管在收购《新闻晚报》之前,他就制定了一个战略,但是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当莫里·莱特——这位出生于布鲁克林的烟不离嘴的执行主编作自我介绍时,巴菲特问他:“你对周日报纸是怎么看的?”莱特说他几年来一直在劝发行商办周日报。巴菲特没有表态,但莱特明白他同意自己的观点。

收购合同签署后,莱特在家里为巴菲特办了一个欢迎会。一群喧闹的雇员在后院迎接他们的新老板。巴菲特说道:“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时时都有新闻。”明显地暗示他准备扩展周日版。

此后,布法罗城谣言四起,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新闻晚报》发行周日版是一件不厚道的事情,因为《新闻晚报》之前的东家布特勒家族曾经与竞争对手《信使快报》的主人康纳家族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协议:《新闻晚报》决不出周日报,《信使快报》的主要业务方向也仅仅是周日报。因为《信使快报》以周日报为自己的生命线,而《新闻晚报》则是以工作日出报为自己的主要盈利模式,所以两家报纸决定保持战略平衡,互不侵犯对方的市场。于是这种战略方针直接决定了两家报纸的发行量。周一至周六,《新闻晚报》的日发行量是268000份,而《信使快报》是123000份,但是《信使快报》周日报纸的发行量则是270000份。而这两家报纸的广告收益正好与发行量成正比,并且在广告市场上的占有率是4∶1的模式。

但是巴菲特为了企业的盈利,打破了这种均衡,势必引来《信使快报》经营者的不满,于是《信使快报》向当地的法院提起了诉讼,理由是《新闻晚报》违反了《反垄断法》,并要求取消《新闻晚报》周日发行权。

经过一番艰难的法庭较量,最后的结果终于出来了,法官宣布允许《新闻晚报》周日报的发行,但是却对周日报的推销工作、广告版面等作了具体的限制。

巴菲特和《新闻晚报》取得了胜利,但代价惨重,而《信使快报》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却对判决结果相当满意,因为他们认为,这足以对《新闻晚报》周日版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面,巴菲特的信心并没有动摇,他决定与对方打一场市场争夺战,要让《新闻晚报》在内容和可读性方面战胜对手,以此挤占《信使快报》的市场份额并最终击垮对方,毕竟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巴菲特刚刚解决了这一危机,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巴菲特收购《新闻晚报》之前,报纸的13家工会每年都会得到“跳山羊般的利润”,而巴菲特接受《新闻晚报》以后,打破了这种格局,引来了工会的不满。

1980年底,布鲁根领导工会的一些司机要求《新闻晚报》增加人手,还要求在不工作时也要发工资。显然,这对报社是不公平的,于是巴菲特断然拒绝了司机们的要求,并且郑重声明:“如果发生罢工事件,就将解雇全部的司机。”

当时,布鲁根认为巴菲特不敢在与《信使快报》竞争的紧要关头冒险。于是,第二天清晨,他让司机们开始罢工,并且在主要街道进行游行。罢工事件越闹越大,并最终导致了报社不得不暂时性停业。在这场罢工中,最大受益者,当然是《信使快报》,于是他们鼓励工人们为了取得更高的薪水而罢工。

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巴菲特使出杀手锏,他果断地宣布:如果第二天报纸不能正常出版,他就不会发工资,并将解雇全体员工。此外,如果因为司机们的罢工影响了周日报的发行,他将取消周日报。

在巴菲特毅然决然的态度下,其他工会也开始给布鲁根施加压力,因为一旦报社倒闭对谁都没有好处。在强大的压力下,布鲁根最终选择了妥协,司机们也体面地结束了罢工,第二天的下午,《新闻晚报》周日版正常出版,并且准时送到了消费者手中。至此,《新闻晚报》在巴菲特的经营中渐渐走上了正轨,以后每年的盈利都会达到4000万美元。

多数时候,要经过许多阻挠才能通往成功,没有一个对成功追求的坚决态度,很容易就被外物左右。巴菲特投资《新闻晚报》的胜利,是决心和魄力的胜利。